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凡纳滨对虾主养模式和鱼-虾混养模式中水体、底泥以及虾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无论是物种的多样性水平还是丰富性水平,均是底泥>水>虾肠道,主养池塘底泥和虾肠道样品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均高于混养池塘。不同样品微生物群落的菌群分布于59个门,其中10个门的丰度>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属于绝对优势菌群,在混养池塘和主养池塘中均>10%。主养池塘的微生物标志物共有8个类群,分别为双歧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混养池塘的微生物标志物共有18个类群,分别为蓝色芽殖杆菌属(Gemmobacter)、外硫红螺菌科(Ectothiorhodospiraceae)、外硫红螺菌属(Ectothiorhodospira)等。通过功能预测及其相对丰度比较,发现主养模式在这些代谢通路中...  相似文献   

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通过DNA提取和PCR扩增分离鉴定样本中的欧文斯弧菌(Vibrio owensii)、哈维氏弧菌(V.harvey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neocaledon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坎式弧菌(V.campbellii)、霍乱弧菌(V.cholerae)、含CTX肠毒素霍乱弧菌(V.cholera CTX)、拟态弧菌(V.mimicu)和河流弧菌(V.fluvialis)11种致病性弧菌。根据样本TCBS平板检测结果,统计样本中所检测弧菌的重复出现率,按出现频率逐级分析,对检出率较高的欧文斯弧菌(V.owen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进行详细探讨,并根据养殖过程出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为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添加核苷酸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未添加核苷酸粗提物的对照饲料和添加200、400、600、800、1000 mg/kg核苷酸粗提物的饲料分别饲养凡纳滨对虾5周,研究了核苷酸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除核苷酸粗提物200 mg/kg添加组对虾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核苷酸粗提物添加组对虾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400 mg/kg添加量组对虾的增重率最高;各试验组对虾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核苷酸粗提物各组的全虾粗蛋白及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600mg/kg添加量组对虾的粗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核苷酸粗提物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病的影响,为对虾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黄芪、板蓝根、柴胡、甘草和茯苓经超微粉碎后,分别添加1.5%到基础饲料中,饲喂凡纳滨对虾35 d,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率、饲料系数、消化酶活力、非特性免疫指标及感染WSSV后的抗病力的影响。[结果]各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大小顺序均为茯苓组黄芪组甘草组柴胡组板蓝根组对照组。各组饵料系数的大小顺序为茯苓组黄芪组甘草组柴胡组板蓝根组对照组。各组对虾存活率的大小顺序为板蓝根组柴胡组甘草组黄芪组茯苓组对照组。不同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各组淀粉酶大小顺序为茯苓组甘草组黄芪组板蓝根组柴胡组对照组;各组脂肪酶大小顺序为甘草组茯苓组黄芪组对照组柴胡组板蓝根组;各组蛋白酶大小顺序为茯苓组黄芪组甘草组板蓝根组对照组柴胡组。5种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非特异性免疫力有影响,其中黄芪组和甘草组对虾的AKP、ACP、POD和SOD活力较高。感染WSSV后,各组凡纳滨对虾的半致死时间顺序为柴胡组板蓝根组黄芪组甘草组茯苓组对照组,各组存活率大小顺序为柴胡组黄芪组板蓝根组甘草组茯苓组对照组。[结论]中草药制剂可以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抗病力。其中,茯苓的促生长作用较佳,而黄芪、板蓝根、柴胡和甘草可以明显提高其抗病力。  相似文献   

5.
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羟基蛋氨酸(MHA)和3种微胶囊蛋氨酸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包被蛋氨酸(CAP)、棕榈酸甘油酯包被蛋氨酸(TPA)、树脂包被蛋氨酸(RES),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以晶体蛋氨酸为对照组进行50 d的凡纳滨对虾(初重(0.81±0.01)g)养殖试验,测定对虾消化酶活力的变化。分别在养殖14、28、50 d时,取肝胰腺测定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TPA组在养殖14、28、50 d时总蛋白酶活性呈现升高的趋势,50 d时TPA组显著高于RES组(P<0.05);50 d时,MET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淀粉酶活力低于微胶囊组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表明低鱼粉饲料中添加TPA微胶囊蛋氨酸有助于提高凡纳滨对虾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水流及水平流速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流及其流速、流向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静水环境不利于对虾的增长、增重和存活,易加大对虾个体间体长规格的差异;水平水流与曝气垂直水流均具有促进对虾生长和存活的作用,特别是水平水流环境更有利于养殖对虾的生长、规格整齐和存活,同时在0.63~2.78 mm/s流速范围内,对虾的生长随着水平水流的流速增大而加快,规格越整齐;F检验表明,分别在静水、水平水流、曝气垂直水流环境中生长的对虾体长、体重增长量与成活率间存在显著差异;2.78 mm/s流速的水平水流是1~3 cm体长对虾最佳生长生存水流.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基础饲料中添加根瘤菌制剂,研究根瘤菌对对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中对虾生长指标及血清、肝胰脏中抗氧化酶活力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其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增强(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根瘤菌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提高对虾存活率、肥满度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其抗病能力。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根瘤菌的对比试验,最终确定饲料中添加根瘤菌的最适剂量为2g·kg~(-1)。  相似文献   

8.
近年,由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业疾病频发,且病原种类复杂多样,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其中又以细菌病最为普遍及严重.以浙江某养殖场的6口养殖塘作为试验塘,在养殖至20 d后开始分别采用水质监测试剂盒及高通量测序等方法连续监测水质指标、水体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情况,从而了解在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人工繁育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获得家系间和家系内的差异,为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抽查的凡纳滨对虾35个家系共计350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统计多态性条带,应用Popgene Version 1.31、Arlequin Version 3.1、Mega 3.1软件,计算各家系的Shannon指数、遗传分化系数Fst及基因流Nm等遗传参数,采用UPGMA法,根据Nei’s遗传距离绘制家系间的聚类分析图。【结果】筛选的10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312个可用于分析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62个,占总标记数的51.92%;凡纳滨对虾各个家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12.50%~32.69%和0.0683~0.1817。所有家系中,有36.38%的变异存在于家系间,有63.62%的变异为家系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638,基因流Nm为0.9372。【结论】凡纳滨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选择潜力,在传代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可以根据亲缘关系,选择利用其中的个体作为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应用益生菌的凡纳滨对虾零换水育苗技术,选择具有不同生态学功能的四株益生菌进行配伍形成两个益生菌组合PBE和PBN,并应用于凡纳滨对虾无节V期幼体(N5)至仔虾第五天(PL5)的育苗实验。每个实验组包含6个平行,同时设置对照组。整个实验过程不换水,PBE和PBN组的水体中连续施用益生菌组合。当幼体发育至蚤状幼体Ⅲ期(ZⅢ)、糠虾幼体Ⅲ期(MⅢ)和PL5时,检测幼体变态率、幼体体内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total culturable bacterial count,TBC)和假定弧菌总数(total presumptive Vibriobacteria,TPVB);在实验结束时统计各实验组幼体成活率,并用Illumina测序PL5幼体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在整个育苗周期内,未发生疫病;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合显著降低了(P 0. 05) TPVB在幼体体内和育苗水体中的相对含量,并显著提高了(P 0. 05) ZⅢ幼体和仔虾PL5的变态率和成活率(各增加15%)。各实验组的PL5体内核心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结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红杆菌科是微生物群落中最具优势的菌群,在各实验组中的相对丰度为40%~86%。研究表明,零换水条件下,益生菌组合能够有效抑制弧菌在育苗水体和凡纳滨对虾幼体体内的过度增殖,提高幼体的成活率,实现育苗的健康生产。  相似文献   

11.
利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对4个不同世代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进行遗传分析,探讨亲本、F1、F2和Fn4个世代群体间的遗传差异。选取10对AFLP引物组合对4个世代凡纳滨对虾群体共80尾个体进行比较分析,共扩增出483个位点,其中348个为多态位点;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61.90%、49.28%、50.52%、46.38%;4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134、0.2621、0.2594、0.2262;结果表明亲本与F1,F2与Fn相互间遗传距离更为紧密。通过对4个不同世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下一步进行杂交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硒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质量为(0.41±0.01)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720尾,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容积250 L)中进行为期56 d的生长试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硒(酵母硒)0、0.15、0.30、0.45、0.60、1.00 mg·kg-1,制成6种不同硒水平的半纯化饲料,实测饲料硒质量分数分别为0.25、0.41、0.56、0.68、0.84、1.20 mg·kg-1.【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添加酵母硒对凡纳滨对虾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硒水平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不断升高,在0.84 mg·kg-1硒组达到最大值.各试验组对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硒含量为0.98 mg·kg-1时其生长性能最高.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及对虾肌肉品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010年5-9月期间,对上海奉贤区两个养殖场采取不同养殖方式的22个凡纳滨对虾养殖塘的水温(T)、总溶解盐(TDS)、溶解氧(DO)、pH、透明度(SD)、亚硝酸盐氮(NO2 N)、总氨氮(TAN)、硝酸盐氮(NO3N)、总氮(TN)、活性磷(PO4P)、总磷(TP)、叶绿素a(Chl.a)、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因子进行监测,其中1号场养殖用水为经沉淀处理的天然河水,而2号场则为添加了海水晶的河水。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水体的温度、DO、pH变化幅度不大,基本可满足凡纳滨对虾生长的条件;总体上硝酸盐氮(NO3N)在无机氮(TIN)中所占比例最高,总氨氮(TAN)在TIN中所占比例随养殖周期的推延而增加,养殖后期NO2N所占比例升高趋势明显;活性磷含量则逐渐下降,总磷逐渐升高; BOD5、叶绿素a的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测定了两个养殖场成虾的肌肉品质结果如下:1号场南美白对虾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6.30%和1.42%,低于2号场的18.30%和1.61%;1号场成虾氨基酸总量为23.27%,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9.09%,而2号场则分别为27.52%和10.74%;在鲜味氨基酸方面,1号、2号养殖场的含量分别为 8.52%和10.16%。  相似文献   

14.
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0.25) cm,体质量(0.98±0.16)g],分成5个密度梯度组放养到养殖池中,进行为期45 d的养殖。结果表明:80~610尾/m~3范围内,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氮可以控制在警戒浓度(0.2 mg/L)附近波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养殖存活率,另外该系统下适当的排污可以避免高密度养殖下硝酸盐氮积累太快;80~610尾/m~3时存活率随密度升高而下降,但产量随密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进的ELLMAN法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脑神经节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确定其适宜测定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测定对虾不同组织AChE活性,比较毒死蜱、敌敌畏、辛硫磷和乙酰甲胺磷4种有机磷农药对凡纳滨对虾脑神经节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35 ℃,磷酸缓冲液pH 7.5时,凡纳滨对虾的AChE活性最高,保温时间对酶活性影响很小;对虾AChE活性存在着明显的组织分布差异性,脑神经节AChE活性最高,为(49.73±8.42) nmol/(min·mg),分别是鳃、肌肉和肝胰腺的3倍、15倍和19倍;对虾AChE 对敌敌畏最为敏感,IC50为0.19 μg/mL,对毒死蜱和辛硫磷敏感性较强,IC50 分别为7.20 μg/mL和9.39 μg/mL, AChE对乙酰甲胺磷敏感性最弱,IC50 为136.77 μg/mL。由此可见,对虾养殖中应注意防范敌敌畏、毒死蜱和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危害。  相似文献   

16.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慢性富集方式,测定了56 d内不同浓度梯度、不同溶解态下的铜对凡纳滨对虾体内不同器官组织所含免疫活性物质影响。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无铜添加的对照组;两组分别使用0. 15 m~2铜板/m3和0. 30 m~2铜板/m~3的LC6911型耐腐蚀合金铜作为络合C铜源;另外两组定量添加与络合铜组释放铜量匹配的CuSO_4·5H_2O。结果表明:(1)在无养殖生物的水体中,实验用LC6911型耐腐蚀合金铜平铺2 m~3玻璃钢桶底,铜板在海水中48 h释放总铜与铜板面积呈正比关系。(2)络合铜实验组在两种浓度梯度下均能使铜蓝蛋白(CP)、还原态酚氧化酶(POX)和金属硫蛋白(MT)活性提升,且实验结束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3)虾血淋巴中溶菌酶活性在2种不同溶解态铜的实验组中,实验结束时均表现出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 0. 05),两种不同溶解态铜之间以及不同水平之间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在鳃组织中络合铜实验组的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而Cu~(2+)组的溶菌酶活性出现显著下降(P 0. 05)。(4)长期养殖生长数据表明,在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生长效果并不显著。养殖水体使用络合铜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活性及生长效果的提升较Cu~(2+)更为突出,用量低于0. 3 m~2铜板/m3长期使用不会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系统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凡纳滨对虾Crustin-like基因(即CL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探明CL基因是否参与副溶血弧菌侵染条件下的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机制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凡纳滨对虾CL基因;用DNAstar、Clustalx、MEGA 5.0、PROSITE、TMpred和SignalP软件,分析CL基因序列及其蛋白结构,并预测蛋白功能;利用副溶血弧菌进行攻毒试验和实时定量PCR,检测CL基因在病原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CL基因(登录号:JQ824114)的cDNA,全长为501bp,含有33bp的5′非翻译区(1~33bp)和24bp的3′非翻译区(478~501bp),编码区为444bp,共编码147个氨基酸;对CL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分析表明,该蛋白编码蛋白质含有1个信号肽、1个跨膜螺旋和1个WAP结构域;攻毒试验表明,副溶血弧菌刺激可导致CL基因表达量的明显变化,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结论】克隆了凡纳滨对虾CL基因的全长,发现其与副溶血弧菌侵入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副溶血弧菌感染前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选用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平均分为4个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Ⅰ组,对照组)、0.5%(Ⅱ组)、1.0%(Ⅲ组)、和1.5%(Ⅳ组)的凝结芽孢杆菌制剂,饲养20d。结果表明:随着凝结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显著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养殖的存活率(P0.05)。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添加1.5%的凝结芽孢杆菌组分别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酸性磷酸酶(ACP)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个试验组的酚氧化酶(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性能和改善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表L20(51×28)安排5种水平放养密度(50、100、170、260、340个/m~2),与增氧方式、是否换水、是否使用微生物制剂和消毒剂4种简易水质调控措施开展室内水泥池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通过比较分析水质演变规律、消化酶比活力与养殖效果,综合探讨凡纳滨对虾室内养殖密度及简易水质调控措施效果。结果显示:放养密度显著影响温室水泥池养殖水体水质、对虾生长及产量(P 0. 05),也影响消化酶活性。池水中p H、非离子氨氮(NH_3-Nm)、溶解氧(DO)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硝酸氮(NO_3~--N)、活性磷(PO_4~(3-)-P)、浊度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对虾体长与体质量日均增长值、特定生长速率(SGR)及成活率随着密度上升而降低。除胰蛋白酶外,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低放养密度(50~100个/m~2)对虾规格更整齐。持续充气增氧有助于物质转化、改善水环境、提高对虾淀粉酶活力和产量;换水影响养殖效果,改善水质效果明显,可显著降低池水中总氨氮(TAN)、硝酸氮(NO_3~--N)、活性磷(PO_4~(3-)-P)等水化指标含量(P 0. 05),对虾消化酶比活力高;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胰蛋白酶活性(P 0. 05),利于对虾的生长,改善水质不明显;投放消毒剂可降低对虾消化酶活性,除溶解氧(DO)外,对改善水质和提高养殖效果作用不明显。结果表明在采取连续充气增氧、养殖60 d始每10天换水12. 5%~25. 0%、每15天投放微生态制剂等简易水质调控措施下,50~100个/m~2是室内水泥池适宜放养密度。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温室水泥池养殖提供了可靠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