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单体分析法对3个冬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小白冬麦和复壮30对白粉病的抗性,分别由1个位于1A染色体、1个位于4D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由于1A染色体上的两个已知Pm基因Pm3和Pm17的苗期抗性均不如小白冬麦的强,也由于已知Pm基因中没有位于4D染色体上者,故认为小白冬麦和复壮30所含隐性抗白粉基因可能是新的Pm基因。结果还表明,Fr81-8所含抗白粉基因很可能是Pm4b。对于关键组合F2抗感分离比例偏离97∶3标准比例的原因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麦品种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白粉病抗性表现突出 ,是 2个抗性持久、抗谱广泛的优良白粉病抗源。但由于农艺性状欠佳 ,不适于直接作为亲本用于常规育种。为此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基因组DNA导入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北农 6号 ,旨在转移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抗白粉病基因 ,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本文总结 3年来所得到的研究结果 ,阐述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创造新种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小麦产量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挖掘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种质创新和揭示小麦抗条锈病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多组学手段结合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开展对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性状的解析。首先对411份来自CIMMYT和ICARDA的春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2BL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主效的成株期抗条锈病位点,并利用含有该位点的抗病材料Z501及感病亲本晋麦79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成功验证了该位点抗性的稳定性,暂命名为YrZ501-2BL。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对目标区间筛选候选基因。【结果】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YrZ501-2BL锁定在小麦2B染色体0.26 Mb(575.706—576.587 Mb)范围内,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分析,该区间含有12个基因,其中,高可信基因6个;利用在线网站,将目标区间所在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与其他已公布的不同倍性小麦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该区间的6个高可信小麦基因基本都能在其他小麦材料中找到同源基因,且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相似文献   

4.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措施,优异抗白粉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及其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是开展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育种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已命名了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的39个位点共55个白粉病抗病基因,其中30个已开发出分子标记,另外还发现数个与成株期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综述了国内外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的定位、来源、分子标记开发、克隆,以及白粉病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明确抗性基因的候选区段,为进一步克隆基因及解析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高抗白粉病资源(自交系‘74’)和感白粉病资源(自交系‘80’)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_1、F_2群体,利用单囊壳白粉菌鉴定亲本及群体白粉病抗性并进行遗传分析;采用BSA-seq的方法对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在此基础上在候选区段开发分子标记,进一步精细定位白粉病抗性基因。【结果】分离群体单株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自交系74的抗性是由不完全隐性基因控制的。BSA-seq技术初步将抗性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15—25 Mb位置,命名为PM 74。最终,利用分子标记将抗性基因定位于SSR15321和SSR07531之间,遗传距离为3.06 c M,物理距离为238 444 bp,可解释41.95%的表型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候选区段内包含有17个候选基因,其中Cucsa.275630为TIR-NBS-LRR类基因。【结论】本研究将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精细定位到约238 kb的候选区段内,区段内包含有一个TIR-NBS-LRR基因,该基因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条锈病染色体异源易位系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小麦品种Jubilar作为受体 ,黑麦自交系L15 5为供体 ,培育了 1个抗条锈病 ,叶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异源易位系A1882。使用C -带技术证明 ,这个易位系含有 1RS/ 1BL易位染色体。研究表明 ,与其它的 1RS/ 1BL易位系相比 ,本研究创制的这个 1RS/ 1BL易位染色体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用这个异源易位系与高产品种杂交 ,并利用易位染色体作标记辅助选择 ,培育了抗小麦条锈病兼抗白粉病材料R14- 12、R14- 2 2和R16 5 - 2。经接种鉴定 ,这些品系对小麦条锈菌条中 30号和 31号生理小种免疫 ,抗叶锈病并中抗白粉病。这 3份材料的农艺性状较好 ,抗病性稳定 ,容易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本研究证明 ,通过初级易位系与优良品系的杂交和选择 ,把异源易位染色体放在协调的小麦遗传背景上 ,是在小麦育种中克服易位染色体不良作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白粉病是葫芦科作物共有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瓠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采用8个瓠瓜亲本F8代的203个MAGIC(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群体,利用2020和2021年两年的抗病表型数据,基于基因重测序过滤筛选得到的221 043个高质量SNPs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在两年数据中重复检测到46个SNPs位点与白粉病抗性显著相关,在与抗病相关联的候选区段内共检测到32个候选基因,其中有12个基因预测与瓠瓜抗病功能相关。本研究首次在葫芦科作物中构建了MAGIC群体,并通过GWAS分析进行白粉病抗病基因定位,为克隆瓠瓜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也对深入了解白粉病抗性机制、辅助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染色体定位粗山羊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AeY1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目前已经标记31个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但大多数抗性丧失或与不良性状紧密连锁。粗山羊草存在许多小麦抗病基因,它可以扩大小麦抗病基因的基础,提供新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来源。使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AS),将抗小麦白粉病E11菌株的粗山羊草材料Y219与感病材料Y169杂交,F1代表现抗病,F2代出现抗感3:1分离,用SSR标记技术,抗病新基因PmAeY1定位在2D染色体上,与Xgwm484、Wmc453、Xgwrrd15和Xgwm157的遗传距离分别是30.4、23.4、6.1和5.5cM。  相似文献   

9.
3个农家麦种白粉病抗性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农家品种中白粉病抗源很少,其中红蜷芒、蚂蚱麦和小白冬麦经多处鉴定,高抗白粉病,在南京条件下经多年鉴定,无论苗期或成株期均抗白粉病,先后用这3个农家种与感病品种及含有已知抗病基因的抗源进行杂交,对其杂种后代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证明这3个农家种各含有1对显性抗病基因,经测位杂交分析,其所含抗基因与现有已知的Pm2,Pm6和Pm8抗病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导入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簇毛麦为抗源 ,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经抗病鉴定、系统选育和细胞学分析 ,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分析 ,证明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 (或染色体片断 )已被导入小麦品种 ,得到 3个可能与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