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采用1976、1991、2000和2011年Landsat MSS/TM/ETM+影像,以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的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边界为对比依据,研究了近40a的冰川进退变化。结果表明:近40a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总体处于持续退缩状态,1976-2011年间冰川总面积减少193.9km2,且退缩速率呈现大-小-大的变化特征。研究时段内各坡向冰川退缩幅度不同,东南坡减少14.2%,西北坡减少23%;结合当雄、那曲、班戈和申扎气象站的数据认为,气温升高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三个时段冰川退缩速率的差异主要是各时段升温幅度不同所致;分析了位于研究区东南坡和西北坡当雄、班戈气象站的数据表明,地理位置影响气候变化,同时影响冰川进退。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源、多期遥感影像与DEM提取的冰湖数据,分析了念青唐古拉山西段1991—2017年冰湖不同维度的分布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冰湖数量、面积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年来,研究区的冰湖数量与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冰湖数量增加161个,面积增加1.185 km2.其中,1991—2006年平稳增长,20...  相似文献   

3.
4.
以1972,1989,2000,2011四个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结合人工解译获得研究区各时段冰川信息。参考世界冰川编目(WGI)分别对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冰川进行编目及属性更新,完成南阿尔泰山蒙古境内冰川编目。对不同时段冰川信息进行对比,并结合气温、降水等气候资料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2-2011a,南阿尔泰山区冰川总面积从633.91km2减少至329.03km2,退缩面积304.88km2,占1972a冰川总面积的48.1%;(2)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与面积变化呈反相关关系,小冰川对气候的响应更为敏感;(3)研究区各坡向冰川均在退缩,其中南向、东北向、东向、北向退缩较快,西向、西南向、东南向、西北向相对缓慢;(4)1972-2008a研究区增温显著,降水以1987a为界先增后波动中稳定,二者的水热组合是区内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磴口52年(1954-2005)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逐年代递增,低温年发生在50至70年代,暖温年发生在80年代后,体现为"前凉后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及各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依次为冬季>全年>春季>秋季>夏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60年代与90年代降水明显偏多,其它年代偏少,而且70年代是降水偏少的转折时期。年际间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丰水年与枯水年分别为36.5%和27.0%。降水的年际变幅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降水的波动形态与夏季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阿勒泰地区近40年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帅  李祥余  何清  易莉 《干旱区研究》2006,23(4):637-643
分析1961-2001年新疆阿勒泰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得出,近40年,阿勒泰地区年度和四季的气温、降水变化倾向率均为正值,但蒸发量的变化倾向率却为负值.因此,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蒸发量却略有减少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利于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近年来,变暖脚步渐缓,但增湿势头不减.并且,春、夏、秋季的气温、降水变化对年度的变化影响比较显著,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7.
近45年来太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区代表站阳曲和平川代表站清徐1961~2005年气候观测资料,对太原市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近45年来,太原山区和平川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因夏、秋季降水减少造成;太原年平均气温为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以冬、春季平均气温升高为主,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均比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显著,夜间增温明显;1986年、1993年分别为山区和平川年平均气温转折年份,山区冬季平均气温从1985/1986冬季后发生突变;随着气候变暖,太原干旱化在加剧。(2)山区的异常冷冬和暖冬年多于平川,严重少雨年偏少但降水量距平偏大,平川严重少雨年出现频繁但降水量距平偏小;近45年来太原气候经历了由异常到平稳再到异常的变化,而且平川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山山区近40a来的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7,自引:16,他引:7  
依据中国天山山区8站1959-200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建立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序列,利用距平分析、滑动平均、最大熵谱、经验正交、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天山山区近40 a来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①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存在4暖3冷的冷暖变化阶段,最冷年与最暖年分别是1984年和1998年,其变化具有3 a和6 a的显著周期;天山山区年降水量具有3多3少的干湿变化阶段,降水最多年与最少年分别是1998年和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具有2,4,9 a的显著周期.②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最主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大西沟、巴音布鲁克年平均气温与其余6站呈反向变化,其次是除新源外,其余7站年平均气温呈同向变化;天山山区年降水量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是8站降水的同向变化,其次为昭苏、新源、大西沟、巴音布鲁克、巴伦台年降水与小渠子、天池呈反向变化.③20世纪60-80年代,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与30 a平均值相同, 90年代升温达到0.6 ℃;从60-90年代天山山区年降水表现为持续增多;90年代是4个年代中气温最高、降水最多的年代.④近42 a来,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40年运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运城市1971—2010年间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运城市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40年来,运城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冬、春季升温明显,夏、秋季升温幅度较小;年降水量则呈缓慢下降趋势,除冬季降水略呈增长趋势外,其它季节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春秋季下降幅度较大;运城市春季日照时数略呈上升趋势,冬、夏和秋季均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夏秋季下降趋势明显,冬季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10.
运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和比值阈值法(TM3/TM5)结合目视解译方法,从1976、1990、2001和2010的MSS、TM、ETM影像中提取了岗格尔肖合力雪山四个时段的冰川边界,并结合距其较近的托勒、野牛沟、祁连、德令哈和刚察5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年总降水量数据和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2年、2000年和2011年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处理和目视解译结果为依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1972~2011年冰川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72~2011年研究区冰川面积、储量减少了103.97km2和8.04km3,分别占1972年冰川总面积、储量的5.79%和6.69%。但冰川退缩具有不等速性,1972~2000年面积、储量年退缩百分比分别为0.182%和0.212%,而2000~2011年仅为0.045%和0.048%。对流域内两个气象站气候资料的分析表明:1972~2000年冰川快速退缩与1970~1980年气温偏高而降水偏少有关,2000~2011年冰川退缩趋缓与80年代以后相对低温和湿润气候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9、1998、2011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比值阈值法(b3/b5)结合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北天山3个时段的冰川边界,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该区域冰川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北天山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冰川表现为萎缩的趋势,近23年来冰川面积减小了14.93%。分析认为,较大的变化率是由于研究区面积<1km2的冰川数量占总数的比重较大(近80%)造成的。同时分析了北天山冰川空间结构特征,<0.5km2面积的冰川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消融率最高,1~5km2面积的冰川对消融总量贡献比例最大。依据分形理论对未来冰川变化进行初步预测,分析认为研究区冰川的消融率仍保持比较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近48年大同市旱涝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1960~2007年大同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8 a大同市在全球增暖影响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采用滑动t检验法和信噪比法分析了气温突变的时间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大同市气温突变前后旱涝灾害的变化,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未来5 a旱涝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48 a来大同市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气温的升高,该市干旱灾害的比例增幅比较明显,特别是在气温突变后,干旱(4级和5级)的概率达到63.64%,2009~2012年处于"偏旱"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中地区1500年来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洪水灾害史料,分析统计了公元500年~2006年近1500 a间各个世纪洪水发生频率,并对此时间段内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气候冷暖交替变化较为频繁,洪水灾害多。在公元600~1000年、公元1300~1900年及公元1900~2000年,百年尺度洪灾出现频率分别为21次、34次、12次。同时分析得出该地区洪水灾害频率与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百年尺度洪灾的出现往往与气候的异常波动有密切关系,气候的波动变化导致关中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和年际变化,从而造成该地区洪灾的频繁发生,洪灾在气候突变时出现频率高,气候平稳期出现频率较低。另外根据历史时期灾害频率的统计,预测关中地区近几年发生大规模洪水的可能性小,而小规模洪水发生的频率会较大。  相似文献   

15.
1973-2010年布喀塔格峰冰川波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1973-2010年位于昆仑山中段的布喀塔格峰冰川界限,用GIS分析近37a冰川面积变化,并系统地研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973-2010年布喀塔格峰冰帽表现先扩大(1973-1976年)后退缩(1976-2010年)趋势,总面积缩小了5.42%,每年退缩0.14%。分析1960-2010年研究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发现布喀塔格峰冰帽退缩的关键因素是气候变暖,年降水量的增加不能够抵消由夏季温度剧烈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率,并且地形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冰川规模都是影响冰川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WU Duo 《干旱区科学》2016,8(4):479-491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freshwater resources are a topic of major global,regional and local concern.This is especially so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China,wher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limi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as well as in sustaining natural ecosystems.Recent climate change,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localized human activity,such as the use of water for irrigation agriculture,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tatu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egion.Here,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f changes in the areas of lakes in Gonghe Basin,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of China,over the last 60 years.The data were acquired from optical satellite image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total water area of lakes in Gonghe Basi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1950 s to 1980 s.The cause is ascribed mainly to human activity including exploitation of farmland,against a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in addition,climatic data for the region demonstrate a minor drying trend during this period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slightly.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reservoirs,significant amounts of water were redistributed to promote irrigation agriculture and we conclude that this caused a significant shrinkage of the natural lakes.However,both the area of farmland and the population size remained approximately constant after 1990.We conclude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total area of lakes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climatic factors(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As the regional temperature reached a new high,the area of some of the lakes decreased sharply before finally maintaining a relatively steady state.We emphasize that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have bot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status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近45a达里诺尔湖面积演变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