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木聚糖酶对不同木聚糖含量的仔猪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计3个消化试验分别研究在3个饲粮木聚糖水平下添加不同剂量的木聚糖酶对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饲粮木聚糖水平分别为5.33%、6.47%和8.44%。每个消化试验(即每个木聚糖水平下)设5个处理,分别饲喂不添加酶的基础饲粮和添加4个木聚糖酶水平的饲粮。随着饲粮木聚糖含量的提高,木聚糖酶的添加量相应增加。结果表明:当饲粮木聚糖含量低于6.47%时,添加木聚糖酶对养分消化率没有改进作用,而当木聚糖含量高达8.44%时,木聚糖酶的添加对养分消化率有一定的改进效果。与不加酶组比,加酶组粗蛋白、有机物、钙、磷、酸性洗涤纤维和能量的平均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92%、1.05%、5.80%、5.15%、2.36%和0.84%。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功能性寡糖对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增殖的影响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对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黏附性的影响。试验用8种功能性寡糖以0.25%的添加量分别增殖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测定其对增殖的影响;并以IPEC-J2作为体外模型,通过菌落计数的方法,研究不同功能性寡糖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黏附IPEC-J2的影响。结果表明:1) 8种功能性寡糖对细菌的增殖作用有差异,果寡糖对有益菌的增殖效果最显著,且对有害菌增殖效果最低并有一定抑制生长的趋势。2) 8种功能性寡糖均能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IPEC-J2的黏附性(P<0.05),其中甘露寡糖对沙门氏菌的黏附抑制作用最好,果寡糖则对大肠杆菌黏附抑制作用最明显。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功能性寡糖不仅能够促进有益菌大量增殖,而且对有害菌增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不同功能性寡糖对细菌的促进作用差异显著; 8种功能性寡糖能够显著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对肠道上皮细胞黏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木聚糖水平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菌群数量的影响.选择30头体重相近,遗传背景相似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阉公猪,采用2×3因子试验设计,设2个饲粮木聚糖酶添加量(0和1 000 U/kg)和3个饲粮木聚糖水平(4.58%、6.23%和7.54%),将仔猪...  相似文献   

4.
通过体外酶解试验,研究木聚糖酶对豆粕和菜籽粕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的降解效果,初步确定木聚糖酶的适宜添加水平。每种原料设4个木聚糖酶水平,每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对豆粕和菜籽粕中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但各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仔猪饲粮木聚糖水平与添加木聚糖酶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包括2个消化试验,分别研究仔猪对饲粮木聚糖的耐受能力和添加木聚糖酶的效果。试验1:设计5个饲粮木聚糖水平。试验2:以含7.25%木聚糖饲粮为基础,分别添加0、720、1 440、1 880、5 760 U/kg木聚糖酶。结果表明:随着饲粮木聚糖含量的增加,能量、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有机物、钙和磷的消化率下降;当木聚糖含量为8.44%时,养分消化率的降低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养分消化率与饲粮木聚糖含量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木聚糖酶的添加可以提高饲粮的养分消化率。由此得出:约15 kg体重的仔猪对饲粮木聚糖具有较强的耐受力,随着木聚糖含量的增加,饲粮养分的消化率呈不同幅度的下降;当木聚糖含量达到或高于7.25%时,添加木聚糖酶对养分消化率有一定的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6.
木聚糖酶对不同能量饲料的体外酶解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来源的玉米、小麦、麦麸和米糠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含量,并通过体外酶解试验考察木聚糖酶对玉米、小麦、麦麸、米糠中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的降解效果,旨在建立木聚糖酶添加水平与原料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能量饲料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含量不同。玉米、小麦、麦麸和米糠的总木聚糖含量分别为3.87%、7.11%、20.24%和9.90%,水溶性木聚糖含量分别为0.11%、0.85%、0.92%和0.15%。木聚糖酶对不同能量饲料的总木聚糖和水溶性木聚糖的降解程度不同。木聚糖酶对小麦、麦麸的总木聚糖的降解程度最大,其次为玉米,对米糠总木聚糖降解程度最小;木聚糖酶对小麦和麦麸的水溶性木聚糖降解程度最大,对玉米和米糠的水溶性木聚糖降解程度小。以总木聚糖含量变化为指标,每千克玉米、小麦、麦麸和米糠的适宜木聚糖酶添加水平为1 380、1 987、2 887和1 000 IU;以水溶性木聚糖含量变化为指标,每千克玉米、小麦、麦麸和米糠的适宜木聚糖酶添加水平为500、2 108、6 958和1 000 IU。  相似文献   

7.
范志恒 《饲料广角》2011,(11):36-37
本试验采用DNS法对测定木聚糖酶酶活的底物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小麦木聚糖为底物时的木聚糖酶酶活最高,其次是燕麦木聚糖,再其次是山毛榉木聚糖,以桦木木聚糖为底物时的酶活最低;在底物配制过程中一般加入NaOH时测得的酶活低于不添加NaOH时的酶活,但以小麦木聚糖为底物时加入NaOH时测得的酶活高于不添加NaOH时的酶活。  相似文献   

8.
选取健康和体重差异不显著的270日龄罗曼褐蛋鸡1575只,随机分为A、B、C、D、E、F、G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5只鸡,其中A组为对照组,B~F组为试验组,观察木聚糖酶在蛋鸡生产中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组合木聚糖酶组产蛋率提高6.74%,料蛋比下降3.90%,蛋重降低1.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农业生产型林业中的木聚糖,使用木聚糖RmXyn10A的两种变体,只有源自海洋红嗜热盐菌的全长酶和催化模块,对硬木(桦木)木聚糖和谷物(黑麦)阿拉伯木聚糖进行水解。用含有水解产物的低聚木糖(XOS)作为碳源,培养4种精选的细菌菌种,结果显示了短乳杆菌DSMZ 1264和青春双歧杆菌ATCC 15703出现选择性生长。这两种菌株被证实可利用低聚木糖组分(DP 2-5);而来自黑麦阿拉伯木聚糖水解产物的假定阿拉伯低聚木糖仅能被青春双歧杆菌利用。大肠杆菌不能生长,但能在单糖阿拉伯糖和木糖上生长。研究还表明,小片球菌(Pediococcus parvulus)2.6株既不能利用木糖,也不能利用低聚木糖进行生长。总之,RmXyn10A或其催化模块证实可用于硬木木聚糖和谷物阿拉伯木聚糖的高温水解,产生XOS,因此能在功能性食品中充当益生元。  相似文献   

10.
枇杷根际土壤用木霉P3.9菌株孢子悬浮液灌根,Illumina平台高通量测序,分析引入木霉P3.9菌株对枇杷根际细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枇杷根际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为Proteobacteria变形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Propionibacteriales丙酸杆菌目、Nocardioidaceae类诺卡氏菌科、Aeromicrobium气微菌属。引入木霉P3.9菌株虽然导致枇杷根际细菌多样性略有下降,但是优势菌群种类及数量未发生变化。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1门;Nitrospira硝化螺菌纲、Phycisphaerae纲2纲;Desulfurellales硫还原菌目、Nitrospirales硝化螺旋菌目、Tepidisphaerales目3目;Desulfurellaceae硫还原菌科、Tepidisphaeraceae科、Rhodothermaceae科3科;Nitrospir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单胞菌属、Chryseobacterium金黄杆菌属4属;Micromonospora auratinigra、Pseudonocardia khuvsgulenisi、Bacteroides vulgatus、Arabidopsis thaliana 4种急剧增加。Thermoleophilia油菌纲1纲;Corynebacteriales目、Frankiales目、Solirubrobacterales土壤红球菌目、Kineosporiales目、Ktedonobacterales目5目;Nocardiaceae诺卡氏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科、Mycobacteriaceae分枝杆菌科、Hyphomicrobiaceae生丝微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土壤红色杆菌科、Cryptosporangiaceae 科6科;Amycolatopsis拟无枝酸菌属、Smaragdicoccus属、Solirubrobacter土壤红杆菌属、Blastococcus芽球菌属、Azohydromonas嗜血杆菌属、Rhodococcus红球菌属、Bauldia属、Nocardia诺卡氏菌属、Micromonospora小单孢菌属、Parviterribacter帕维特杆菌属、Fodinicola?矿生菌属11属;Rhodococcus wratislaviensis、Nocardia neocaledoniensis、Fordinicola feengrottensis 3种急剧下降。说明木霉P3.9菌株促使枇杷根际有益细菌增加,致病细菌减少,对连作枇杷根际土壤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小麦型日粮中添加不同来源木聚糖酶对黄羽肉鸡屠宰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22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黄羽肉鸡375羽,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重复25羽。对照组饲喂小麦型基础日粮,试验Ⅰ、Ⅱ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0 mL/t真菌性和细菌性木聚糖酶的试验日粮。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小麦型日粮中分别添加250mL/t真菌性和细菌性木聚糖酶显著提高了黄羽肉鸡腹脂率(P〈0.01),而对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没有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黄羽肉鸡法氏囊指数(P〈0.01)以及血清中T3(P〉0.05)、T4、IgA(P〈0.01)和IgM(P〈0.01)水平,且均表现出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对照组的规律,但脾脏指数却相反。结果提示,两种来源木聚糖酶可提高黄羽肉鸡腹脂率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细菌性木聚糖酶的提高幅度均高于真菌性木聚糖酶。  相似文献   

12.
以Caco-2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研究几株乳酸菌的黏附性能及其对大肠杆菌K8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抑制性能.采用荧光标记法评价这几株乳酸菌的黏附性能,并通过竞争、排斥和置换试验检测其对上述2株病原菌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除了乳酸乳球菌外,其他乳酸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均高于这2株病原菌,且黏附率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肠球菌>致病菌>乳球菌.2)来源于健康鸡肠道的乳杆菌与分离于人肠道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食果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fructivorans)的黏附率接近.3)大部分乳酸菌菌株能通过置换作用抑制大肠杆菌K8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结果提示,这几株乳酸菌对肠上皮细胞均有较高的黏附率,尤其是乳杆菌,且它们的黏附有菌属特异性.乳酸菌抑制上述2种病原菌的黏附主要通过置换方式,但没有菌属特异性,且与其自身的黏附力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青贮发酵对玉米秸秆品质及菌群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贮发酵对玉米秸秆感官指标、发酵品质、营养成分以及门、纲、目、科和属5个水平细菌群落构成及丰度的影响。将去穗后仍青绿的蜡熟期玉米秸秆切短揉搓至1~2 cm,将水分调节至65%~70%后,取青贮前样品(3个重复)和青贮后样品(3个重复)使用聚乙烯袋真空包装,室温贮藏45 d后开启取样,运用实验室检测手段及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贮前后玉米秸秆品质及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青贮发酵45 d后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呈黄绿色,质地较好,呈酸香味。青贮发酵作用能够使玉米秸秆p H迅速降低(P0.05),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有下降趋势(P0.05)。2)玉米秸秆经过青贮发酵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菌群数量显著降低(P0.05);青贮发酵能够显著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片球菌属(Pedi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菌群数量(P0.05)。综上,青贮发酵改善玉米秸秆感官指标、发酵品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有害细菌的数量,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致病菌对家畜健康存在的潜在风险。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及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能够在分析青贮品质的同时,提供青贮前后整个菌落构成及丰度变化的信息,进而为发酵过程的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 N)抗逆性能、猪肠上皮细胞黏附率及抑菌效果。采用体外法对Ec N进行生长曲线绘制和耐酸、耐胆盐、耐热性能的测定;以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考察了Ec N对该细胞的黏附率以及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的黏附抑制率;同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了Ec N对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的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Ec N对高酸、高胆盐和高温环境具有一定耐受能力。2)Ec N对IPEC-J2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对数期最佳,黏附率达33.96%,显著高于迟缓期、稳定期和衰亡期(P0.05)。3)Ec N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黏附抑制率达87.84%。4)Ec N还能上调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水平。结果提示,益生菌Ec N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能够良好地黏附猪肠上皮细胞,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植物精油类产品动力源和RO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以及与饲用微胶囊乳酸菌同时使用时对微胶囊乳酸菌的影响。在相应的培养条件下对微胶囊乳酸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培养,测定添加植物精油组和对照组菌量的差异,得出植物精油产品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和对微胶囊乳酸菌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添加浓度范围内,植物精油产品可以与微胶囊乳酸菌产品同时使用,而此时植物精油产品具有良好的抑制致病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掌握大豆水解蛋白在断奶仔猪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和添加时期,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8头(14日龄,刚断奶,公、母各半),将仔猪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3个组,其中,Ⅰ组作为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大豆水解蛋白;Ⅱ、Ⅲ组分别在饲料中添加3.0%和4.0%的大豆水解蛋白。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前3周,Ⅱ、Ⅲ组仔猪每周的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都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在试验的第1周,Ⅱ、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在试验的前2周,Ⅱ、Ⅲ组的料重比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前3周,Ⅱ、Ⅲ组每周的腹泻率都较对照组显著(P<0.05)降低;整个试验期内,Ⅱ、Ⅲ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利用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大豆水解蛋白能有效改善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适宜添加量为3.0%,适宜添加阶段为15~42日龄。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小麦基础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木聚糖酶添加水平。选择80头健康、平均体重40 kg的"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正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负对照组饲喂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木聚糖酶组分别饲喂在负对照基础饲粮上添加500、1 000和2 000 U/kg木聚糖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小麦基础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可极显著提高生长猪平均日增重(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P<0.05或P<0.01),其中2 000 U/kg木聚糖酶组效果最好,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26.0%和16.5%(P<0.01);2)小麦基础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生长猪血清葡萄糖、三碘甲腺原氨酸、四碘甲腺原氨酸和D-木糖含量(P<0.05或P<0.01),极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P<0.01);3)饲粮组成和木聚糖酶可显著影响猪肠道微生物菌群,添加木聚糖酶可维持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2 000 U/kg木聚糖酶组肠道菌群结构和玉米-豆粕饲粮饲喂条件下接近。由此可见,添加2 000 U/kg的木聚糖酶可显著改善饲喂小麦基础饲粮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在木聚糖含量为11.2%的生长猪小麦基础饲粮中,木聚糖酶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 000 U/kg。  相似文献   

18.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不同含水量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探讨含水量和添加剂对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以期解决苜蓿青贮困难的问题,提高其青贮品质。采用双因素(含水量×添加剂)完全随机设计,含水量分别为70%和60%;添加剂分4个组,对照组不含添加剂,其余各组均含3个水平,分别为乳酸菌组(LA组,3、6、9 mg/kg)、纤维素酶组(CE组,25、50、100 mg/kg)以及乳酸菌和纤维素酶混合组(LA×CE组,3×25、6×50、9×100 mg/kg),每个组3个重复,共20个组。青贮90 d后,测定其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糖(WSC)含量及pH、氨态氮/总氮(AN/TN)。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LA组均显著提高了青贮料的WSC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青贮料pH(P0.05);且6 mg/kg LA组青贮料的CP和WSC含量高于3和9mg/kg LA组,pH低于3和9 mg/kg LA组。与对照组相比,各CE组均显著降低了青贮料的ADF含量和pH(P0.05),且50 mg/kg CE组青贮料的ADF含量和pH低于25和100 mg/kg CE组。各LA×CE组青贮料的CF、ADF含量和pH大部分低于各LA和CE组,WSC含量均高于各LA组和CE组,且6×50 mg/kg LA×CE组青贮料的CF、ADF、WSC含量和pH与各LA和CE组差异显著(P0.05)。除9 mg/kg LA组和100 mg/kg CE组外,相同添加剂下70%含水量青贮料的CP含量显著低于60%含水量(P0.05);相同添加剂下70%含水量青贮料的CF和ADF含量显著高于60%含水量(P0.05)。由此可见,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及两者复合添加均对苜蓿的青贮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以添加6×50 mg/kg乳酸菌和纤维素酶效果最好,且60%含水量下的青贮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