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农田氮磷元素径流损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以浙江省某地块为例,采用生态沟渠+植草沟+生态浸没岛+雨水花园等组合式氮磷拦截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项目运行结果表明:水质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劣Ⅴ类稳定提升为Ⅲ类标准,且具有无能耗、低投资、高效率等优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为类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并以世界银行贷款——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基础,对种养殖业从源头防控、过程防治及末端监测等方面提出具体防控措施。同时,从加强末端监测、完善公共支撑体系、实施补贴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不当,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不能按要求及时回收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排放等,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本文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种类方式,提出了农业污染源防控措施,以期实现农业农村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介绍了施用磷肥造成的面源污染,解磷细菌在植物吸收磷素等营养元素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应用解磷细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该文重点探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农业技术措施,并简要介绍了各种防治模式的技术流程。区别于传统防治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并结合国内外面源污染的防治经验,提出了针对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7.
湖南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在简要分析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和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三”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策略:即从战略上树立有所作为、分而治之和锲而不舍的观念;从战术上紧紧抓住源端控制、中端拦截、末端治理三个环节;从战役上建立长期监测、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8.
农业面源污染现象复杂,且在空间处理和可视化方面受限,而GIS在这2个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而被迅速应用到面源污染研究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数据库技术、数据处理、与模型集成、信息系统开发、可视化表达等几个方面总结了GIS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总结了研究的热点,并对WebGIS和ComGIS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入手,提出了减少源头污染量,合理科学处理养殖场畜禽粪便及有效控制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来源广、危害大、潜伏周期长等特点。针对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不明确的问题,本文收集整理了有关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报道,从污染态势、污染风险源、面源污染模型以及治理对策等几个维度总结了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概念、特点入手,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防治进行法律思考,提出包括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在内的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氮污染负荷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也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氮排到水体是污染源,但其本身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此,提出了基于养分回用-替代化肥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利用农业生产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氮进行消纳和回用,减少农田化肥氮投入并有效削减排入到水环境中的氮,达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重点介绍了面源污水中氮的农田直接回用、水生植物回收-有机肥还田替代、环境材料吸附净化-回收还田等几种技术途径及其应用,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以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干热河谷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干热河谷光热资源充足,干湿季分明,蒸发量大,适合发展热作、反季节作物和立体农业,但干热河谷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特别是防治干热河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和方法。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我国干热河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为讨论对象,从种植业和养殖业两方面介绍干热河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了干热河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一般性原因和特殊的地方性原因,并针对其污染原因,讨论了各种传统的和新兴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应用于干热河谷地区的可行性和前景,以期防治干热河谷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指出人工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几种主要污染元素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是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由于其造价低、运行简单以及管理方便,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城镇和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归纳分析了农田面源污染及生态补偿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提出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的补偿需要以面源污染形成、土地利用、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等区域性差异和公众意识觉悟及农户种植经营等个体差异为核心,实施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方案,并针对当前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差别化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氮磷输出对雨温条件变化的响应,选取我国三江平原典型低温农区,在详细分析1975—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WAT模型,明确了阿布胶河流域的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40年日平均气温以0.132℃·10a~(-1)的微弱趋势上升,降水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总减少量不超过140 mm,且年际差异较大(11.60~415.50 mm);N、P输出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丰水年的输出量分别是枯水年的1.5、2.5倍,且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随降水量升高而降低;N、P输出总体与温度呈负相关,随温度的变化率分别为0.937 kg·hm~(-2)·℃~(-1)和0.161 kg·hm~(-2)·℃~(-1)。多年氮磷输出量在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的情势下上升,表明人为因素对污染输出可能产生更大影响,未来在低温农区开展面源氮磷输出对气候响应的针对性研究中有必要考虑自然和人为效应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源汇型景观组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农田养分迁移规律、养分释放源和养分汇的景观类型分析与调查观测,提出了利用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结构组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可能性。农业系统内部本身包含着许多养分汇型景观结构,可延长养分在流域内部的滞留时间,减少农业系统中养分的输出。建议对某些养分流失严重的农业流域,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和增加养分汇型景观面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 农业绿色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一系列复杂特性,使得对其的治理难度较大,很难有效地对其防范治理和预警预测,同时非专业人员和普通大众很难根据有效途径对其进行深入了解。文章以网格化管理的思维,将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环境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为解决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方法 】 该文以重庆市、涪陵区、睦和村、南沱镇4个网格尺度为例,利用GIS技术、Vue.js、Leaflet.js和数据库等技术,构建重庆市多网格尺度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可视化系统。系统主要有两大模块:风险评估可视化模块和地图操作模块,其中风险评估可视化模块又划分为4个不同网格尺度。 【结果 】 展示了由区县级的宏观到地块级的微观这4个网格尺度的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情形,实现了用网格化管理的思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结论 】 研究有助于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视化工作和管理水平,也提供了一个为非专业人员和普通大众深入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实现方案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掌握新疆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以种植业和规模化养殖业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疆地区2005—2014年的农业统计资料,结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采用源强系数法,估算了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0年间,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该区域农业面源排放总量达到13.9万t,种植业源和养殖业源分别占44.78%和55.22%;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是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污染物总量的49.2%和47%;牛和旱田分别是COD和TN的最大贡献源。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喀什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九大农业区和各省域的地均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空间分布及其长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1—2018年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使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面源污染程度逐年加重,农田面源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化肥地均使用量增长101.5%,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药地均使用量增长97.6%,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用塑料膜地均使用量增长238.2%,污染等级从低等级向较高等级转变。九大农业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程度整体呈现由早期的较低污染等级升高为目前的较高污染等级。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化肥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的农药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华南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综上,各省域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污染呈现不同程度的加重趋势,其中化肥面源污染河南、海南、湖北、广西、陕西和新疆等省加剧严重,农药面源污染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加剧最明显,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上海、新疆、福建、海南、甘肃、山东和浙江加剧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