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肉桂与丁香上的叶斑类真菌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导1986~1989年在肉桂、锡兰肉桂、清化肉桂、小叶丁香和大叶丁香上发现的12种叶斑类真菌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病情及分布。12种病原菌中,肉桂圆褐斑病菌(Ascochyta cin-namomi P.K.Chi et S.Q.Chen)、肉桂斑枯病菌(Septoria cinnamomi S.M.Lin etP.K.Chi)、肉桂褐斑病菌(Sphaeropsis cinnamomi P.K.Chi et S.Q.Chen)、丁香叶桔病菌(Guignardia eugeniae s.M.Lin et P.K.Chi)和丁香灰斑病菌(Leptosphaeriaeugeniae S.M.Lin et P.K.Chi)是新种。 相似文献
3.
4.
真菌蛋白的提取及其对玉米病害的抗性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病原真菌为材料,提取其蛋白进行试验,比较了蛋白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锈病的抗性作用。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Fries)keissler的提取蛋白对两种病害的抗性都极其显著,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6.
7.
对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进行田间调查,并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组织分离、病原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的植物病原有13种,其中由Curvulairia lunata(Wakke)Boed病原引起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玉米叶部的一种新病害,在田间发病率较高,病情指数较大,危害十分严重;由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be)Shoemaker病原引起的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发生的主要真菌病害;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et Reinking)P.E.Nelson et al病原引起的褐斑病和顶腐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普通锈病在局部区域的一些品种和组合上发病较为严重;其他叶部病害零星发生,对制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一般不会造成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8.
9.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究了真菌诱导子种类、诱导时间和浓度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真菌诱导子处理下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多糖含量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龙眼拟茎点霉胶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采用100 mg/L浓度的龙眼拟茎点霉诱导子诱导15 d,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多糖含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61.34%,且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真菌诱导子处理下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状态较差,且增殖率显著下降。龙眼拟茎点霉作为龙眼病原内生菌,其活性诱导物能促进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多糖积累,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免疫防御能力。研究结果为探究真菌诱导子对龙眼多糖合成和代谢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培养基中同时加入Fusarium oxysporumfsp.radicis-lycopersici真菌和茶叶堆肥。结果表明,茶叶堆肥能抑制病原菌菌丝体的生长,茶叶堆肥和病原菌在25℃下共同培养6天时,这种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在马铃薯-葡萄糖-牛肉汁培养基上,与对照相比病原菌的生长程度仅为70%;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对佳木斯地区1981-1994年间大豆灰斑病发生程度和相应年份的相关气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5个非特殊灾变年份大豆灰斑病流行趋势预测初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大豆灰斑病产孢动态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长箱内人工接种试验和定点取样调查两个途径,分别研究了温度、保湿时间、斑龄及温、湿度综合作用对大豆灰斑病叶斑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湿度及其互作对病斑产孢均有显著影响,病斑日龄也是影响其产孢的重要因素。单个病斑的传染期一般为19-20天,以显症后第十一天产孢最多,供试三个品种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3.
大豆灰斑病叶部病斑严重度的分级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单个叶片病斑面积总和与整个叶片面积的比值,以及自然侵染的最高病斑/叶面积比,将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的严重度划分为0~6七个级别,并制出各级别标准图片和绘出模式图。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和资源与本省大豆灰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试验采用黑龙江省灰斑病菌株30个,分别测定本省70个主要推广品种、品系和资源,直接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试验结果认为,在品种、品系和资源中都有感病、抗病和中间类型的材料.在已推广品种和试验品系中发现有合丰27、29、32、34号及绥86-5345这5个品种(系)上菌株的毒力频率低,说明它们的抗病性能好.同时在这5个品种、品系中分析了2个以上品种的联合抗病性,为培育抗病品种和品种的合理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向日葵叶生长动态及功能叶。最初8叶对生,其余轮生。现蕾前叶从茎底部向顶端依次已全部长出,现蕾后到开花阶段则全部展开、扩大,开花期最大叶面积可达1.4m以上。植株呈两头小中间大株型。开花前底部叶片开始黄落,灌浆阶段仅余69%的叶片。生长过程上部邻近的展开叶给新生叶及花盘提供光合产物。主要功能叶层,在花序及开花阶段为植株中部偏上的第19—30叶、灌浆阶段为靠近花盘的第31—39叶,这些叶片的光合强度较大,平均3g/m~2/小时,距花盘越远的叶片功能越小。 相似文献
16.
灰斑病对大豆类囊体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SO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灰斑病1号,7号小种侵染条件下,大豆类囊体膜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提出了灰斑病1号小种主要是使感病大豆品种叶肉细胞叶绿体膜蛋白受到损伤,然后使植发病。灰斑病7号小种对大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细胞色素的表达上,使细胞色素不能合成,从而表现出感病反应。而抗病品种则无此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耐阴与不耐阴大豆茎叶性状的变异及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豆不耐阴品种的性状变异大于耐阴品种,茎叶性状中,叶形指数的变异最小、柄角的变异最大,表明叶形性状较稳定、柄角性状易受环境影响,对照单作,大豆间作后,节长增加,节径和柄茎变细,比叶鲜,干重下降,两类型大豆有着基本一致的消长趋势,但在消长平准上,不耐阴品种比耐阴品种显著。柄角,柄长和叶片的长、宽及面积等五性状,在中、高节位上的叶层变化及差异,表现了不耐阴品种对弱光环境反应的敏感和耐阴品种的钝性。耐阴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用人工接种方法探讨了大豆不同株龄及不同的叶龄和荚龄对灰斑病的反应。结果表明,株龄越大的大豆其灰斑病愈轻,反之则重。完全展开叶和正在扩展叶易感灰斑病,嫩叶(叶缘未分离)和老化叶不易感病。荚龄大于1cm的最易感病、病粒率高,0.5cm以下的荚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