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瓮安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年度、月份、季节变化规律,给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6月和86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3.21%和3.07%3.21%和3.07%3.16%。  相似文献   

2.
2006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测量外部形态,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结果表明:余庆县鼠种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1.4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3.41%、51.02%,平均占74.47%,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褐家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全年共解剖黑线姬鼠245只(雌鼠115只,雄鼠130只),平均捕获率为5.21%,种群性比为0.88,年平均怀孕率为24.35%,平均胎仔数为5.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6.38%,平均繁殖指数为0.6000,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种群的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  相似文献   

3.
朱先敏 《农家致富》2007,(20):33-33
秋季是害鼠的第二次繁殖高峰期,这时开展灭鼠工作可以保证秋收作物顺利收获。2006年江苏省农田鼠害发生面积为1842万亩次,农村常见的鼠种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仓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等。常用的灭鼠方法可分为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贵州省遵义县1987—2013年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鼠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社鼠5种,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3.09%,黑线姬鼠为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6.12%。住宅、稻田、旱地鼠类多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52%、2.55%、3.16%,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褐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防治时以化学防治为主,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  相似文献   

5.
黑线姬鼠是贵州省农田区优势鼠种,为了解其肥满度变化情况,给种群数量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播州区2016—2022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1 054只黑线姬鼠标本肥满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平均肥满度为(3.58±0.75)g/cm3;不同性别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极显著,不同年度黑线姬鼠肥满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下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显著,不同年龄组黑线姬鼠肥满度差异极显著;稻田区黑线姬鼠肥满度高于旱地作物区黑线姬鼠肥满度,但差异不显著。同时,通过比较我国其他地区黑线姬鼠平均肥满度和贵州省主要鼠类平均肥满度可知,不同鼠种的肥满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枣庄市农田及抱犊崮山林区、微山湖滨湖区进行害鼠种类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农田中以黑线姬鼠、大仓鼠为优势种,抱犊崮山林区以黑线姬鼠和社鼠为优势种,微山湖滨湖区以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从而为开展害鼠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贵州省不同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4~2014年贵州省余庆县、息烽县、岑巩县、凯里市、雷山县、都匀市、瓮安县、大方县8个县(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区域共有小型兽类14种,不同生境黑线姬鼠组成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平均占捕获兽类数的71.01%,不同地区组成比例有所不同,占捕获兽类数的22.01%~91.34%,均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不同地区、年度、月份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多年平均捕获率0.75%~5.83%,总体平均捕获率为3.04%。一年内种群数量高峰出现的次数和早迟有所不同,其中,余庆县、息烽县、岑巩县、凯里市、都匀市、瓮安县在5~7月和8~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大方县仅在6月、雷山县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  相似文献   

9.
农田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及治理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6—2002年对贵别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息烽县农田混合种群中占85.70%,平均鼠密度为5.12%,每年的6—7月和9—10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主要繁殖期为3—11月,3—4月和8—9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期。每年4月和8月为最佳天鼠时机,据此提供了以化学药物灭鼠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1995-2014年贵州省大方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22.01%,为当地农田害鼠第二优势鼠种。多年平均捕获率为0.75%,一年中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为1.18%。种群总性比为0.94,雌、雄个体数量差异不显著,多年平均怀孕率为25.49%,平均胎仔数为5.43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81.25%,平均繁殖指数为0.67。不同月份之间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主要繁殖期为4-9月,一年中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怀孕高峰,平均怀孕率分别为37.50%-55.88%和42.11%-50.00%,怀孕率变化曲线呈典型的双峰型。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1984—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森林害鼠防治及实验动物化等研究提供基础生化数据,采用PAGE对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消化系统中AMY、PRO、EST 3种主要消化酶和SOD的分布与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消化系统中AMY、PRO、EST和SOD均有表达,但在两种鼠之间及鼠的组织内和组织间酶的活性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前黑龙江省发生的害鼠主要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东方田鼠等。根据这些害鼠的特性制定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主要的技术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为给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实验动物化及农林害鼠防治等研究提供基础生化数据,采用PAGE方法比较分析2种鼠消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的分布和活性并建立电泳谱图。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消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均有表达,同种个体间以及2种鼠间消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为了摸清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6.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7~2007年2563只黑线姬鼠体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体重最低5.36g,最高53.41g,平均体重为26.31±8.14g,其个体体重主要分布在15.01~35.00g之间.占总鼠数的79.01%,是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黑线姬鼠怀孕鼠最低体重为17.61g,睾丸下降鼠最低体重为16.50g,体重达16.0g以上时开始繁殖,随着体重的增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体重达24.0g以上时,种群繁殖力迅速增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分别达31.82%、67.02%,接近雌鼠总怀孕率30.06%和雄鼠总睾丸下降率52.67%,繁殖指数达0.7138,亦接近总繁殖指数0.7599.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雌鼠怀孕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因此,它们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黑线姬鼠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种群的空间格局属典型的聚集分布。集群在农田内为随机分布型。黑线姬鼠个体群具有明显的领域性和巢区范围,而同一家族或个体群内的个体之间却有相当的内聚力。黑线姬鼠种群的聚集强度是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3-4月密度最低,聚集度最高,6-7月密度最高,而聚集度最低。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农区鼠害监测结果与灾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通过分析1984—2005年贵州省23个县(市、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种类有16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6.35%;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4.88%;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鼠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1.68%、13.42%,在部分地区也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同时分析了5种害鼠的种群繁殖特征和种群数量灾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黑线姬鼠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之一.为摸清黑线姬鼠繁殖参数的年龄和季节变化情况,对贵州省大方县2008—2020年稻田、旱地鼠情调查中捕获的270只黑线姬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性比为1.06,平均怀孕率为28.78%,平均胎仔数为5.4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9.39%,平均繁殖指数为0.81;幼年组性未成熟,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不断增加,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为主要繁殖群主体;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存在显著差异,冬季无繁殖个体,繁殖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秋季,而春季和秋季为主要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是否有显著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只大林姬鼠和10只黑线姬鼠的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比较两组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鼠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大林姬鼠的优势菌属为unidentified-Muribaculace、unidentified-Lachnospiraceae、螺杆菌属,黑线姬鼠的优势菌属为unidentified-Lachnospiraceae、unidentified-Muribaculace、乳杆菌属。Anosim分析结果表明,大林姬鼠与黑线姬鼠肠道菌群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且两组间肠道菌群差异极显著(P<0.01)。本研究结果为防治农林有害微生物和有效评估鼠类疾病传播风险提供基础微生物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