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产实践中,使用鱼类内服药时,往往由于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饵,使鱼的病情非但不得缓解,还促使原菌(虫)产生耐药性,同时浪费了药物,  相似文献   

2.
鱼药是在水的环境中使用的,制约因素很多,即使有了高效鱼药,如果用药方法不当,仍然得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治疗时间,造成损失。为了提高鱼药在水中的疗效,应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方法给药。  相似文献   

3.
1.选择鱼喜食的饵料。所选饵料鱼必须喜食.又能制成与鱼生活习性相似的沉、浮性药饵。草鱼、团头鲂喜吃浮性饵料,用米糠或麦麸与药物搅拌均匀.用手捏制成软硬适度的药条或药饼,用刀切成宽0.2-0.3厘米、长0.3-0.5厘米小块,晒干后备用。  相似文献   

4.
雏鸡嗉囊炎又名软嗉病,是2~7日龄雏鸡多发病,中雏和成鸡也有发生。多由于舍温忽高忽低,或经常温度偏低,或突然更换饲料及饲喂发霉饲料等原因而引发本病。  相似文献   

5.
采用药饵防治鱼病具有使用方便、成本较低、用药少而集中、防治效果理想等优点。要想提高药饵在水体中的使用效果,关键在于药饵本身的准确配制及投喂技巧,现简要介绍几种特效鱼类药饵的准确配制方法及使用技巧。  相似文献   

6.
1.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如稳定性不好,药饵入水后很快散开,病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量。2.投喂药饵的数量要计算准确。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将鱼药添加在饵料  相似文献   

7.
1选择鱼喜食的饵料所选饵料鱼必须喜食,又能制成与鱼生活习性相似的沉、浮性药饵。草鱼、团头鲂喜吃浮性饵料,用米糠或麦麸与药物搅拌均匀,用手捏制成软硬适度的药条或药饼,用刀切成宽0.2~0.3cm、长0.3~0.5cm小块,晒干后备用。优质的草鱼药饵能在静止水面浮3~4小时,在鱼游动的水中维持原状2~3  相似文献   

8.
在(25±1)℃水温和自然光照下,以4种模式投喂鲜活水蚯蚓,饲养平均初始体重为358.57 m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幼鱼48 d,第1种模式为对照组,每天投喂,第2、3、4种为试验组,分别是投喂3 d后饥饿1 d、投喂6 d后饥饿2 d、投喂12 d后饥饿4 d,4种模式分别以S0、S1/3、S2/6和S4/12表示.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均表现出补偿生长,其中S1/3组为完全补偿生长,S2/6和S4/12组为超补偿生长,补偿生长由摄食率和饵料转化效率共同提高导致;3个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肥满度和内脏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束时,3个试验组的鱼体脂肪、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S2/6和S4/12组的鱼体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鱼病防治抓得好与否,是决定养鱼成败的关键.我地一些养鱼专业户通过自制药饵来防治鱼病,不但简便易行,而且价兼效好,很有参考借鉴价值.现将药饵的配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上的药饵是指含有一定量防治某种或几种鱼类疾病药物的鱼类食用饵料。其疗效关键在于药物本身功效及质量。药饵的使用在生产上作用重大,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简单介绍药饵制作、投喂等方面的点滴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对黄颡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处理,然后再恢复投喂,通过分析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研究了饥饿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影响。饥饿和再投喂后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有明显影响。饥饿使鱼肌肉灰分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恢复投喂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其中5,10 d处理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比较复杂。长期饥饿(>12 d)可导致黄颡鱼营养供给不足,代谢水平下降,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应合理投喂,避免长期饥饿。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投喂频率下黄颡鱼幼鱼的摄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对黄颡鱼幼鱼在日过量投喂8次和投喂1次条件下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日过量投喂8次时黄颡鱼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0: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夜间时段摄食率显著高于白天时段摄食率,不同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日不同时间段过量投喂1次时,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3: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但8个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不显著。投喂8次组的日摄食率远高于1次组。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为夜行性摄食,但投喂频率、投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实践中,使用鱼类内服药时,往往由于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饵,使鱼的病情非但得不到缓解,还促使病原菌(虫)产生耐药性,同时还浪费了药物,造成双倍的损失.如何使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饵,使病鱼的病情得到缓解乃至痊愈呢?  相似文献   

14.
15.
1 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如稳定性不好,药饵入水后会很快散开,病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物。2 投喂药饵的量要计算准确。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将鱼药添加在饲料中,药饵的量宁少勿多。一般在投喂后30-40分钟内吃完。如1小时还未吃完,则说明投饵过多,造成药饵浪费,而且还影响鱼下一顿的吃食。3 为使鱼体中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药饵应每天投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饲用叶黄素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的沉积和消除规律,使用基础饵料和加黄料(基础饵料中添加37.5 mg/kg叶黄素),设计了4种投喂策略(A:加黄料14 d+基础饵料42 d、B:加黄料28 d+基础饵料28 d、C:加黄料42 d+基础饵料14 d、D:加黄料56 d)饲喂黄颡鱼,分别于第14、28、42、56天时取样检测组织中的总叶黄素水平.结果表明:投喂策略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加黄料投喂时间的延长,皮肤中总叶黄素水平也随之增加,A、B、C、D组皮肤中总叶黄素水平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第28、42、56和56天,分别达到1.63、1.89、2.09和2.58 mg/kg体质量,且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肝脏和肌肉中的叶黄素水平则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增长较缓,只有使用加黄料42 d以上才显著增加.一旦停止投喂加黄料而只喂基础饵料,皮肤、肌肉和肝脏的叶黄素水平则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皮肤中的叶黄素量在停喂后14 d内继续升高或保持不变,28 d时下降到停喂前的水平,随后进一步下降;肝脏和肌肉中的叶黄素水平则在停喂14 d后下降至停喂前的水平.由此表明,饲用叶黄素可在皮肤中快速沉积,而消除则呈现滞后效应;反之,叶黄素在肝脏和肌肉中的沉积速度较慢,消除速度较快.研究结果提示阶段性(14~28 d内)撤掉叶黄素,不会影响黄颡鱼皮肤中的总叶黄素水平.  相似文献   

17.
1 投喂时间 根据蝎傍晚觅食的习性,投食时间在17~19时.第2天早晨要将吃剩的残渣清理掉,保持清洁,以免霉菌的发生.投喂时间过早会影响饵料的新鲜度,过迟会错过最佳时期,影响蝎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8.
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池塘秋季青虾养殖中普遍存在个体出现分化严重及大量秋繁苗等问题,对饲料投喂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二次投喂法,并与传统投喂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次投喂法满足了小虾的营养需求,适口性好,促进了小虾生长,提高了大规格虾比例,增加了商品虾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