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四川农业大学龚浩一、调整专业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调整专业结构的目的是使专业达到一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展和科学发展要求的最佳状态。就四川农业大学来讲,调整专业结构的目的是使学校规模有较大发展,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韩会雄 《新农业》2011,(3):54-54
职业教育是对生产劳动者上岗前技能培训,使其具有岗位资格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人才就业、劳动力市场、学生来源等对职业教育发挥重大影响。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方面不能盲目进行,  相似文献   

3.
农业中专种植专业整体教改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类专业作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之一,改革开放 20年来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农村种植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目前该专业教学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要求。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不当,专业设置欠合理;课程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的传统体系,忽视相关学科的渗透、综合和创新;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灌输、…  相似文献   

4.
虽然2018年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明显,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但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学校专业设置满足不了第二第三产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对全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论述,局部专业设置太过集中,造成学生就业面太窄。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从学校建立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和增加实训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迫使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校从80年代开始,根据农科高校的特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改造传统专业,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系统地对农科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如何依托学校的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农业院校中非农学科专业建设问题,并就农业院校中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探讨,着重提出并研究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特色、专业课程休系设置、实践环节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不断适应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从而更好地与重庆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对接。  相似文献   

8.
教学管理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校办学规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基本上适应了农村经济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其中既饱含了全体教师辛勤耕耘的汗水,也凝聚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全部心血。 一、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设计图,其编制和修订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规定进行,培养目标的规定又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进行。基于这个指导思想,我们按照国家教委和农业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加强基础、拓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当前,国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原来的封闭型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发展,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各种市场都在发育,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也必然要发育。这样,五彩缤纷的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招生分配等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原有的适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工作方面讲,当前主要面临两个方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职教育地方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产业转型有效服务的关键。高职院校按照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特点,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  相似文献   

11.
一、面向农村经济建设,调整专业服务方向 随着广东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化,外向型农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带来对人才多种需求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学院初步调整了原有专业及其服务方向。如原花卉专业,从种养技术型扩大到经营及设计技术型的服务方向,相应地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和花卉商品学等内容,并改为观赏园艺专业。果树专业以往侧重于岭南四大名果,  相似文献   

12.
地方农业院校如何服务"三农"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个具有教育、科研、开发、推广等多重功能的高等农业院校,要主动地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高等农业教育办学规模、人才规格和层次结构等方面所提出的新要求,自觉地面向高科技、面向“三农”、面向市场,积极地推进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坚持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坚持依靠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方向.在办学层次、专业结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丁福荣(宁夏农学院永宁750105)80年代中期以来,我校先后在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教育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美化事业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与其相关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与此同时,如何转变育人观念,适应市场要求,培养技术熟练、综合素质较高的中等园林专业人才摆在我们的面前。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初步探索了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福建省农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农科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作为福建省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为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服务是义不容辞的,但我院的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以及学生的智能结构、思想素质都存在着不适应,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为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一、根据农村和农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必然使农业结构和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水危机的日益加剧,农业水土工程学科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在发生着变革。在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历史,学校的整体定位基础上,对近几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师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促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更好发展,为我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农业水土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人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要求,农广校作为成人职业教育学校,要想适应这一新形势,转变和创新教学理念,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1.1改革专业结构。农广校在专业设置上,以往采用的是单一的固定模式,即由中央农广校和省农广校统一确定,地方农广校照搬执行。由于各地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21世纪对食品科技人才的总体要求,提出了21世纪食品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专业方向、业务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形势。十四大以后,全国城乡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农产品价格放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确立等等,这些重大的变革自然而然地对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也相应改变,对高等农业院校以往的人才培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法的制定,明文规定企业有权接受需要的人才,也有权拒绝接受不需要的人才。这对学校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是鞭策和督促。因此,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无法回避而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建设,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要求作为高职高专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中,必须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增强传统专业的活力,提高专业吸引力,努力适应社会需求。此次调查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