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讨重金属及酸胁迫下枫香种子和幼苗的生理响应,设置不同浓度的Pb、Cd及酸胁迫试验,测定不同胁迫处理下枫香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抗氧化酶等指标。结果表明:Pb、Cd对枫香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幼苗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随Pb胁迫浓度的增加,枫香种子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下降,第10 d过氧化物酶(POD)、及第4、7 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多项式变化,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Cd胁迫显著提高枫香种子的SOD和CAT活性,发芽初期(4 d)POD活性受到抑制,但随胁迫时间延长POD活性显著升高;pH4.5、pH5.5对枫香种子的发芽指数、幼苗生长均有促进的作用;随pH值减小,胁迫第7 d的POD活性及第10 d的POD、CAT活性均显著增加。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在强酸条件下萌发初中期,枫香种子通过增加POD活性清除体内H2O2对细胞的氧化损伤;丙二醛(MDA)含量整体表现出上升趋势,未萌发种子的MDA含量显著高于胁迫处理(P0.05),说明胁迫造成枫香种子膜脂过氧化严重。综上,CAT活性变化是枫香种子响应Pb、Cd和酸胁迫的主要策略,SOD在枫香种子适应Cd胁迫、POD在枫香种子适应Pb和酸胁迫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亚精胺浸种对渗透胁迫下玉米(Zea mays L.)种子萌发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渗透胁迫下,玉米发芽势、发芽率和胚芽鞘长度均下降,且萌发过程中的淀粉酶活性下降,淀粉含量上升,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下降;用亚精胺(Spd)浸种处理后,抑制了玉米种子在渗透胁迫条件下其发芽势、发芽率、胚芽鞘长度、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下降以及淀粉含量的上升。上述结果表明,Spd浸种处理通过提高渗透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淀粉酶的活性,促进淀粉的降解,从而促进渗透胁迫下玉米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金属胁迫对翅碱蓬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梯度的Cu~(2+)和Zn~(2+)溶液进行水培试验,测定翅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翅碱蓬种子的总发芽率和萌发速率在较低浓度(50 mg/L)Cu~(2+)胁迫下会上升,而在较高浓度(100、200 mg/L)Cu~(2+)胁迫下会下降;Zn~(2+)胁迫对种子的总发芽率和萌发速率均会产生明显的抑制。Cu~(2+)和Zn~(2+)胁迫会使幼苗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Cu~(2+)和Zn~(2+)胁迫会影响翅碱蓬种子的萌发,导致幼苗的渗透调节物质升高。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探讨了干旱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种子发芽率;较低浓度的PEG处理,能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含量、α-淀粉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对种子根伸长也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PEG处理,能不同程度地抑制α-淀粉酶活性,降低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抑制种子根伸长:不同浓度PEG处理,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萌发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2,4-表芸苔素内酯对干旱胁迫下大麦种子萌发期淀粉代谢的影响,将新啤6号大麦种子用不同浓度芸苔素内酯浸种处理,在质量分数23%聚乙二醇-6000溶液中进行培养。在种子萌发72 h时,统计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指标,并在12、24、36、48、60、72 h测定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和淀粉、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会显著抑制种子萌发,也会降低萌发过程中的淀粉酶活性,提高淀粉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与单独干旱胁迫相比,适宜浓度(5、25μg·L-1)的芸苔素内酯可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和胚芽鞘长,使萌发种子内的淀粉酶活性不断增强,淀粉含量持续降低。25μg·L-1芸苔素内酯处理的大麦种子可溶性总糖、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含量显著提高,而较高浓度(200μg·L-1)芸苔素内酯对上述指标表现出抑制作用。综上,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可通过提高干旱胁迫下种子的淀粉代谢速率来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6.
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及淀粉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生化调节作用,为揭示甜高粱种子的萌发生理及其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晋甜08-1为试材,用NaCl浓度(mmol·L -1)为0、50、100、150、200、300和400 的溶液培养高粱种子,通过萌发率确定高粱种子萌发期的耐盐适宜浓度、半致死浓度和极限浓度。用0.05、0.1、0.2、0.4、0.6和0.8 mmol·L -1硝普钠(SNP,NO供体)在25℃黑暗条件下浸种12 h,以150 mmol·L -1的NaCl模拟盐胁迫,在培养36 h统计发芽势,72 h统计发芽率,在5 d时取样测定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淀粉转化相关指标。采用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淀粉酶活性和还原性糖,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茚三酮显色法测定脯氨酸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通过对高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种子吸胀、淀粉酶活性、淀粉及糖含量、脯氨酸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及淀粉转化的影响。 【结果】 NaCl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受到明显抑制,NaCl浓度大于100 mmol·L -1时高粱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降低,150 mmol·L -1 NaCl处理时高粱种子的萌发率为63.17%,400 mmol·L -1 NaCl完全抑制高粱种子萌发。0.05 mmol·L -1的SNP处理能够缓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比对照高14.44%、12.22%和18.07%(P<0.05);SNP处理使高粱种子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18.97%和41.43%,从而降低渗透势,促进种子吸水,缓解NaCl造成的渗透胁迫,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较NaCl单独处理降低了17.79%。SNP处理还能迅速提高盐胁迫下种子淀粉酶活性,在处理后第1天时就比NaCl处理提高了17.20%,加速淀粉的降解,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在处理的第5天时,SNP+NaCl处理淀粉含量比NaCl处理降低19.17%,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的含量分别提高了41.4%和41.0%,差异显著(P<0.05),这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提高高粱种子萌发期的抗盐性。 【结论】 外源NO可调节高粱种子萌发期的淀粉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提高其对盐胁迫的抵抗能力,促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的动态影响,以pH 2.5、4.5模拟酸雨和La(Ⅲ)(25 mg·L~(-1))处理大豆种子,测定La(Ⅲ)对不同酸雨强度胁迫下大豆萌发种子可溶性糖、还原性糖、蔗糖、淀粉及α,β-淀粉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糖代谢指标对酸雨胁迫的响应随胁强增加呈增加趋势;pH2.5胁迫5 d后α-淀粉酶,6 d后β-淀粉酶酶活性无法向CK趋近,酸士雨胁迫对α,β-淀粉酶活性造成致命性伤害;La(Ⅲ)浸种在低酸雨胁迫下(pH>2.5)可缓解酸雨胁迫对大豆萌发种子各糖代谢指标的影响,而在高胁强胁时(pH=2.5)下则无法缓解.说明La(Ⅲ)可通过增强糖代谢来缓解酸雨,尤其是低强度酸雨(pH>2.5)对大豆萌发种子的伤害,增强种子抗酸雨能力,并且其缓解能力与酸雨胁迫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镉、铅胁迫对洋葱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溶液培养实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镉(Cd2+)和铅(Pb2+)对洋葱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Pb2+各浓度胁迫下,洋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对照(蒸馏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00 mg/L Cd2+、100 mg/L Pb2+对洋葱种子发芽率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同一浓度下Pb2+比Cd2对洋葱种子萌发、根、茎伸长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赛山梅(Styrax confusus)种子萌发生理生化特性。[方法]对赛山梅种子萌发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进行测定,包括贮藏营养物质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结果]赛山梅种子萌发初始阶段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淀粉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趋于平缓,同时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萌发后期明显升高。赛山梅种子萌发初期淀粉转化成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种子代谢活性显著提高。[结论]该研究为揭示赛山梅种子萌发期的代谢规律,促进赛山梅种子迅速整齐萌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对酸雨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pH2.0、2.5、3.0、3.5、4.0、5.0的模拟酸雨处理水稻种子,研究了酸雨胁迫时间和胁迫强度对种子萌发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指标对酸雨胁迫的响应随胁强增加而增加。pH2.5胁迫1d、pH3.0胁迫3d显著提高淀粉酶活性、还原糖量,结合宏观表象得,此时积累的还原糖多用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淀粉酶活性、还原糖不能恢复的最小胁时为4d。表明淀粉酶活性改变是导致萌发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研究还揭示,pH2.0胁迫3d、pH2.5胁迫6d对α-淀粉酶活性具致命性影响,β-淀粉酶对酸雨胁迫敏感性强于α-淀粉酶。  相似文献   

11.
间作模式是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边修复边生产的重要措施。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翅果菊)与能源植物(皇草、甜高粱)间作对Cd、Pb、Zn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土壤有机质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提高土壤中有效态Cd、Pb、Zn含量。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少花龙葵和翅果菊的生物量,而显著降低了两能源植物生物量。所有处理中,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皇草地上部Cd和Zn含量,翅果菊与皇草间作显著提高了两植物地上部Cd和Zn含量。此外,翅果菊与皇草间作显著增加了单株植物地上部Cd和Zn的累积。单盆中Cd和Zn累积量最大的是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处理(Cd为397.65μg·盆~(-1),Zn为4 169.42μg·盆~(-1)),其次为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对Pb累积量最大(Pb为158.28μg·盆~(-1)),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对Pb累积量为98.17μg·盆~(-1)。研究表明,翅果菊与皇草间作和少花龙葵与皇草间作可以显著提高Cd、Pb、Zn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用于修复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的高效降解菌,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2株PAEs降解菌(RXX-2、RXX-3),经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其降解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菌株RXX-2和RXX-3初步鉴定为食异源物鞘氨醇菌(Sphingobium xenophagum)和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菌株RXX-2降解PAEs的最佳条件为p H 8、温度30℃、转速175 r·min~(-1)、接种量1.5%;菌株RXX-3降解PAEs的最佳条件为p H 7、温度30℃、转速175 r·min~(-1)、接种量1.0%。在最佳降解条件下,经过5 d的培养,菌株RXX-2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1.43%和52.85%,RXX-3对DBP和DEHP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8.98%和62.96%,表明2株降解菌在PAEs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相似文献   

14.
阿特拉津降解菌CS3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污染修复需要,分离更多有效的阿特拉津降解菌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本研究从河北省某农药厂排污河中的废水中分离出一株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的高效降解阿特拉津降解菌CS3。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最终鉴定其为产脲节杆菌(Arthrobacter ureafaciens)。在30℃和pH 7的最适条件下,菌株CS3能在48 h内完全降解50 mg·L~(-1)的阿特拉津,甚至能够在6 d内将500 mg·L~(-1)的阿特拉津完全降解,表明该菌株对阿特拉津具有较好的降解性。菌株CS3含有trzN,atzB,atzC 3个阿特拉津降解基因。菌株CS3具有较宽的温度(10~37℃)和p H(5~11)范围,且具有很好的耐碱性,为未来偏碱环境中阿特拉津污染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5.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流行株的特性。通过病原的分离纯化、PCR扩增及测序,分析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16S rDNA基因、ompH基因和ompA基因的差异。结果表明,3株羊源、2株牛源和1株禽源分离株为荚膜A型,1株牦牛源分离株为荚膜B型,1株标准株为荚膜E型,均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分离株与GenBank公布的代表株的16S rDNA基因、ompHompA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3%~100%、93%~100%、98%~100%。ompH基因的ORF氨基酸C端最后10个氨基酸变化较大,分离到5株ompA基因的ORF氨基酸序列N端多出6个氨基酸(M-K-R-I-I-Q)替代原先的起始位置。可见:新疆主要流行株为强致病性的荚膜A型,且有出现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氟虫腈结构为骨架,寻找具有杀虫活性和对环境友好型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方法】以不同取代基的苯胺为原料,经2步法合成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1~21;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分析确定;采用浸液法测定目标产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测定化合物1、5、12和16对中华蜂Apis cerana的急性经口毒性。【结果】化合物1、5、12和16处理小菜蛾24 h的LC50分别为0.26、0.95、0.33和1.10 mg·L~(-1),其中化合物1和12对小菜蛾的活性优于氟虫腈。化合物5、12和16对中华蜂的急性经口毒性比氟虫腈(0.05mg·L~(-1))低,但仍属于剧毒,LC50分别为0.21、0.22和0.09 mg·L~(-1)。构效关系表明,苯环的取代基对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活性影响很大,当苯环邻位存在—Cl或—Br、对位为—Cl、—CF3或—OCF3时,化合物对小菜蛾表现出极好的活性。【结论】氟虫腈苯环取代基的替换可以提高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降低对中华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对今后芳基吡唑类杀虫剂开发、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1月从广州某猪场发生急性败血症死亡的母猪心脏、肺脏、脾脏分离到1株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16SrRNA、spaA基因测序,确定为猪红斑丹毒丝菌,命名为GZ株。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阿莫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头孢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广泛耐药,对BALB/c小鼠的致死剂量为1.5×108 cfu/mL。测序结果与NCBI收录的猪红斑丹毒丝菌进行Blast比对分析,16SrRNA基因与不同地区分离自人、蛋鸡、猪、白海雕、野猪、野兔、鼠等动物的同源性为95.9%~99.8%。spaA基因与NCBI收录的分离菌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9%~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5%,3处发生突变,其中,第36位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第203位异亮氨酸突变为蛋氨酸,第257位亮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与1998年和2006年日本1a型Fujisawa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8%,因此确定分离的GZ株为1a血清型。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种新型环保养殖技术。开展了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微生物及其猪细菌性病原群落动态的研究,通过分离不同使用时间和层次基质垫层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动态;分离基质垫料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研究其在发酵床垫料中的时间、空间分布动态,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这两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床中细菌分布数量最大,在各使用时间和层次的分布量均达到107cfu·g-1数量级以上,放线菌分布数量次之,真菌分布数量最小;细菌的分布数量呈现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真菌和放线菌分布量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基质垫料有一定量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布,分布数量与细菌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真菌和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在垫料使用的后期(使用5个月)比使用前期(使用1个月)分布数量明显减少,减少幅度分别为95.34%和44.41%,说明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原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由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原引起的猪病害。  相似文献   

19.
间作对莎草与蚕豆体内铅镉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了莎草(Cyperus glomeratus L.)和蚕豆(Vicia faba L.)间作条件下两种植物体内Pb、Cd、Zn化学形态分布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间作体系影响莎草与蚕豆对重金属Cd、Pb、Zn吸收累积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使莎草地上部生物量减少了54.55%,根部生物量减少了41.67%,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减少了33.33%与36.39%;间作后蚕豆地上部的生物量提高了11.71%。蚕豆根际土壤有效态Pb、Cd和Zn含量显著降低。Pb在两种植物体内的化学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FNa Cl)为主,间作使莎草地上部乙醇提取态(FE)Pb含量显著增加了23.43%,根部各化学形态Pb含量增加6.92%~17.80%;间作后蚕豆地上部活性较强的FE-Pb和FW-Pb含量显著降低了16.00%和42.60%,根部各化学形态Pb含量降低了1.32%~44.76%。Cd在两种植物体内的化学形态以FNa Cl和FHCl为主,间作使莎草地上部残渣态(FR)含量显著增加了43.45%,根部FHCl和FR含量显著增加了6.26%和30.01%;间作后蚕豆地上部FHCl-Cd含量显著降低了26.37%,根部各化学形态Cd含量降低了6.09%~68.33%;在两种植物体内的化学形态以FHAc、FW和FNa Cl占优,间作使莎草地上部FE-Zn含量显著增加了12.5%,根部各化学形态Zn含量增加5.32%~23.54%;间作后蚕豆地上部和根部各化学形态Zn含量均降低。蚕豆地上部和根部Pb、Cd、Zn均与土壤有效态Pb、Cd、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间作降低蚕豆Pb、Cd、Zn的含量与体系植物根际土壤有效态Pb、Cd、Zn含量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从健康辣椒根际土壤筛选具防病促生功能的菌种并应用于生物障碍土壤,可为辣椒提质增产和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优质的菌剂资源。本研究以辣椒根腐病的病原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优良生防菌株,对其固氮、溶磷、解钾、分泌3-吲哚乙酸(3-indole acetic acid,IAA)、产铁载体、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利用酚酸类连作障碍物质等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田间原位栽培试验检测其生防和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从设施连作抗病辣椒根际土中获得6株具有抑菌作用的放线菌,通过定性、定量测试发现菌株G-1拮抗效果最强,其对设施蔬菜5种常见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抗菌谱广,且具有分泌IAA、产铁载体、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溶解有机磷、利用酚酸类化感物质等特性。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进化树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田间原位栽培试验显示,G-1菌剂对辣椒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可显著降低根腐病的病情指数,促进辣椒根系生长,且可使辣椒增产31.04%。研究表明,弗氏链霉菌G-1具有优良的防病促生功能,其固体菌剂的田间应用对辣椒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辣椒具有明显的促生增产作用,可作为辣椒益生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