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官厅水库库滨带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库滨带的组成和功能出发,介绍了官厅水库库滨带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思路和原则,并以此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库滨带建设的主要做法,以期为官厅水库库滨带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湖岸带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湖岸带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地带.湖岸带是十分重要的土地资源.但是,对三峡库区湖岸带土地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才能做到对湖岸带的保护.湖岸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应该十分重视.在分析三峡库区湖岸带土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三峡库区湖岸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针对研究区实际生态问题,基于RS和GIS技术,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综合指数模型,实现了30m×30m栅格水平可视化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政策的实施结果一致。草地、林地面积急剧扩大,旱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水浇地面积呈缓慢增加趋势。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与研究区实际,采用聚类法,将研究区土地利用安全分为5个等级:生态安全区(Ⅰ)、生态较安全区(Ⅱ)、生态临界安全区(Ⅲ)、生态不安全区(Ⅳ)和生态极不安全区(Ⅴ)。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指数从2004年的-0.12上升为2014年的0.03,整体状态呈变好趋势,但ESI指数仍小于0.1,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具体表现为:Ⅰ级乡镇从4个增加为5个、Ⅱ级区从10个增至11个、Ⅲ级乡镇从13个减少为12个、Ⅳ级乡镇从5个减少为4个、Ⅴ级乡镇从8个减少为7个,针对评价结果分析其动态演变机制。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期为宁夏境内生态移民区选址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东北黑土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壤质量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直接影响生态与粮食供给安全,为明晰东北黑土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评价生态敏感性,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东北黑土带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研究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未利用地面积增加1 035.7km2,水域面积减少975.8 km2,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耕地是阶段性变化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方式;(2)不同自然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气温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风速与高程、气温、蒸发量、地温、气压、相对湿度、日照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具有显著的协同增强作用;(3)随时间推移,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整体改善,高度敏感区域减少,轻度敏感区域增加,并且出现生态敏感高值区向北移动、低值区向南移动趋势,研究区生态敏感性高值区的形成可能与以风蚀为主的侵蚀作用有关。宏观尺度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及实...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在时空的积累不断塑造与改变地表不同尺度的格局形态,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深刻影响环境各要素,阐述了人类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土地覆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地形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环京津贫困带为研究区,选取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地学图谱分析法,从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角度,系统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1985-2010年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层级性。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草地优势分布区集中于中高、高地形梯度区,林地和未利用地优势分布区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图谱和反复变化型图谱为主,林地、耕地和草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向耕地转换再又转换为林地是反复变化型图谱的主要类别。1985-2000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耕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为主,耕地向较高地形梯度区扩展;2000年后社会经济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草地-林地"为主,耕地在原优势地形位的优势度增大、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向更高级地形位集中,林地优势分布区向较低地形位扩张。3)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及分异效应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重要推动力。该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丁磊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2):330-340
[目的] 探讨城市不同排水体制地区河流水质对滨岸带用地变化的响应,为以水环境提升和生态修复为目标导向的城市河流滨岸带规划和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以上海市苏州河为例,基于2018年水质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景观格局结合冗余分析方法,定量探究河流水质在不同排水体制、不同滨岸带宽度上对用地变化的响应关系。 [结果] ①由自排区至强排区,苏州河滨岸用地结构、水质体现出明显时空差异,汛期水质(4—10月)劣于非汛期,自排区水质整体优于强排区; ②自排区滨岸带水域、农业用地景观斑块密度在100—600 m的宽度上显著影响水质变化; ③强排区滨岸带生态用地比例和斑块优势度是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因素,生态用地景观指数分别在100—1 200 m的滨岸带宽度上对水质产生显著影响; ④滨岸带用地在强排区1 200 m宽度上对水质变化解释能力最大(56.9),且解释能力总体高于自排区。 [结论] 自排区与强排区河流滨岸带对水质空间变化影响的关键变量存在显著差异,强排区滨岸带景观要素对水质变化影响的程度较自排水区更强,范围更大。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采用三峡库区2007、2010年两期遥感数据、社会数据、经济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基于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屏障带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屏障带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总体以中度风险为主,2007—2010年有恶化的趋势,其中长寿、奉节、江津、巫溪、云阳的风险等级在升高;仅有石柱以及巫山两个评价单元的生态风险等级降低。三峡库区屏障带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2007—2010年,高风险与较高风险区域扩大,低风险区域消失。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其国 《土壤》2002,34(2):57-60
不丹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之国,面积4万km,人口80万,森林覆盖率72.5%,人均耕地l.5~2 hm2, 人少地多,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清新优美,水土资源开发潜力甚大,是喜马拉雅山区域在资源利用、旅游开发与山区经济发展上有广阔前景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石林景区岩溶湖泊湖滨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利用类型图及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对石林景区岩溶湖泊湖滨带3 a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遥感解译与制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类型指标和景观格局指标对研究区22 a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1982-2004年湖泊面积减少215.05 hm2,除有林地面积持续增长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以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不同程度的减少。另外,除1982年其他未利用土地全部开发以致该地类消失以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量均显著增加。景观破碎度指数明显增长,人类生产生活对湖滨带土地利用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协调度等级由初级协调转为良好协调,但协调度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协调发展度整体上逐年增加;(2)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规律,而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3)按照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将31个省区分为7类,分别体现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等差异。应在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开展城市生态规划,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有效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外缓冲带护岸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潮  刘劲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45-147152
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通过对各国缓冲带护岸技术的引进和生态设计思想的借鉴学习,提出了适合我国的河岸带护岸的设计过程、方法及原则,并介绍了国外常见的护岸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3.
昆山市土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异及其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生态质量备受关注。选取位列中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为研究区,基于2012年各类数据,建立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二元Moran指数等方法,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对该市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市土地生态质量整体较好,中心城区向外围乡镇变好梯度格局明显;土地生态质量受到土地利用程度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中生态结构方面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南部旅游用地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质量则协调较好;该市今后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应注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分析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对照分析方法,以大庆市"七五"土壤重金属含量、黑龙江省土壤背景值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对照,对比分析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工业用地,未利用地,草地,旱田和水田)土壤10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V、Mn)含量变化规律,并进行了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显示:As、Zn、Hg、Pb含量最高的是工业用地,Cd、Cr、Cu、Ni、Mn、V含量最高的是旱田,其次草地,水田和未利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较低;对比"七五"大庆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发现,除V外,其余含量都有所增加,以Hg、As、Cd增加幅度较大,尤其是Hg污染要密切关注;土壤重金属间存在复合污染,pH与重金属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重金属与有机质、CEC相关性显著;从单项潜在危害指数(Ei)分析,工业用地Hg含量达到严重生态危害程度,土壤Cd的Ei值在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都较大,以旱田最为严重。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排序为:R工业用地〉R旱田〉R水田〉R草地〉R未利用地,工业用地属极度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其他利用地属轻度潜在生态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屏障区自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发挥屏障区对三峡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保障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GIS和RS技术,对屏障区湖北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脆弱性以轻度、中度和潜在脆弱性为主,占屏障区总面积的74.9%,主要分布在秭归县中部和巴东县北部,严重脆弱区面积占总面积21.7%,主要分布在秭归县南部、巴东县中南部和夷陵区南部;(2)生态环境脆弱性级别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高程800m以下、坡度25°以下、植被覆盖较低、人口密度较大的位置,人类活动是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原因;(3)在严重脆弱性区域通过构建农林复合系统,结合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等措施,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是解决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江苏省竺山湾地区宜兴市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定量分析生态工程建设的价值,为太湖及其他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在长期定点观测周铁镇竺山湾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和运行基础上,从生态、社会、经济3层面构建包括水质净化、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大气调节、提供就业、科研教育、社会稳定、旅游休闲、提供水产品等内容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替代法、直接市场法等对各项指标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综合效益价值约为176.66万元/a,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价值分别为125.55,33.61和17.5万元/a,表现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单项指标价值对比发现,水质净化价值最大,达60.52万元/a,大气调节价值次之,为47.15万元/a。[结论]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湖泊水环境,生态效益最为显著,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7.
借助ArcGIS及重庆库区1∶5万DEM与水文资料,提取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并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巫山大昌消落区水位的变化,进一步获取大昌消落带钉螺可能孳生区分布,同时利用温度、降水气候数据(1971-2000年)和植被指数对大昌消落带钉螺可能孳生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进行较为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大昌消落带钉螺可能孳生区域,每月平均温度均在成螺生长发育的温度阈值(5.87℃)以上,年5.87℃活动积温的最低值为6160.7℃.d,大于钉螺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平均积温阈值(5821.4±70.1℃.d),3-4月11.79℃的活动积温最低值为642.1℃.d;年降水量最小值为997.3mm,并且大昌钉螺可能孳生区域的植被指数均值为0.22。可见,该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能够满足钉螺生长发育繁殖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巫山大昌钉螺可能孳生区域的重点监测,以防止湖北、四川血吸虫病疫区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为库区生态风险评估及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与GIS技术,计算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同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划分高程/坡度带定量评价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的生态风险情况,划分生态风险等级,并对生态风险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较低生态风险区占比例最大,为36.77%,高生态风险区及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建设用地及耕地较为集中的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随高程增高逐渐变大,随坡度增大逐渐减小,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分析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局部自相关性。[结论]研究区内生态风险总体呈现较低值,沿江高值区需对土地利用进行重点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三峡水库投入使用后,在库区两岸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错地带即消落区。通过调查消落区的类型、分布、面积等基本情况,从消落区水、土相互作用角度,分析了消落区在水、土交互作用下对水、陆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生物缓冲带等技术来建立消落区生态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库区是流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综合生态风险,对库区生态风险适应与缓解的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忽视了库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动态演化过程,有必要进一步考虑库区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时空交互过程,对库区生态风险进行更为综合性和针对性的评价,弥补库区生态风险定量化评价研究空缺。基于此,以丹江口库区为例,综合考虑库区生态环境、景观结构及人类活动等要素,构建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框架的“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0—2018年7个年份的数据,对研究区7个县(市、区)的生态风险适应性循环周期进行刻画。结果表明:(1)丹江口库区整体生态风险水平呈波动状下降趋势,生态风险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淅川县、茅箭区、张湾区为生态风险上升地区;(2)适应性循环的阶段特征能够为判断库区生态风险现状提供依据,适应性循环释放阶段、重组阶段及僵化阶段表现出生态系统风险上升的趋势。修正后的适应性循环模型对系统僵化风险的指示作用更加明显,2015年以来,丹江口库区社会—生态系统处于重要的转折阶段,有效防止生态风险的进一步扩大是当前库区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所在,对于维持库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