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加工技术对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名茶鲜叶不同摊放程度,不同形状和加工工艺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鲜叶摊放至含水量705左右时,其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下降;以茶树大中叶种为原料加工的扁形或毛峰形名茶,其氨基酸含量较高,而加工的卷曲形或针形名茶则含量相对较低;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加工的名茶大多数基酸含量较高,其次是炒青工艺。  相似文献   

2.
名优茶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云  李春华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6):1121-1126
本文对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鲜叶摊放程度、不同加工艺、不同名优茶形状对名优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鲜叶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高低可达1.5倍至20几倍;鲜叶适度摊放,能有效地提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鲜叶摊放至含水量约70%时,其氨基酸含量最高,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会下降;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的成茶中的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炒青工艺次之;不同形状对名茶氨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由相同原料加工成的扁形或毛峰形名茶其氨基酸含量较高,其次是卷曲形和针形名茶;在名茶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增加趋势,干茶氨基酸含量比鲜叶增加0.06%,这对名茶良好香味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3.
提高扁形名茶品质的工艺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扁形名茶的适制性,不同鲜叶摊放程度和不同加工工艺对扁形名茶品质的影响及其化机制。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蜀永3号,南江大叶茶等5个茶树品种为扁形名茶的适制品种。其中,福鼎大白茶和蜀永3号为“翠绿披毫”型扁形名茶的最适制品种。  相似文献   

4.
如何采制好名优茶呢 ?并不是采下了好的原料就可以加工成好的名优茶,若加工不得当则只能生产商品价值较低的粗茶。所以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加工、保鲜方法是提高名优茶价值的关键所在。在此,仅就我省生产量较大和消费习惯较浓的绿茶类名优茶加工,提出个人的管见。   名优茶顾名思义,首先是原料考究,加工精细,包装讲究,保鲜技术应用得当的茶中精品,从目前绿茶加工干燥工艺而言,总体上主要分为炒青类、烘青类和半烘半炒三种类型。   炒青类——主要指的是干燥过程一直是以炒干至适度,如龙井茶、狗牯脑等。   烘青类——主要…  相似文献   

5.
“清淮绿梭”茶属绿茶类,是河南省桐柏县经作站技术人员根据绿茶的制作原理和名茶色、香、味、形俱佳并有自身特色的质量要求研制而成的。该茶以梭状扁形为外形特点,品质特征:条索紧秀,形状如梭,色泽翠绿,光润匀齐,汤色清澈,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叶底嫩绿匀净。由于采用了“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炒烘结合,变温整形干燥”的独特工艺,使该茶兼具玉叶、毛尖两类茶的优点,有着颜色翠、香气浓、滋味醇、汤色亮的独到品质风韵。  相似文献   

6.
省级名茶“清淮绿梭”属绿茶类,是桐柏县经作站茶叶技术人员根据绿茶的制作原理和名茶色、香、味、形俱佳并有自身特色的质量要求,通过反复实践操作和对比总结研制而成的。该茶以梭状、扁形为外形特点,制作采用“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炒烘结合,变温整形干燥”的办法,工艺流程包括:鲜叶——杀青——整形——干燥等几个主要工序,每个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不同干燥方式对运用摇青工艺制作的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运用摇青工艺加工制作的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以碧香早一芽二三叶茶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烘-烘-烘、烘-炒-烘、烘-炒-炒3种干燥方式制作工夫红茶,考察其外观品质和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3种干燥方式中,以烘-炒-烘的干燥方式制得的红茶品质最优,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乌黑尚油润,花甜香较浓,汤色红明亮,滋味甜醇爽口,叶底红亮匀齐;其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茶红素等的含量均高于其他两个处理。  相似文献   

8.
根据湖北省不同茶区生产扁形茶的不同工艺,对扁形茶炒干与烘干、加棒理条与不加棒理条加工处理的成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成茶品质风格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炒青绿茶初制的不同干燥工艺及技术条件的组合和正交试验,提出了较佳的“烘—炒—滚”工艺及其相应的工艺指标,并从产品的精制率、精茶各花色比例及其品质水平,卖价等几方面作了对比和分析,证实了新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眉茶品质存在外形上的“松、扁、碎”和内质上的“烟焦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作者改进的八角滚筒杀青机杀青,能有效地避免“烟焦味”的产生;采用烘-炒-滚干燥工艺,可明显地减轻茶叶“松、扁、碎”的程度,从而可以提高长炒青(眉荼加工的原料)品质一个等至二个等;经精制计算,采用烘-炒-滚干燥工艺的产值高于滚-炒-滚干燥工艺4.24%-27.10%,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滚筒转速对炒干机的机械性能和制茶质量的影响,通过不同级别鲜叶的制茶试验,结合对国内主要炒干机的转速和性能分析,确定了二青作业的最佳筒体转速,为合理选择炒干机的工作转速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过程中碎茶率过高、影响烘焙质量的问题,基于离散元法理论,对其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利用SolidWorks 2014软件建立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EDEM 2018软件对茶叶烘焙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滚筒转速和滚筒倾角下茶叶颗粒的运动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茶叶烘焙效果的影响。以六安瓜片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进行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滚筒式茶叶提香机烘焙效果的结构参数包括滚筒转速和滚筒倾角。优化的结构参数为滚筒转速33 r·min-1、滚筒倾角3.7°。在此条件下,碎茶率为6.7%,感官审评得分为90.6,茶叶具有良好的烘焙品质。  相似文献   

13.
烘焙对于铁观音乌龙茶的生产极为重要,因为它强烈影响其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为了研究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对铁观音品质的影响,设置不同烘焙条件对铁观音进行焙火处理,并对其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同时采用电子鼻和GC-MS对铁观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的增加,3个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滋味物质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4.95%、6.31%和7.66%;儿茶素含量分别降低3.66%、4.33%和5.08%;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19%、1.87%和2.22%。酚氨比由平稳波段而后呈上升趋势,酚氨比分别升高0.34、1.55和2.17,且300 min后的茶叶滋味物质急剧下降,酚氨比急剧上升,气味响应降低,结合感官评价的结果,300 min后烘焙品质下降。电子鼻结果表明,不同烘焙条件和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利用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费舍尔判别分析以及多种智能算法能够较好地快速辨别不同烘焙条件以及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气味特征表明,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挥发性物质和香气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出现了烤、焦和辛辣的气味。此外,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电子鼻与挥发性物质的分析结果揭示了传感器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为寻找最佳烘焙工艺以及铁观音的品质和香气特征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毛峰茶是我国产区最广、产量最高的一种名优绿茶.长期以来,沿用手工炒制或半机械炒制.本研究主要完成了机制毛峰茶的关键设备——毛峰茶提毫机以及毛峰茶全程机械加工工艺.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工效,已在贵州、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烘焙处理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烘焙处理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为乌龙陈茶烘焙提供参考。[方法]以常温放置了2年的白芽奇兰颗粒乌龙陈茶为原料,研究电焙笼烘焙、炭焙2种不同烘焙方式对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影响。[结果]电焙笼100~110℃烘6 h或120℃烘3 h,有利于乌龙陈茶品质的形成;炭焙对样品的品质提升明显,陈茶经相对低温(80~85℃)炭焙后,汤色变深,滋味变醇厚,含炭香,随炭焙年份的增加,茶汤变得更加顺滑、甜醇、有活性。[结论]烘焙是改善颗粒乌龙陈茶品质的有效途径,炭焙对其品质提升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裸露茶园和林茶间作茶园名茶生化成分含量差异的分析表明,林茶间作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名茶品质的提高,其代表茶汤鲜爽度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裸露茶园,而代表茶汤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则明显低于裸露茶园,这有利于改善名茶尤其夏秋名茶的茶汤滋味。  相似文献   

17.
以铁观音毛茶为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置试验方案,结合二次多项式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和摊叶厚度等因素对茶叶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清香型铁观音在80℃、150 min、4.0 cm和99℃、120 min、5.5 cm的条件下处理,可使生化品质达到较高.对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摊叶厚度3个自变量及茶叶生化品质、儿茶素品质指数和苦涩味指数、y-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5个因变量进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烘焙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每上升1℃,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0.742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提高0.0126;烘焙温度和时间对生化品质、γ-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呈负相关,即低温长时间烘焙有利于功能性氨基酸的富集.经计算,其优化烘焙工艺组合为:85℃、300 min、1.0 cm,此时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为1.027 mg·g-1,茶氨酸含量为7.102 mg·g-1.  相似文献   

18.
老树茶与台地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勐腊县易武和思茅市澜沧县景迈3地的古老茶园和台地茶园的蒸青茶、晒青茶为样品,从感官审评、内含品质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元素检测分析展开对比研究,得出:(1)老树茶口感要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回甘好;而就不同产地来讲,各地的老树茶品质风格又有异,诸如南糯茶山的茶味较浓强、易武的鲜活度高、景迈的醇厚度好等,这均与品质化学成分有关联。(2)从理化成分与矿物质含量来看,老树茶与台地茶各有千秋,不能简单、武断地讲谁优谁劣、谁好谁差。老树茶中的灰分、水浸出物、钙含量显著低于台地茶,差异分别达5%,1%,1%水平;从平均含量上看老树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糖、寡糖和铁、铜、锰微量元素含量较台地茶的高,而台地茶在灰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黄酮及硼、锌、硫、磷、钾、钙、镁的含量上则高于老树茶。  相似文献   

19.
黑茶渥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其由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渥堆是黑茶制造中的特有工序,也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经过这道特殊工序,使叶肉的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以形成黑茶特有的色、香、味。综述了近10年来黑茶渥堆中微生物、生化成分、酶活性及渥堆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黑茶渥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