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秸秆覆盖对降雨人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作物秸秆覆盖对改善农田自然降水利用效果的作用。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3种不同降雨强度,对雨后玉米、小麦秸秆覆盖地与裸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小雨后,由于秸秆覆盖阻滞入渗的作用,秸秆覆盖地0~5cm土层土壤含水率短时间内低于裸地.但降雨后24h玉米秸秆覆盖地已与裸地持平,以后逐渐高于裸地,降雨后52h小麦秸秆覆盖地已高于裸地,且裸地水分蒸发量高于秸秆覆盖地;中雨后,秸秆覆盖阻滞入渗作用表现在土壤5~20cm土层;大雨后,秸秆覆盖阻滞入渗作用表现在10~20cm土层。秸秆的吸水性会暂时阻滞雨水的入渗,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的作用,秸秆覆盖地雨水入渗效果均高于裸地,秸秆覆盖在降雨小的情况下仍然有利于雨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地膜和秸秆覆盖土壤肥力效应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通过研究地膜(PM)和秸秆(SM)覆盖土壤肥力效应的特点,为二者的选择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和秸秆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和微生物影响的差异。【结果】地膜和秸秆覆盖都有明显保水作用,但前者主要表现为增加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深层土壤含水量反而明显降低,而后者各层土壤水分都有明显提高;地膜覆盖兼有显著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却明显低于对照,但在冬季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地膜覆盖土壤温度反而低于秸秆覆盖;秸秆覆盖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而地膜覆盖无此作用,甚至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和地膜覆盖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三大种群微生物数量,但秸秆覆盖增加幅度大于地膜覆盖。【结论】覆盖的主要目的是增温时,应选择地膜,主要目的是保水时,秸秆的效果更好,同时秸秆覆盖还具有增加土壤养分和生物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合幼龄橡胶园覆盖的材料,以裸地为对照,采用生物材料(厚度分别为3 cm、2 cm、1 cm)、秸秆和薄膜进行2年覆盖,测定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及橡胶树的株高和茎粗生长量.结果表明:薄膜覆盖与裸地的土壤温度无显著差异,生物材料覆盖和秸秆覆盖在土层5 cm、20 cm处土壤温度显著低于裸地对照;各处理间含水量差异不明显,其中以1 cm生物材料覆盖最好;秸秆覆盖的土壤各养分含量相对较高;秸秆覆盖和1 cm生物材料覆盖橡胶树的株高和茎粗增加量较大,薄膜覆盖的增加量相对较少.秸秆可在幼龄橡胶园中大力推广应用,1 cm生物材料可作为新型覆盖替代物逐步推广,薄膜覆盖不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合幼龄橡胶园覆盖的材料,以裸地为对照,采用生物材料(厚度分别为3cm、2cm、1cm)、秸秆和薄膜进行2年覆盖,测定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及橡胶树的株高和茎粗生长量。结果表明:薄膜覆盖与裸地的土壤温度无显著差异,生物材料覆盖和秸秆覆盖在土层5cm、20cm处土壤温度显著低于裸地对照;各处理间含水量差异不明显,其中以1cm生物材料覆盖最好;秸秆覆盖的土壤各养分含量相对较高;秸秆覆盖和1cm生物材料覆盖橡胶树的株高和茎粗增加量较大,薄膜覆盖的增加量相对较少。秸秆可在幼龄橡胶园中大力推广应用,1cm生物材料可作为新型覆盖替代物逐步推广,薄膜覆盖不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玉米抗旱减灾,本研究利用田间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6个秸秆还田处理,包括翻埋还田、碎混还田、覆盖还田、秋深松覆盖、苗后深松覆盖处理以及对照免耕无秸秆,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效益以及抗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苗后深松覆盖还田播种前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处理增加明显;秸秆翻埋还田、秋...  相似文献   

6.
正秸秆还田技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节本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就地覆盖或异地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轮作、病虫草害综合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农业技术。1秸秆还田有哪些好处1.1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作物秸秆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这些物质经过发酵、腐解、分解转化为土壤重要组成成分有机质。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对降雨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研究作物秸秆覆盖对改善农田自然降水利用效果的作用 ,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 3种不同降雨强度 ,对雨后玉米、小麦秸秆覆盖地与裸地 0~ 2 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布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小雨后 ,由于秸秆覆盖阻滞入渗的作用 ,秸秆覆盖地 0~ 5cm土层土壤含水率短时间内低于裸地 ,但降雨后 2 4h玉米秸秆覆盖地已与裸地持平 ,以后逐渐高于裸地 ,降雨后 5 2h小麦秸秆覆盖地已高于裸地 ,且裸地水分蒸发量高于秸秆覆盖地 ;中雨后 ,秸秆覆盖阻滞入渗作用表现在土壤 5~ 2 0cm土层 ;大雨后 ,秸秆覆盖阻滞入渗作用表现在10~ 2 0cm土层。秸秆的吸水性会暂时阻滞雨水的入渗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 ,以及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的作用 ,秸秆覆盖地雨水入渗效果均高于裸地 ,秸秆覆盖在降雨小的情况下仍然有利于雨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精准制定玉米田杂草防控措施,在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每隔7d调查杂草出现种类和出现数量并分析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有8种杂草发生,秸秆碎混还田的玉米田有9种杂草发生,杂草发生种类和主要杂草种类基本相同.杂草累计发生量在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最多,秸秆覆盖...  相似文献   

9.
毕节地区小麦秸秆覆盖还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999-2001连续3年的定点研究表明:小麦秸秆覆盖还土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且有保墒、保温、疏松土壤等特点。小麦秸秆还土比对照未覆盖的玉米增产,尤以覆盖小麦秸秆+酵素菌催腐后增产效果最优,比对照增产11.7%,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罗延宏  张林  谢冰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140-143
为探明适合四川川南烟区烟叶生产中作物秸秆覆盖种类,通过地膜与不同作物秸秆覆盖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覆盖对高低海拔地区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烟叶产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烤烟产质量,稻草覆盖亩产量、亩产值、上等烟比例等经济指标最高,综合效益以稻草覆盖最高,麦秆覆盖次之,无覆盖栽培(对照)的最低。  相似文献   

11.
高功 《农家致富》2015,(4):46-47
一、秸秆直接还田技术1.技术内涵与技术内容秸秆直接还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包括秸秆翻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压还田技术是以犁耕作业为主要手段,将秸秆整株或粉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秸秆混埋还田技术以秸秆粉碎、破茬、旋耕、耙压等机械作业为主,将秸秆直接混埋在表层和浅层土壤中;秸秆覆盖还田是保护性  相似文献   

12.
王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137-8139
[目的]以南疆枣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果园土壤温度和红枣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找最优地表覆盖模式,为红枣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翻耕覆膜、翻耕秸秆覆盖、翻耕裸地和免耕裸地条件下,对5年骏枣枣园的土壤温度、枣果生长发育、枣果生长动态、枣外观品质进行测量.[结果]0 ~25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翻耕覆膜>翻耕裸地>免耕裸地>翻耕秸秆覆盖.在生育期内,秸秆覆盖处理的综合生长量(二次枝长、二次枝粗)高于其他3个处理,促进枣树生长发育.不同覆盖处理措施中,秸秆覆盖下的枣品质最好,覆膜次之.[结论]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措施的效应,秸秆覆盖比较适宜新疆地区红枣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夏玉米“沈玉26号”为供试材料,在试验站大田进行试验,以秸秆、编织布(半透明膜)两种材料为覆盖处理,以裸地为对照处理,采用全覆盖平作种植方式,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量、作物生长生理特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覆盖处理下夏玉米的覆盖效应,为建立玉米灌溉制度和后期研究提高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株间覆盖方式对山栏稻农艺性状及杂草防效的影响,以白沙白糯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灌溉方式,通过与裸地常规旱作对比,研究覆盖无纺布和覆盖水稻秸秆两种不同覆盖旱作方式下对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田间杂草干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旱作相比,覆盖旱作生育期缩短了5~7 d,田间土壤含水量为覆盖水稻秸秆﹥覆盖无纺布﹥裸地旱作;杂草防效为覆盖无纺布﹥覆盖水稻秸秆﹥裸地旱作,覆盖无纺布总体杂草防效在59. 62%~94. 75%之间,覆盖水稻秸秆杂草防效在35%~74. 43%之间;覆盖无纺布较裸地旱作增产3. 3%。覆盖旱作能够增加产量,又能发挥保水和防草等作用,其中,无纺布在防治杂草、保墒和增产方面最突出。  相似文献   

15.
以烟富10/八棱海棠为试材,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特性、叶片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材料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依次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园艺地布覆盖;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不显著,其中秸秆覆盖效果略好;高温季节,不同覆盖材料显著降低土壤表层地温;与清耕相比,不同覆盖材料对叶片百叶干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同时可提高果实单果质量、着色指数、光洁指数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效果依次为园艺地布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6.
秸秆覆盖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等一系列原因,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备受关注。笔者从秸秆覆盖还田研究现状、还田方式以及在常见作物上的覆盖还田技术应用等展开综述,并对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稻—油轮作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成都平原定位试验,进行了稻—油轮作条件下2种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耕作对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且均以秸秆覆盖免耕效果最好;秸秆覆盖翻耕对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而秸秆覆盖免耕效果较差.作物产量分析表明,稻—油轮作条件下覆盖处理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显著,尤以免耕覆盖处理产量最高;翻耕覆盖处理对水稻上却表现为的产量最高,而免耕覆盖处理的产量最低.研究表明,在稻—油轮作条件下,如何合理地采用秸秆覆盖翻耕或秸秆覆盖免耕,是今后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旱地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土壤墒情和水分利用率,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丰富旱作农业技术内容。2006年在华岭乡进行了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对旱地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验证秸秆覆盖的抗旱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旱地综合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马铃薯常规栽培(不覆盖秸秆)、秸秆覆盖栽培、不同秸秆覆盖栽培、马铃薯播种后盖土盖草和不盖土只盖草、不同基肥水平秸秆覆盖栽培等对比试验,旨在探讨研究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的田间效应。试验表明,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增产效果显著,商品率明显提高;以稻草覆盖为佳,田间效应播后盖土盖草为佳,以基肥每亩45%硫酸钾复合肥35~40 kg为宜。  相似文献   

20.
开发秸秆资源 促进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海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契机.以创建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为目标,加强宣传发动,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关键措施,将秸秆综合利用列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氨化、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生物气化等多种形式.加快了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合理地利用了秸秆资源,有效地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