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对11种十字花科蔬菜挥发性物质不同浓度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嗅觉反应不仅与挥发物组分的种类有关,而且与每一种物质的浓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同一种挥发性物质因浓度的不同,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的作用可为吸引、趋避和无反应3种情况。1%的2,6,10,14-四甲基十五烷,1%和0.1%的癸酸乙酯对该蜂有极显著的吸引作用(P<0.01),浓度为1%的乙酸(2-乙基己基)酯、苯乙烯和0.1%的2-苯基乙基硫代异氰酸酯、正辛醛对该蜂的吸引作用达到显著水平(P<0.05)。10%的2,6,10,14-四甲基十五烷,10%和1%的2-苯基乙基硫代异氰酸酯对该蜂有极显著的趋避作用(P<0.01),10%的正壬醛、香桧烯和苯乙烯对该蜂的趋避作用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它处理对该蜂的行为反应无显著影响(P>0.05)。中浓度1%的2,6,10,14-四甲基十五烷、2-苯基乙基硫代异氰酸酯和低浓度0.1%的苯乙烯对该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而高浓度10%的2,6,10,14-四甲基十五烷、2-苯基乙基硫代异...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稻瘿蚊品种筛选鉴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1979年在广州郊区进行水稻抗稻瘿蚊品种筛选鉴定,经多次重复鉴定,国外引进的品种中,无标葱的有W_(1263)、R_(7-2757)、R_(35-2750)、RD_9、BKNBR_(1030-76-2)、ARC_(6650)等13个;标葱率1~5%的有R_(35-2739)、IET_(6013)、BG_(404-1)等12个;标葱率在15%以下的有CR_(180-4)等12个。初步鉴定本国品种资源,无标葱的有鸡咀占,标葱率在5%以下的有大科占、晚金风6号等17个。鉴定方法先行苗期初筛和复筛,将标葱率15%以下的在本田期再行重复鉴定,这样能比较准确、快速地进行筛选鉴定,以明确其抗性,找到抗源。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HYSPLIT模式,对和田2010-2014年春季3-5月近地面和1500m气流的3天后向轨迹进行聚类算法,定量分析气流的传输路径,及近地面各路径沙尘天气的发生比例。2010-2014年和田春季两个高度气流轨迹相差较大,但传输路径相同,有五类传输路径:西南、西部、西北、北部和东北。各月近地面气流传输路径相差较大,而各路径均有沙尘天气发生。3-5月东北路径沙尘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67.6%、44%和48%;西南和西部路径只发生在3-4月,分别为西部(10%)、西南(17.4%)和西部(6.2%)、西南(6.8%);北部路径发生在4月和5月,为13%和12.8%。文中定量印证了和田地区春季气流和沙尘传输路径的时空特征,为研究沙尘天气来源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浸渍接种和注射接种方法,对华南农业大学和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育成的20个甘蔗新品系进行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浸渍接种鉴定的10个甘蔗新品系中,抗性水平达中抗及以上的品系有2个,分别为‘13177’(HR)和‘13113’(MR),占供试品系的20%,抗性水平为中感及以下的有8个,占80%。经3个不同致病力菌株注射接种鉴定的10个供试甘蔗新品系中,对Ss16菌株抗性水平达中抗及以上的供试品系有3个,分别为‘A6-13111’(HR)、‘A6-13115’(HR)和‘A13-1396’(MR),占供试品系的30%,中感及以下有7个,占70%;对Ss25菌株抗性水平达中抗及以上的品系有1个,为‘A6-13111’(HR),占供试品系的10%,中感及以下有9个,占90%;对Ss47菌株抗性水平达中抗及以上的品系有2个,分别为‘A3-1320’(HR)和‘A6-13111’(MR),占供试品系的20%,抗性水平为中感及以下有8个,占80%。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甘蔗新品系‘A6-13111’和‘13117’对甘蔗黑穗病具有良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从采自黑龙江和辽宁辣椒根腐病区的健康辣椒植株体内分离到141株内生细菌.对峙培养发现10株内生细菌对辣椒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各菌株抑菌带宽均在7mm以上.10株拮抗细菌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从25%到75%,其中,菌株Hj33-7、Hj33-6、Hj33-4及Hgu23-2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75%、66.6%和66.6%.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测定分析,将菌株Hj33-7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Hj33-7发酵滤液对辣椒根腐病菌菌丝生长与形态、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有吸引或者驱避作用的植物挥发物用于其综合防治,使用四臂嗅觉仪测试其对12种植物挥发物(松油醇、芳樟醇、罗勒烯、α-蒎烯和月桂烯5种萜类化合物,1-辛烯-3-醇和叶醇2种醇类化合物,叶醛、壬醛和苯甲醛3种醛类化合物,乙酸叶醇酯和水杨酸甲酯2种酯类化合物)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对西花蓟马有显著引诱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是月桂烯,在10μL/mL和100μL/mL浓度处理下西花蓟马成虫对其的选择率分别为21.67%和26.67%。对西花蓟马有显著驱避作用的植物挥发物有4种,其中100μL/mL叶醛对西花蓟马成虫的驱避率为36.67%;1、10和100μL/mL叶醇对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48.75%、40.00%和45.00%;100μL/mL 1-辛烯-3-醇对成虫的驱避率为41.33%;1μL/mL和100μL/mL水杨酸甲酯对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25.00%和31.67%。表明植物挥发物中存在对西花蓟马具有较好引诱或驱避作用的化合物组分,可用于西花蓟马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茎线虫是造成当归麻口病的主要原因。本试验研究了铺散亚菊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毒杀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分析了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贝曼漏斗法从当归中分离马铃薯茎线虫,以灰葡萄孢培养线虫;药液浸泡法测定挥发油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从铺散亚菊挥发油中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8.44%,其主要成分为樟脑(13.20%)、桉叶油醇(13.16%)、百里香酚(10.96%)、β-水芹烯(9.66%)、伞柳酮(9.40%)、4-乙基-1-(1-甲基乙基)-二环[3.1.0]-2-戊烯(7.60%)和侧柏酮(6.18%)。铺散亚菊挥发油对马铃薯茎线虫的LC50为3.83 mg/mL,而阳性对照35%甲基异柳磷乳油的LC_(50)为0.14mg/mL。铺散亚菊挥发油对当归茎线虫有较好的毒杀作用,能够为铺散亚菊挥发油防治马铃薯茎线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提高当归的质量和产量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玉米种质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采用0.1%丝黑穗病菌土覆盖种子接种的方法,于2002-2006年对893份玉米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表现抗病类型(高抗-中抗反应)的自交系材料有42份,占鉴定自交系材料总数的20.5%。其中,表现高抗丝黑穗病的有917、P12等14份材料,表现抗病的有91黄1、兴79等7份材料,表现中抗的有6116、9238等21份材料。表现抗病类型(高抗-中抗反应)的其他资源材料有12份,占鉴定其他资源材料总数的1.7%。其中,表现高抗的有3份,抗病的有4份,中抗的有5份。  相似文献   

9.
4种微生物菌剂对辣椒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选择4种不同微生物活性成分的生防菌剂,采用盆栽生物量测定、温室和田间小区试验对辣椒主要病害进行抗病效果及促生增产作用评价。结果表明,木霉-芽胞杆菌复合菌剂对辣椒的枯萎病、疫病、炭疽病和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72.2%、78.3%、71.9%和59.7%,枯草芽胞杆菌-粉红粘帚霉复合菌剂对辣椒4种病害的防效分别达到60.5%、62.1%、60.5%和50.9%;而淡紫紫孢菌菌剂只对辣椒炭疽病具有很好防效(77.5%)。同时,4种微生物菌剂对辣椒植株生物量均有显著促生作用,其中木霉-芽胞杆菌复合菌剂及枯草芽胞杆菌-粉红粘帚霉复合菌剂在盆栽试验中鲜重和干重增幅分别为132.79%、190.35%和211.80%、293.84%;两者在温室及田间小区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82.3%、152.7%和65.0%、23.9%。本研究表明,生防菌剂可以替代化学药剂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同时还能够促进作物植株生长,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土培法对本课题组所合成的化合物5-二氯乙酰基-6-甲基-9-氧杂-1,5-二氮杂二环[4.3.0]壬烷(YF-206)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实验。当化合物YF-206浓度为25mg/kg时,玉米各项生长指标恢复率达到最大,其株高、株鲜重的恢复率分别为:55.39%和55.86%;玉米幼苗根部GSH含量增幅达到50.59%,叶片中增幅为26.02%,玉米根部GST比活力为2.694 nmol/s/mg。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YF-206对玉米有较好的安全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乙草胺对玉米的药害。  相似文献   

11.
小西葫芦绿斑驳花叶病毒(Zucchini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ZGMMV)是我国新报道的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从感染病毒的葫芦叶片中分离出ZGMMV,摩擦接种西瓜(Citrullus lanatus)、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西葫芦(Cucurbit...  相似文献   

12.
 从表现生长抑制和花叶病状的花生叶分离到一种花生花叶病毒(PMV),可通过汁液和桃蚜(Myzus Persicae)传播,它的寄主范围包括豆科和非豆科植物,和花生斑驳病毒不同。病毒的体外存活力4-5天,致死温度40°-50℃,稀释终点10-3-14-4;用氯仿澄清,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可部分提纯。病毒颗粒长约725毫微米,沉降系数173S。在感病的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叶细胞质中可见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表明PMV是马铃薯Y病毒组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3.
芝麻坏死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武昌芝麻坏死花叶病株得到1个病毒分离物,根据该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粒体形状、血清学性质、外壳蛋白分子量和核酸组分、大小,明确为自然侵染芝麻的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芝麻坏死花叶病毒(Sesame necrotic mosaic virus,SNMV)。在人工接种7科38种植物中,SNMV侵染6科23种;体外稳定性状:稀释限点10-4~10-5,致死温度80~85℃,体外存活期限40d;病毒可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SNMV病毒粒体球状,表面有粒状突起,直径约32nm。制备病毒抗血清用琼脂双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1:128。SNMV和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CNMV)、甜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SCN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没有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8 100道尔顿;核酸1个组分,大小约4700nt,另含RNA片段,大小约600nt,可能为卫星RNA。依据上述病毒特性,SNMV可能归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相似文献   

14.
引起辣椒花叶、枯顶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望都辣椒地分离到一株辣椒病毒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茄科、苋科、豆科、菊科、藜科的25种植物,不能侵染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13种植物.桃蚜(Myzus persicae)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天(20—22℃);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5nm;ISEM测定它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BBWV所特有的长管状内含体和布纹状结晶体,认为该分离物是BBWV.但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与文献报道的BBW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毒株。  相似文献   

15.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2000年在内蒙古和新疆的哈密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33个细菌菌株,接种哈密瓜、西瓜和甜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这33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mol% G+C)、DNA-DNA杂交,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 Schaad et al.1978)。该病菌除侵染哈密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茄子等作物。  相似文献   

16.
西瓜银斑驳病毒(Watermelon silver mottle vi-rus,WSMoV)为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通过蓟马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主要危害番茄、辣椒、西瓜等茄科和葫芦科作物,引起褪绿轮纹、环斑、皱缩等症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相似文献   

17.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与寄主范围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角斑病近年在我国北方数省危害甚重,迫切要求开展防治研究。为了对此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明确其寄主范围,作者于1985—86年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等地的黄瓜病株上,分离到10个细菌菌株。经过致病性测定以及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确定这10个细菌菌株为黄瓜角斑病病原菌,即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and Bryan) Young,Dye and Wilkie,1978]。人工接种试验证明,该病菌除侵染黄瓜外,还能中度侵染葫芦以及轻度侵染甜瓜,西葫芦和丝瓜.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19.
合肥地区发生的西瓜花叶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合肥市郊区的西瓜病叶上分离出一病毒分离物,该分离物的热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终点为10-4~10-5,寄主体外存活期为20~23 d,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约750 nm×13 nm。参考已发表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 C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RT-PCR扩增得到CP基因片段。将该CP片段克隆到pGEM-3Zf (+)中,测序结果表明,该CP基因全长840 nt,共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国内报道的ZYMV 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0%~97.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8%~99.8%,证明该分离物为ZYMV。  相似文献   

20.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从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花叶病株上分离到1个引起玉米矮化花叶症的新毒株。病毒粒体形态、大小、内含体形状,传染方式、传毒介体和传毒特性,体外抗性,寄主范围等生物学特性与MDMV-B相似,血清学上相关;白草花叶病毒分离物可侵染Paspa-lum dilatatum和Bromus rubens而不同于SCMV;根据在鉴别寄主忻粱7号和Atlas高粱上症状反应的显著差异可与MDMV-B相区别。据此认为它是MDMV的1个新株系,称为MDMV-G。1984年测定结果,玉米、高粱和谷子都感染MDMV-B和G,二者总的比例相近,山西各地均有分布,但高粱上G多于B,而玉米B多于G。白草是G株系的主要越冬寄主,广泛分布在山西省玉米、高粱栽培区,且自然感染率较高,对玉米和高粱的生产是个潜在的威胁,应予注意。白草在我国分布广泛,G株系的重要性可能不限于山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