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莲雾成熟的果实作为实验材料,选用方法 1(试剂盒法)、方法 2(改良的CTAB法1)、方法 3(改良的SDS法1)等5种不同的方法提取莲雾果实的RNA,并且比较了它们的提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方法 4(改良的CTAB法2)对莲雾果实RNA的提取效果最好,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糖、多酚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对莲雾果实RNA提取的影响,而且所提取的RNA完整性较好且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用莲雾成熟的果实作为实验材料,选用方法 1(试剂盒法)、方法 2(改良的CTAB法1)、方法 3(改良的SDS法1)等5种不同的方法提取莲雾果实的RNA,并且比较了它们的提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方法 4(改良的CTAB法2)对莲雾果实RNA的提取效果最好,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糖、多酚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对莲雾果实RNA提取的影响,而且所提取的RNA完整性较好且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百合叶片总RNA提取方法比较及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筛选出适合百合叶片RNA提取方法,以铁炮百合‘白天堂’组培苗叶片为材料,比较了改进的CTAB、SDS及传统的Trizol、CTAB、SDS方法提取RNA的效果。结果表明:不论传统及改进的SDS法和Trizol法均不能有效去除百合叶片组织中的多糖、蛋白等杂质,传统CTAB法提取RNA存在DNA污染。针对百合叶片组织富含多糖多酚的特点,改进了CTAB法,采用醋酸钠及无水乙醇去除多糖,酚/氯仿反复抽提去除蛋白,DNaseⅠ去除DNA,LiCl有效沉淀RNA。采用此方法提取的RNA条带清晰,经紫外光谱分析D260/D280比值为2.0,D260/D230为2.1,电泳28S、18S条带清晰,比值约为1.5。RT-PCR结果表明,改进的CTAB法提取的总RNA可直接用于分子克隆和基因表达分析等分子生物学实验。  相似文献   

4.
珠美海棠(Malus zumi)为多年生木本植物,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多酚、多糖和蛋白质等物质,给总RNA的提取带来困难。本试验使用RNeasy Plant Mini Kit试剂盒、Trizol法、SDS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珠美海棠叶片总RNA,并用凝胶电泳和RT-PCR技术比较了4种不同方法提取的总RNA样品的质量,认为提取珠美海棠叶片总RNA的最佳方法为改良CTAB法。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了Trizol试剂盒法、异硫氰酸胍法和改良CTAB法用于黄瓜总RNA的提取效果后,表明改良的热CTAB/酸酚法较其他两种方法能更有效地提取黄瓜总RNA,该方法能有效提取黄瓜不同器官,包括根、茎、叶、花、幼嫩果实的总RNA。该方法简单经济,能有效去除黄瓜植株不同部位的多糖和多酚类等次生物质,获得完整的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A260 nm/A280 nm比值在1.9~2.0之间,提取率在80~100μg/100mg左右。利用该法所提取的总RNA成功地对ACC合酶基因(CS-ACS1)片段进行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杜仲树皮中获得高质量的总RNA。为开展杜仲后续mRNA分离、杜仲抗真菌蛋白基因克隆、及杜仲树皮cDNA文库构建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杜仲树皮为材料,分别采用改良CTAB-LiCl法、RNApure Plant Kit法和RNAiso Plus法进行总RNA提取,用琼脂糖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总RNA的完整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的纯度和得率。[结果]改良CTAB-LiCl法和RNA-pure PlantKit法提取的杜仲树皮总RNA纯度和完整性较高,A260/A280值均在1.800~2.000,28和18 SrRNA条带清晰,RNA得率较高;而RNAiso Plus法提取的杜仲树皮总RNA的纯度和完整性较低,A260/A280值为1.652,28S和18S rRNA条带存在降解和弥散现象,RNA得率低。[结论]改良CTAB-LiCl法和RNApure Plant Kit法抽提获得的杜仲树皮总RNA质量较高,能满足后续RT-PCR和RACE等试验的要求,这为成功克隆杜仲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关键词杜仲树皮;RNA提取;方法;比较  相似文献   

7.
一种无需DEPC提取高质量棉花总RNA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PC做为RNAnase抑制剂常用于RNA的提取,但其本身具有毒性,容易对操作者产生伤害并易造成环境污染。该实验以改良CTAB法为基础,提高β-巯基乙醇的浓度到10%,无需DEPC就能提取高质量的RNA。分别以不同陆地棉为材料提取了棉花的总RNA,测得OD260/OD280在1.7~2.1之间,且大部分样品都能清晰看到3条RNA条带,将此RNA反转录获得的cDNA为模板克隆到了棉花ATP合成酶β亚基基因,说明此方法提取的棉花总RNA既能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要求又大大地减少了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杉木总RNA 3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种杉木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试验,找到了一种适用于杉木总RNA提取的新方法.用该方法提取杉木幼茎总RNA具有正常的光谱吸收,D_(260nm)/D_(280nm)比值为1.90~2.03,D_(260nm)/D_(280nm)比值为2.84~4.04,经琼脂糖电泳后,28S和18s RNA条带清晰,提取的RNA可用于RT-PCR、Northern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同时该方法还适用于青蒿总R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油菜种子高质量总RNA提取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1种从油菜种子中分离高质量总RNA的方法,有效的排除了种子中富含的多酚、多糖和蛋白质等杂质的污染。分离的总RNA经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和紫外光检测,可见28S和18S rRNA的2条清晰的带型,完整无降解,其A260/A280在1.8~2.0之间。研究结果证明,利用本方法提取的油菜种子总RNA具有很高的质量和纯度,且得率高,完全能满足后续的RT-PCR、全长基因的克隆和Northern blotting分析等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良过的CTAB - LiCl法、RNApure Plant Kit法和RNAiso Plus法分别提取杜仲枝叶总RNA,以期筛选出适于杜仲枝叶高质量总RNA提取方法;用琼脂糖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总RNA的完整性,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的纯度和得率.结果表明,改良过的CTAB - LiCl法和RNApurePlant Kit法提取的RNA完整性好,纯度高,RT - PCR可获得目的基因cDNA片段;RNAiso Plus法得到的RNA降解严重,纯度低.改良过的CTAB - LiCl法和RNADure Plant Kit法提取杜仲枝叶总RNA完全能满足后续的RT - PCR和RACE等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石油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磷营养效率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采用两步筛选法(即苗期干物质筛选和全生育期产量筛选)在酸性黄棕壤上对19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了磷效率的筛选,本研究以磷效率系数来反映品种间的差异。将其定义为缺磷和加磷条件下的干物质量及产量等指标的比值(-P/ P),在苗期筛选时,设置两个处理(-P:0.010g/kg,d p:0.100g/kg,以纯养分计,下同),32d后收获,根据干物质量得到苗期磷效率系数,其变幅在0.050-0.615之间,呈正态分布,根据苗期长势长相从其中选出12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进入全生育期筛选,设置两个处理(-P:0.020g/kg, P:0.100g/kg),收获得到菜籽产量,以产量效率系数(变幅在0.134-0.305之间)为基准,结合各品种在蕾期,花期,角累期,成熟期对磷营养的不同反应,最终确定甘蓝型油菜磷高效品种97081和磷低效品种97029。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个自交不亲和系1010为共同母本与6个品种杂交,产生6个F_1代.用平均优势率、超亲优势率和对照优势率测定了F_1代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小区产量、主花序长、叶丛期叶长叶宽及主花序角果数的优势较强.讨论了三个优势指数的关系、杂种优势形成的原因及亲子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提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提取的最佳条件。[方法]以中双5号甘蓝型油菜籽为材料,用碱溶解-酸沉淀法提取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提取剂NaOH浓度(1%、2%、3%、4%)、提取温度(40、60、80、100℃)、提取时间(1、2、3、4h)、提取次数(1、2、3、4次)、沉淀pH值(1、2、3、4)对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结果]5种因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提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甘蓝型油菜种子黑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是:NaOH浓度为3%,提取温度为80qC,提取时间为1h,提取次数为2次,沉淀pH值为4,其提取率为13.07%。  相似文献   

14.
以甘蓝型油菜黄籽双单倍体品系04K91为供试材料,以无菌苗子叶为离体培养外植体,考察了苗龄(7d、10d、13d)与外植体部位及大小(带柄子叶、1/4子叶片、1/8子叶片和子叶柄切段)对芽再生频率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苗龄对芽再生频率有显著影响,外植体对芽再生频率有极显著影响,而苗龄×外植体对芽再生频率影响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以7d苗龄无菌苗的带柄子叶或1/4子叶片为外植体较好,出芽率较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对 78个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了离体小孢子培养 ,其中 5个材料获得了再生植株 ;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只有 1 6 .1 %左右 ,而人工加倍率可达 6 0 %以上。获得遗传稳定的纯合材料 47个 ,并对其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及杂交转育和组合配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斌  荣维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96-14097
[目的]选育品质优良、综合性状好、配合力强的不育系。[方法]利用引进种植的品系03P27中的雄性不育单株,采取田间选择和品质筛选相结合,不育株后代连续回交的方法对其进行选育。[结果]育成甘蓝型油菜双低不育系六020327A,经田间性状鉴定表明,属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芥酸含量0.3%,硫甙含量26.68 μmol/g,含油量达40.69%;其育性对温度反应比较迟钝,高温败育彻底;具有田间性状好、长势强、抗逆性和配合力较强等特点。[结论]不育系六020327A是开展优质杂交油菜品种选育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母本,3个芝麻菜材料为父本,研究了单一授粉、混合花粉授粉、重复授粉和GA3处理柱头后授粉等4种授粉方式对其杂交亲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的远缘杂交为高度不亲和,最强的组合是花油3号×凤庆芝麻菜,其亲和指数为0.032。混合花粉授粉降低了其杂交亲和性,花油3号×芝麻菜的亲和指数为0.021。重复授粉和GA3处理柱头后授粉可以提高杂交亲和性,花油3号×凤庆芝麻菜的亲和指数分别为0.046,0.067。但角果中的种子几乎都是皱瘪的,可见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杂交是受精后不亲和,其杂种胚发育受到阻碍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进一步通过基因转化获得预期优良性状的甘蓝型油菜提供借鉴。[方法]以甘蓝型油菜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苗龄、不同基因型、不同预培养条件以及各种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油菜外植体高频率再生的影响。[结果]试验中,7 d苗龄的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再生频率可达35.83%;经3 d预培养处理的油菜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可提高至57.78%,油菜品种史力丰下胚轴的芽分化率较高,达35.00%,其次是N481-1,而N370-1的芽分化率最低;其最高分化率的激素组合为6-BA 3.0 mg/L+NAA 0.05 mg/L+TDZ 1.0 mg/L,达38.89%。史力丰品种6~8 d无菌种子实生苗的下胚轴在预培养基MS+2,4-D 1.0 mg/L+蔗糖30 g/L+琼脂4.5 g/L上预培养3 d,在最适分化培养基MS+6-BA 3.0 mg/L+NAA 0.05 mg/L+TDZ 1.0 mg/L+AgNO35.0 mg/L+蔗糖30 g/L+琼脂4.5 g/L中培养,再生频率最高。[结论]建立了甘蓝型油菜下胚轴离体培养高频率再生植株模式。  相似文献   

19.
植物的转运抑制应答因子1(transport inhibitor response 1,TIR1)作为生长素的受体,在生长素信号的感知与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RACE技术从中双9号中克隆了甘蓝型油菜BnTIR1全长c 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BnTIR1的DNA序列为2 502 bp,包含2个内含子;c DNA序列为2 355 bp,ORF为1 824 bp,其编码蛋白含607个氨基酸。预测发现,BnTIR1蛋白存在AMN1保守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BnTIR1在甘蓝型油菜根、茎、叶、芽、花、角果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在叶中表达水平最高,花中最低;干旱和ABA均可诱导BnTIR1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品种主成分值间的欧氏距离作聚类统计量,用系统聚类分析中的最长距离法和离差平方和法对来自世界7国的5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个品种可明显地分为6个大类,一些大类可以进一步地划分为若干亚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来自同一地区的品种一般被聚在同一类中。具有相同血缘的品种也被聚在同一类中。不同的聚类方法和不同的聚类统计量其聚类结果非常一致,符合率达94%。本文还证明了表型水平主成分值之间的欧氏距离等于基因型水平主成分值之间的欧氏距离与观测值之间的欧氏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