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休闲期施肥覆盖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休闲期不同施肥、不同覆盖材料对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采用休闲期施有机肥可增加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穗数和经济系数,且显著增产,显著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无论施有机肥与否,旱地小麦产量表现为地膜覆盖>纸覆盖>不覆盖>尼龙网覆盖,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以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最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施入有机肥可较大程度地调控旱地小麦成熟期单株农艺性状、灌浆后期籽粒蛋白质含量、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对不同覆盖物的响应。总之,采用休闲期施有机肥配合地膜覆盖可达到旱地小麦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旱地地膜覆盖栽培环境下,对冬小麦新育成品种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昌地地膜覆盖小麦生态型是重穗型,产量三因素中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是穗粒数〉千粒重〉穗数。提出了培育地膜覆盖小麦种质的育种目标是稳定的成穗率,多粒数,高粒重,具备根穗比值大,叶片功能期长,抗逆适应履强等性状。  相似文献   

3.
短期地膜覆盖以幸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以旱地春小麦进行短期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温度,有效防止春季低温对作物的伤害,促进分蘖成穗,并显著提高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达到增产目的。播种后1-30d左右为旱地春小麦最佳覆膜时间。覆膜时间增长,增温效果减弱,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多元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分析了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 ,山西省旱地小麦在不同的生态区域、不同的肥力条件下 ,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有所不同。南部中熟冬麦区 ,肥旱地和薄旱地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均为穗数 ;而中部晚熟冬麦区 ,肥旱地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粒数 ,薄旱地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和穗粒数。同时对株高与产量的相关性也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山西省旱地小麦上 ,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上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补灌、覆草、覆膜、垄沟5种栽培模式种植冬小麦,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转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能显著提高拔节期小麦分蘖数,促进小麦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累积及其向穗部的转移,从而提高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同时,地膜覆盖也可以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促进生长后期茎叶氮素向穗部的转移,转移量占穗吸氮量增加值的86.3%。相反,常规、覆草、补灌和垄沟栽培模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明显较低.生长后期穗部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抽穗后茎叶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茎叶氮素的转移对穗部氮素累积所起作用亦明显低于地膜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2005,(3):8-8
适于河北省晚茬麦田、旱地麦和春播小麦广泛应用。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甘肃省农科院研究成功的夺取旱地小麦和晚播麦高产的突破性技术,具有抗旱、节水、增温保墒、促根增蘖、增加群体,发育加速、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丘陵旱地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与促根增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丘陵旱地小麦全生育期所需水份全靠自然降水。因而,旱地小麦的根系发育状况决定着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直接关系着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研究旱地小麦根系生长发育规律和增根、促根深扎的措施,对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有重要意义。豫西丘陵旱地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已有一定研究。我们除观测小麦一般的根系生育规律外,着重探讨各项增产措施对其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根系发育与地上部产量的关系。本文内容仅是1987和1988年两个年度的初步研究结  相似文献   

8.
运城旱地小麦不同方式地膜覆盖增产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7年,在运城市峨嵋岭旱源区以露地常规条播为对照,就地膜平铺全覆盖精量穴播和起垄半覆盖精量条播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地膜覆盖方式对小麦均有较好的增温和保墒效果,改善了麦苗生态环境,协调了小麦对水热条件的需求,促进了小麦生育进程,延长了幼穗分化和灌浆时间,使单株分蘖成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明显优于对照,达到了每亩增产87.3和54.6kg的显著效果。而两种覆盖方式间的效果差异不显著,从而肯定了两种覆盖均不失为旱地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孟津县2003年旱地小麦受旱灾影响,除亩穗数和穗粒数有明显下降外,最突出的缺点是穗部干尖严重。据调查,1万公顷旱地麦田不同程度表现出病状,穗粒数平均减少4.5粒,其中3533公顷旱地麦,穗粒数减少8.5粒,减产幅度达到15%左右,仅此一项减少总产607.3万公斤。洛阳市各县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为了摸清和探索小麦穗部干尖的生理机制,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分析,初步认定情况如下:一、干尖的主要原因界定通过对水地、旱地小麦穗部干  相似文献   

10.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其增产机理主要是:地膜覆盖能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变无效雨为有效雨。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从而增加小麦分蘖,提高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本市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明.使用该技术一般正常年份增产幅度在30%左右.丰水年份增产幅度在20%上下,干旱年份增产幅度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不同熟期马铃薯对覆膜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漫灌模式下覆膜对早熟马铃薯Favorita(F)和晚熟马铃薯克新1号(K1)生长、水分利用与产量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提早了2马铃薯品种出苗、现蕾等主要生育进程,促进了K1块茎膨大期之前以及F全生育期内干物质累积;F和K1覆膜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比传统露地栽培分别提高106.6%和69.6%;F覆膜处理下N、P2O”K2O偏生产力比露地栽培分别提高30.45kg· kg-1、91.35 kg·-1、45.68 kg·kg“,而K1覆膜处理下肥料偏生产力与露地栽培无显著差异;提高F覆膜处理下产量比露地栽培提高27.84%,而K1覆膜处理下产量与露地栽培无显著差异;覆膜处理提高了F单株结薯重,却降低了K1大薯率,提高了小薯率和单株结薯数(P<0.05).因此,F马铃薯覆膜栽培为漫灌地区适宜的节水高效种植模式,而K1马铃薯在漫灌地区露地栽培具有较好的产量构成性状.  相似文献   

12.
沟播与覆膜对寒地冬小麦品种越冬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播对冬小麦越冬率以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不同,CA9088品种沟播的越冬率和产量均比平均增加1倍以上。覆膜可促进冬小麦早返青,延长穗分化时间,增加主穗小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容重,是提高寒地冬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的深翻模式和深松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膜覆土穴播、膜际条播、沟播、宽幅精播、条播5种播种方式对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可提高底墒,显著提高从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的蓄水量,显著增加群体分蘖,显著增加穗长、可育小穗数,减少不育小穗数,增加穗数、穗粒数,使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提高,且以深松模式效果较好。休闲期采用"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较其它播种方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群体分蘖增加,育出冬前壮苗,穗数及穗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采用深翻模式,全膜覆土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较其它播种方式均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两种播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休闲期采用深松模式,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搞清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最适配套播种方式,可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覆膜对春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覆膜处理均在播种后62d揭膜。由于底墒较差,覆膜后土壤干旱加剧,导致全生育期耗水量分配不合理,使前期增长的根系在中后期成为生长的冗余,进而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节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节水灌溉下对其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0.48685),千粒重(0.45182),穗长(-0.31464),穗粒数(0.02924),单位面积穗数(0.0152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0.71426),穗长(-0.56871),株高(0.46505),单位面积穗数(-0.17531),穗粒数(0.04272)。试验表明:河西绿洲灌区节水型(高WUE型)春小麦品种的选育应在适当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朝高秆抗倒、大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旱地小麦品种七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分析,旱地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每公顷最高茎数、容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两者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9.568165和9.949188;旱地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负相关性较强,协调两者的关系是该区小麦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刘锋  孙本普  李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17-18719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露地麦和适时麦的异同点。[方法]对晚播覆膜麦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露地麦和适时麦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产量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一定晚播条件下的覆膜麦,单株性状次于适时麦,而单茎性状则优于适时麦;幼穗分化,不仅比同期播种的露地麦经历时间长,且在决定每穗小花数和穗粒数的穗分化主要时期,还长于适时麦;产量结构,优于晚播露地麦,而与适时麦相当。[结论]晚播覆膜麦比晚播露地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能获得适时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系)抗旱节水指标及调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抗旱节水指标及调控机理。[方法]对96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系)的表型性状、生理性状与抗旱指数、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小麦抗旱节水指标及调控机理。[结果]在极度干旱年份小麦的株高、穗数和穗粒数下降严重,产量尚不及水地产量的1/4;相关分析发现:干旱条件下小麦的穗数、饱满度、穗粒数、株高和花后21 d的植被指数与抗旱指数极显著相关,干旱条件下小麦的大部分表型性状和花后10 d的冠层-空气温差与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显著相关;通径分析发现:8个表型性状对小麦抗旱指数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1.335)、最高总茎数(|-1.014|)、成穗率(|-0.955|)、株高(0.488)、穗粒数(0.435)、千粒重(0.038)、容重(0.024)、饱满度(0.017),对小麦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1.945)、最高总茎数(|-1.420|)、成穗率(|-1.398|)、穗粒数(0.481)、株高(0.206)、千粒重(0.204)、容重(0.119)、饱满度(|-0.049|);进而构建了小麦表型性状对小麦抗旱节水性的多元回归方程,得出各种性状之间抗旱节水的数量依存关系和变动的规律。[结论]该研究对小麦抗旱节水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2004-2006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旱农试验基地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程度、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冬小麦株高、穗长、根系生长、叶面积以及籽粒产量受到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重度水分胁迫比对照正常供水减产55.6%、株高降低27.0 cm、穗长降低1.2 cm、根系干重减少3.2 g/盆、叶面积减少39.2%.拔节期和孕穗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株高、穗长和无效小穗数影响最大,而对千粒重影响最敏感的时期是灌浆期.  相似文献   

20.
采用防雨棚下池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下冬小麦生育后期水分亏缺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产量均随土壤肥力和含水量的提高而呈增加的趋势,且与全生育期充分灌溉相比,各干旱胁迫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产量的降幅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减小,其中土壤水分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