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苜蓿的毁灭性病害——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已经传入北美,病区正迅速扩大。黄萎病最早在1918年发现于瑞典,二次大战前后已随带菌种子侵入西欧大陆和英国并进而向东欧和南欧扩展。1962年该病曾一度传入加拿大魁北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两省,但未能定殖。此后虽然美、加两国对进口苜蓿种子都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未能阻止黄萎病的传入。1976年突然在华  相似文献   

2.
黄习军 《植物检疫》1994,8(1):51-52
苜蓿黄萎病传播媒介的检疫黄习军(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00029)黄萎病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是苜蓿危险性病害。该病不仅可以通过病株残体、带菌种子传播为害,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  相似文献   

3.
苜蓿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Berthold)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一类危险性病原真菌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苜蓿、马铃薯、啤酒花、草莓、烟草、葡子、大豆、花生、红豆草等重要经济作物和牧草,目前分布在欧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新西兰以及日本等。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苜蓿黄萎病菌随牧草、饲料等从国外传人我国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笔者主要阐述了苜蓿黄萎病的历史分布和发生流行.综述了苜蓿黄萎病的防治措施,为加强我国苜蓿黄萎病菌检疫政策、防止该病菌的入侵与扩散、保护我国苜蓿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安全生产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疆局部地区苜蓿黄萎病防控与扑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局部地区发生苜蓿黄萎病,通过实施组织领导、区域联防和技术培训等管理手段,及时采取疫情封锁、拔除病株、轮作倒茬、水旱轮作、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和种子抗病性研究等综合防控措施,遏制了疫情。经监测,该病已被扑灭。  相似文献   

5.
广西防城港首次截获苜蓿黄萎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批进境的美国苜蓿草样品中保湿分离得到了3株与苜蓿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相似的目标菌VA1、VA2、VA3.该目标菌在PDA上生长迅速,菌丝生长0.8~1.0 mm/d,2~3 d即可生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斑点;菌落为白色圆形,边缘规则呈圆形,菌丝较致密,气生菌丝较少,菌落中心乳白色奶冻状;培养4~5 d即后产生气生典型轮枝状分生孢子梗,7~8 d后菌落中央表面因产生休眠菌丝开始变成黑褐色至黑色,20 d后菌落的表面和背面大部分均变黑色,仍不产生微菌核和厚垣孢子.该目标菌的纯培养用V.albo-atrum特异引物Vaa1/Vaa2进行检测,PCR 扩增后得到预期330 bp的产物片段,产物序列与V.albo-atrum相应序列的相似性为100%.从而鉴定确认该目标菌为苜蓿黄萎病菌V.albo-atrum.  相似文献   

6.
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albo-atrum)是中国严禁传入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但是随着中国西部地区多年大量从疫情发生的美国和加拿大引种苜蓿,苜蓿黄萎病传入我国的危险性很大。2001年,我国口岸检疫部门就从来自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新田种子公司的40t苜蓿种子中检出了苜蓿黄萎病,并做了退货处理。因此,了解加拿大等北美地区苜蓿黄萎病发生控制情况,对我们有借鉴作用。1发生为害情况苜蓿黄萎病于20世纪20年代在瑞典首次发现后,迅速在欧洲扩散,1962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和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该病侵害,但扑灭及时,病原未能定殖。1976年再次在美国华…  相似文献   

7.
 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 Berthold)是苜蓿的毁灭性病害,在欧洲常于播种当年就有许多植株发病,第二年末或第三年会有大批植株死亡,使苜蓿地失去利用价值。1976年以后,本病在北美流行,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苜蓿黄萎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能够危害多种重要的农艺和园艺作物,是我国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根据V.albo-atrum的ITS基因序列,结合张正光设计的引物Vaa-1和Vaa-2,设计一条TaqMan探针Vaa-probe,研究实时荧光PCR的检测方法,以更加快速、灵敏的检测出V.albo-atrum。利用该方法可检测到含V.albo-atrumDNA浓度0.0005 ng/μL以上的样品,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苜蓿黄萎病菌在我国的适生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适生性评判指标分析为基础,采用生物学建模与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我国677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数据以及全国土壤pH等值线图,对苜蓿黄萎病菌在我国的适生性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苜蓿黄萎病菌在我国的适生性强,适生范围较广,每年4~9月份,该病菌在我国西北、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适生程度处于较高水平。鉴于此,我国应加强苜蓿黄萎病菌的植物检疫措施力度,严防该病的传入或扩散。  相似文献   

10.
进境美国苜蓿草中苜蓿黄萎病菌的检疫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批进境的美国苜蓿草样品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与苜蓿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相似的分离物M1。该分离物原始菌落为白色,边缘规则呈圆形,菌丝较致密,气生菌丝较少,苜蓿组织块不被菌丝覆盖,菌落生长速度为小于2.5 mm/d;M1在PDA上进行纯培养,前6d内,菌落为白色圆形,容易产生分子孢子轮枝状分生孢子梗,7d后菌落中央表面因产生休眠菌丝开始变成黑褐色至黑色,20d后菌落的表面和背面大部分均变黑色,仍不产生微菌核和厚垣孢子。M1的DNA用V.albo-atrum特异引物Vaa1/Vaa2进行检测,PCR扩增后得到预期330 bp的产物片段,产物序列与V.albo-atrum相应序列的相似性为100%。该分离物接种苜蓿草根部,15d后引起苜蓿黄萎病的典型症状。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PCR检测结果、PCR产物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进境美国苜蓿草样品中的分离物M1鉴定为苜蓿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美国苜蓿黄萎病发生控制情况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黄萎病由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albo -atrum引起 ,2 0世纪 2 0年代首次发现于瑞典 ,其后在欧洲迅速扩散 ,并于 196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罗曼蒂尔和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农业研究站实验地发现该病侵害。由于扑灭及时 ,当时病原未能定殖。19 76年美国华盛顿州哥伦比亚河流域突然发现大量苜蓿黄萎病株 ,标志着该病传入北美并定殖成功 ,此后该病在北美迅速蔓延 ,广泛发生。为此 ,美、加两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该病 ,但隐患仍不可忽视。1 发生情况在美国 ,西部地区 :继华盛顿州之后 ,2 0世纪 70年代末俄勒冈州发…  相似文献   

12.
《湖北植保》2007,(4):6-6
无病者喷施,一般很难发病虫害,防早衰、一叶1~2铃,可增产50%以上,已发病者喷施,轻者一般不减产,严重者只要苗没死喷后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车轴草种子,本文对引进车轴草种子传入大豆黑痣病菌和苜蓿黄萎病菌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为两种病菌随车轴草种子传入我国的风险较高,传入后将对我国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相似文献   

14.
苜蓿夜蛾人工饲养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26±1)℃、光周期14∶10(光照∶黑暗)、相对湿度50%~75%的人工气候箱中,用以黄豆、小麦、酵母粉为主要原料,配以蔗糖、琼脂、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尼泊金)、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液、KOH液、乙酸液、甲醛液配制成的人工饲料饲养各虫态苜蓿夜蛾,连续饲养17代,单雌产卵量、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幼虫期、蛹期、蛹重、化蛹率和羽化率等未出现退化现象。成虫补充糖分加复合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单雌产卵量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3月,大连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首次从荷兰进境的马铃薯微型薯送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方隔离苗圃进行隔离检疫,经查验发现一表面干腐,切开后有浅褐色病变组织、无凹陷症状种薯,采用PDA培养后进行形态观察,初步判断为轮枝孢属(Verticillium)真菌,提取核酸采用苜蓿黄萎病菌特异性引物(ITS1/4和Vaa1/2)进行巢氏PCR扩增测序比对后,明确该病菌为苜蓿黄萎病菌(V.albo-atrum),这是我国口岸首次在马铃薯中检出该检疫性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棉花生产已完成新一轮的品种更换,其主要特点是以抗虫棉代替常规棉。抗虫棉主要是美国33B及其衍生品种和国产GK系列品种,由于美国抗虫棉有别于我国现有品种的遗传基础,国产GK系列抗虫棉大部分具有南方品种背景,其病害种类和规律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黄萎病已发展成为最主要的病害,控制该病的猖獗危害已成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作者研究制定了一套"以抗(耐)病品种为基础,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及诱导棉株抗病性相结合控制棉花黄萎病危害"的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经过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生产应用,表明是一个有效的新型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IPM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6个苜蓿品种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的抗性差异机理,观察苜蓿蚜在不同苜蓿品种植株上的取食选择行为,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判定取食过程中所出现的波形,并筛选适宜参数作为对不同苜蓿品种抗蚜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苜蓿蚜在取食苜蓿时呈现出Np、Pd、A、B、C、E1、E2和F波共8种波形。苜蓿的抗虫位点主要存在于苜蓿植株的表皮、叶肉和韧皮部,当苜蓿蚜开始取食时,中苜2号的抗虫位点在叶表面,但抗性较弱,第1次刺探的发生时间迟,为16.00 min,E2波的总持续时间长,为26.99 min;赛迪7的抗虫位点集中在叶肉和韧皮部且抗性强,E2波的持续时间短,为5.00 min;金皇后的抗虫位点出现在第1个E2波之后,第1次E2波后的E1波个数为7.78个,即韧皮部的抗性最强。苜蓿蚜在不同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各异,且不同品种的抗虫位点和抗虫机制不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苜蓿品种对苜蓿蚜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赛迪7的抗性最强,中苜2号的抗性较弱。  相似文献   

18.
甜菜黄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甜菜黄萎病,是危害甜菜较大的病害之一。早在三十年代就由 C.F.Hen Drson首先报道了阿根廷、智利甜菜黄萎病的危害情况。六十年代末,C.W.Bennett.等人,又进一步的研究报道。七十年代初,C.Urbina-Vidal 等报道了对智利甜菜黄萎病病原物的研究结果。1980年,我们对黑龙江省阿城县的甜菜作病害调查时,发现了一些黄萎病株:整株黄化、矮缩、枯萎。该病虽尚未造成严重危害,亦应及早控制其蔓延。本文报道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甜菜黄萎病病原物及其药物防治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内蒙古地区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为害日益加重,严重威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笔者于2017—2019年在内蒙古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开展了以"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及微生物菌剂拌种"为技术要点的马铃薯黄萎病绿色防控综合示范,结果表明,该综合防控技术主要应用15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菌剂(2.5%用种量拌种)、使用抗病品种冀张薯12及禾本科作物(燕麦、玉米)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平均防效为22.01%~80.66%;马铃薯商品薯增产达5.02%~43.37%。该综合防控技术应用有利于内蒙古地区马铃薯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吴桥县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徐本庆,李超(河北省吴桥县棉花研究所061800)1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吴桥县常年植棉1.67万hm2,是冀东南主要高产植棉县。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发病逐年加重,已成为棉花高产的主要障碍。1964年我县只有赵楼棉花原种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