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垃圾填埋气的收集利用是一项对环境有益且经济可行的技术手段。我国目前的垃圾填埋气处理模式存在收集效率低下、资源化利用水平低、产业化发展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实现垃圾填埋气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在统筹安排、协调统一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与垃圾填埋气高值利用问题的前提下,针对处于填埋作业中和填埋封场后等不同阶段的填埋场,以我国多处典型垃圾填埋场为实际案例,阐述垃圾填埋气高效收集系统、以变压吸附过程为基础的填埋气甲烷高效分离技术、集成化撬装式垃圾填埋气甲烷分离提纯装备的探索、优化、推广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效收集-净化提纯预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全流程系统解决方案,以期对垃圾填埋气高效收集利用的各个流程环节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垃圾填埋气的净化利用是一项经济可行且对环境有益的技术。文章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中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氧气的分离和液化提纯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重点设计了一种将填埋气提纯液化为车用燃气的工艺,最大程度实现垃圾填埋气资源的利用价值,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活垃圾填埋气甲烷含量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军 《中国沼气》2001,19(3):27-30
对影响填埋气甲烷含量的因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垃圾成分对填埋气甲烷含量有显著影响;对渗滤液回灌无显著影响。调节填埋物含水率在50%-60%,pH6.8-7.2,同时注意保温,提高填埋场的作业水平,有利于填埋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的甲烷释放及其减排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垃圾填埋场是重要的甲烷(CH4)释放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巨大。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垃圾填埋气释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少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的技术措施,并结合国情指出清洁发展机制是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及垃圾填埋场环境卫生状况改善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5.
垃圾填埋沼气的收集、净化与利用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垃圾填埋沼气的回收利用是一项经济可行且对环境有益的技术.本文从填埋沼气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了沼气的收集、输送和贮存途径,介绍了当前的净化工艺,最后总结介绍了几种填埋沼气利用技术的特点及其适用性,并提出建立配备填埋沼气回收装置的卫生填埋场应成为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树勋  李确 《中国沼气》2012,30(4):38-40,32
垃圾填埋气(LFG)是垃圾填埋过程中的产物,收集LFG制取车用燃料不但可以解决能源问题,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保护环境。文章从垃圾填埋气的成分及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填埋场的产气概率模型,分析了经过收集净化处理后用做汽车燃料的流程,并讨论了由此带来的综合效益以及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安定垃圾填埋场(简称“填埋场”,下同)位于北京市的南部约40km大兴区的安定镇附近,周围主要是农业用地。收集北京市安定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发电机通过燃烧其中的甲烷进行发电,并向电网输送电力。本项目是在填埋场安装一套填埋气(LFG)收集利用系统,利用收集的填埋气所含的甲烷作为燃料,在一个渗滤液蒸发器中把渗滤液蒸发掉,以保护周围大气环境和地下水环境。渗滤液是从垃圾填埋场的底部得到的液体,它一部分是垃圾进行生物降解的产物,另一部分是由降水经过垃圾堆体过滤后形成。渗滤液蒸发器可以将渗滤液进行蒸发处理,从而避免了把渗滤…  相似文献   

8.
国内垃圾填埋气利用新途径--压缩制汽车燃料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艳秋 《中国沼气》2004,22(1):33-34
本文简要介绍了垃圾填埋气利用的途径之一--压缩制汽车燃料气的工艺、环境影响及产品可靠性,并简要介绍了国内正在建设的鞍山市垃圾填埋沼气制取汽车燃料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9.
厨余垃圾填埋产气过程实验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垃圾填埋产气规律对合理预测垃圾填埋产气量及进行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生活垃圾以厨余为主的特点,选择厨余垃圾在厌氧模拟反应器中进行填埋降解产气过程模拟实验。实验取两个柱形模拟反应器,分别使用未经pH调节和经过pH调节的渗滤液进行回灌。实验结果表明,对回灌的渗滤液进行pH调节对促进垃圾降解产气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调节pH值对垃圾填埋产气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0.
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发电利用是减排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纳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更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广州市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从垃圾成分、填埋气产生量和CDM项目申请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新建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发电利用规划,并得到了此类项目有益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1.
马鞍山市向山垃圾填埋场抽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马鞍山市向山垃圾填埋场的现场抽气实验,分析了影响垃圾填埋气体产生的各因素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抽气压力、气体流量和甲烷含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填埋气体收集利用工程中填埋场的选择和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沼气产业的迅速发展,如何高值化利用沼气、发挥更大经济效益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由环保型模式向能源型模式转变的关键。目前,国内外沼气利用方式已呈现由驱动发电机进行热电联产向净化提纯制取生物甲烷转变。生物甲烷用于替代石化天然气或用作车用燃气,是沼气高值化、能源化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文概述了国内外沼气净化提纯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目前沼气脱除硫化氢、二氧化碳的工艺技术研究状况和进展。   相似文献   

13.
陶粒与堆肥的混合基质可作为氧化消减垃圾填埋气的材料。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析了生物覆盖层基质的含水率、温度、初始甲烷浓度、初始氧气浓度等环境因子对甲烷氧化效率的影响,借助O rigin version 7.5软件进行生物覆盖层材料甲烷氧化动力学参数拟合,旨在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堆肥与陶粒的复合基质最佳含水率为40%时,甲烷的氧化速率达6.28μmolCH4.g-1h-1;覆盖层材料的最大甲烷氧化速率为Vm ax为9.10427μmolCH4g-1h-1,半速常数Km为3.45%。  相似文献   

14.
沼气净化提纯制生物甲烷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皓  吴全贵  周红军 《中国沼气》2012,30(2):6-11,19
文章对沼气净化与提纯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生物甲烷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对我国产业发展障碍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电气化》2008,(1):36-36
2007年11月19日,福建省福州电业局110kV秀山变畜牧线“牧35支18”号电杆断路器成功合闸,22日,经过连续72h的试运行,一切跟踪指标显示正常,至此福建省首座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厂正式并入福州电网。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也是该领域第一个成功申请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项目,属国家可再生能源法支持和鼓励的项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洪儒  林聪  张运真 《中国沼气》2006,24(3):36-39,42
对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卫生填埋、焚烧,特别是堆肥方法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按照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的三个原则,堆肥法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的产气过程实验室模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实验室中建立比较符合填埋场实际情况的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研究了我国以食品垃圾为主要成分的城市垃圾在填埋模拟系统中的产气量和气体组成的变化规律;证明了渗滤液回灌能够明显增加填埋系统的产气量。  相似文献   

18.
学校绿化面积大,清除枯草腐叶的任务相当艰巨.农村中小学及其周边具有一定数量的农田菜地,丰收后大量秸秆及蔬菜废弃物弃之田间,对这些垃圾进行简单地回收填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根据农村校园垃圾原料组成及其物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合理控制厌氧消化的温度、酸碱等因素,为试验寻找最优发酵条件.参考了国内外现阶段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的大量资料,分析校园垃圾厌氧发酵产气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垃圾已经成为众多城市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到处堆放的垃圾不仅侵占土地,且破坏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填埋法巳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还会产生连带的负影响;垃圾焚烧也不够理想,其成本高、热效率低,且会产生二恶英等污染物。如何对待城市垃圾,在此提出了一套可行方案,即以市场为杠杆,通过收取垃圾费规范市民的行为,提高其环保意识,同时为垃圾处理及研发提供资金,最终为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回收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3种典型的生活垃圾填埋气预测模型:德国模型、IPCC推荐模型、动力学模型(Marticore-na模型)的机理;以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为例,探讨了3种模型的参数确定,据此预测了相应填埋堆体的长期产气情况,比较讨论了各模型预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型反映的填埋气体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3个模型所产生填埋场气的峰值大小顺序为:IPCC推荐模型(4.2×10^7m^3a/)〉Marti-corena动力学模型(4.1×10^7m^3/a)〉德国模型(3.6×10^7m^3/a)。根据现场实测数据的验证,在封场之前采用德国模型进行测算比较合适:封场之后采用IPCC或Marticorena动力学模型则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