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密度群体对棉花光能利用率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密度群体具有不同的株间竞争强度和光能利用率,低密度处理株间竞争较小,因而个体较大,单株生产力较高,但其群体光能利用率较低,群体生物量和产量也相对较低,密度过高也不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104基本苗/hm2(D4)).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D3处理的小麦群体合理,叶面积指数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且小麦群体的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优势,最终使得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1和D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和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小麦群体相对较小,农田漏光严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4处理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整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但由于群体相对较大,群体基部透光率较小,小麦群体的净同化率、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最终均导致了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降低.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使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结构和持久的光合同化能力,得到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协调营养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最终使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高达0.572%.  相似文献   

3.
花生超高产群体特征与光能利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田条件下,通过比较花生超高产田(产量≥8.5t/11m^2)和一般高产田(产量≥6.0t/11m^2)群体特征和光能利用率得:叶面积系数峰值持续时间长是超高产花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超高产田全生育期光合势明显高于一般高产田;产量形成期光合势占全生育期的80%以上,对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超高产田单位叶面积光截获效率低于一般高产田;超高产田的干物质生产速率全生育期始终高于一般高产田,干物质生产速率峰值高,后期下降速度慢,是超高产群体的显著特征;花生光能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研究适宜的栽培条件和措施是今后花生再高产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物高光效之管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程建峰  沈允钢 《作物学报》2010,36(8):1235-1247
光合作用提供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目前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和经济系数已难以继续增加,若想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就必须提高生物量,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成为关键。作物高光效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广的概念,涉及作物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与众多学科相联系,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进展,结合从事作物生理、育种和栽培的实践,从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及关键调控位点、作物光能利用率、高光效作物的生理基础与形态特征和高光效作物的筛选与鉴定对"作物高光效"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今后的作物"高光效"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能利用效率( RUE)的提高是增加玉米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RUE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如何通过改善RUE进而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于2012年在中科院栾城试验站进行,选用该区域普遍使用的先玉335和郑单9582个品种,设20 cm+100 cm,40 cm+40 cm,60 cm+60 cm,40 cm+80 cm 4个行距水平,除了40 cm+40 cm密度为6.2×104株/hm2,其他密度均为7.5×104株/hm2。结果表明:郑单958的叶面积系数在60 cm+60 cm处理下比其他3个处理高5%~20%,先玉335高5%~17%;整个生育期内两品种60 cm+60 cm行距处理RUE高于其他处理10%~30%;在整个生育期内先玉33560 cm+60 cm行距处理总干物质量比其他3个种植模式高15%~22%,郑单958高17%~25%;两品种60 cm+60 cm的行距处理玉米收获指数、干物质量的转移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而利于提高产量。分析表明,太阳辐射和积温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而夏玉米光能利用率明显受到积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六二式麦棉套种的基础上增种一茬冬菠菜和一茬西瓜,既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加经济效益。根据试验,土地利用率(LER)提高37.5%,光能利用率(E)提高69.7%,生长季节利用指数(TUI)提高53.4%,单产值增加1188.0元/667m^2,比对照提高69.0%。  相似文献   

7.
大气CO2浓度对大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大气CO2浓度控制试验,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因子的影响,探讨了大气CO2增长状况下大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大气CO2背景浓度350μmol/mol相比,CO2浓度550μmol/mol水平下大豆开花期日平均光能利用率提高18.95%,当大气CO2浓度升至750μmol/mol时,提高幅度增大到33.79%。但在不同生育期光能利用率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在大豆分枝期和开花期提高幅度较大,而在结荚期和鼓粒期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大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大幅提高,二种高CO2浓度下大豆开花期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4.08%和46.90%。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粮价变化与政策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国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并一度成为推高CPI指数不断走高的重要因素,食用油市场更是面临产业危机,对国家宏观调控形成压力。粮价乃百价之基,对于拥有8亿多农民的中国,粮价的波动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运用ARCH族模型对中国农资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包括:农资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聚集性和长期记忆性;农资市场不存在所谓的高风险高回报和非对称效应。据此建议:加强政府对农资价格的宏观调控,完善农资市场体系建设和深化农资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10.
太和县夏玉米新品种的产量性状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5个夏玉米新品种在太和县的产量性状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安隆4号和鲁单981较对照郑单958植株高大,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较高,叶片的功能期较长,籽粒灌浆期较对照延长5~7d,单穗重增加56.0~76.8g,籽粒产量增加13.11~20.58%。安隆4号对玉米大、小叶斑病、锈病和螟虫等抗性优势明显;蠡玉16号和鲁单981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对玉米锈病具有显著抗性;中科11号轻感锈病,滑单986严重感染锈病,影响籽粒产量。因此,在太和县生态环境条件下,安隆4号和鲁单981的综合抗性较好,增产潜力较大,应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大区域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凯  卢布  袁璋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440-440
2003年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是:GDP为117251.9亿元(当年价),一、二、三产业之比14.6:52.2:33.2;农林牧渔业产值为16997.2亿元(1990年不变价),农、林、牧、渔业产值之比48.6:5.0:33.8:12.6;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2414.9千hm2,粮作、经作、其他面积之比65.2:16.2:18.6。根据三大区域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水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分析了结构调整的近期走向:在2010年前后,东、中、西部GDP年增长率将分别为8.2%、7.1%、6.8%;农林牧渔业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4.6%、4.3%、5.7%;作物总播种面积年增长率极小。  相似文献   

12.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阶段农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利润低、政策支持力度差、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宜等现象,必须立足于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对农、林、牧、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发展优势产业,有计划地控制粮食种植面积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重视技术与制度创新,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而不应当仅仅在种植业内进行简单的品种换位。  相似文献   

13.
张帅  王颖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96-101
为了了解农村流动人口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维护区域粮食安全,以上海市为例,依据1992—2012年上海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总产值和农村流动人口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和改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对农村流动人口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关系以及农村流动人口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流动人口与4 个子行业的关联度都非常高,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贡献值为正,对林业和渔业贡献值为负。在此基础上,建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向种植业和畜牧业流动将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结构功能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湖南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功能与效率,揭示该区域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能值理论为研究方法,以湖南农业2009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湖南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结构、功能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系统结构特点:湖南农业仍具有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对劳动力、畜力的依赖性较大。工业辅助能值中,化肥对系统的贡献率最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工业辅助能值可更新比偏低,农业绿色能源的开发潜力和前景较大。系统产品定价偏低,忽视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也反映出湖南农业产业链条相对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特性。系统内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能值产出占绝对优势比例且其市场定价相对于林业和渔业偏低。(2)功能:该系统环境负载率虽不高,但是人口承受力超载。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5.96,表明该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也意味着该系统经济并非常不发达、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是很大。(3)效率:该系统2009年的能值投入产出率略低于全国水平,表现出较明显的粗放型经济特点。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转移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农业技术开发和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是当前湖南农业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5.
林正雨  李晓  何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1):147-153
以四川藏区32个县(市)为样本,围绕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态压力、生产基础设施,构建15项二级指标组成的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四川藏区划分为金沙江—雅砻江中上游高山峡谷农林牧综合发展区(Ⅰ)、岷江—大渡河上游高山峡谷农林牧综合发展区(Ⅱ)、川西北高原山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区(Ⅲ),为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指导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发展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奠定基础、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产业,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和带动农民脱贫的关键环节。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应在乡村产业由增产导向型向提质导向型的转型升级中发挥“头雁效应”。本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对包含农林牧渔业在内的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对于农业上市公司运营管理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并更好地被国家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所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发挥对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引领带动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从技术、人才、资源、政策等方面综合发力,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7.
河西地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的分析评价,从河西地区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水土资源条件、农林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以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为目标,农林牧、粮经草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培育产业经济带,延伸产业链,形成结构合理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引进节水、高效的植物种、品种和优良家畜,发展苜蓿草产业、麻黄、甘草、黄芪等中药产业、肉羊和肉牛等暖棚式舍饲畜产业、棉花和马铃薯产业、酿造葡萄产业和日光温室蔬菜、花卉产业等,构建河西走廊复合的农林牧生产系统,促进荒漠绿洲沙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省农业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竞争力为研究目的,选取1980-2011年湖南省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及变形的动态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法,分别参照全国农业发展水平及湖南省周边五省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整体发展呈良好态势,农业发展对全国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相对于周边区域来说,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各有不同,其中种植业和林业具有明显的空间竞争优势,但牧业和渔业却呈现空间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农业经济结构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促进城市工业与农业的和谐化发展.本研究以南昌市为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探索农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度,以及探寻影响都市农业经济结构的因素.结果表明:都市农业中牧业与渔业具有快速发展优势,即渔业与牧业与农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性最大;种植业虽然与农业总产值关联性要小些,但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仍高于整个农业的发展速度;从投入来看,生产效率和消费因素是重要的关联因素.说明都市农业不同于全国或区域性农业经济结构是服务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阳东县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思路、原则、总体目标、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与方向、农业发展战略以及实施对策等。认为全县应采用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农业三区三心一中心”格局,即建立三大特色农业功能区、三个农业经济次中心和一个农业物流与服务中心,从而形成“两横两纵”农业经济走廊(或发展轴线)。同时指出,在产业结构发展定位方面,全县应重点做好山水文章,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采取“三水一菜一牧一林一加一游一流”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水产、水果、水稻、蔬菜、畜牧业、林业、农业加工业、农业旅游业和物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