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闽北山区的将乐县饮用擂茶的习俗颇为别致,历史悠久,盛行不衰。擂茶的主要原料是茶梗,辅以芝麻、花生等。所用器具是一个脸盆状,内周布满褶子的素瓷,和一根无毒、坚硬耐磨的树棍或藤棍(棍长80厘米左右,粗如鸭蛋大小,一头削为便于擂动的半圆形)。方法是先将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将乐县人民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形成一种特有的品饮“擂茶”方式。无论是城市乡村,男女老少,普遍爱好擂茶。家庭主妇每天上、下午要为全家擂一钵头擂茶;人们下班后第一件事往往是喝擂茶;一  相似文献   

3.
桃源县民间品茶、饮茶及药用茶的乡俗,源远流长,风格独特,且颇具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情味,是桃源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一、擂茶桃源擂茶始于东汉。汉代伏波将军马援领兵驻扎于桃花源和剪市一带,以石窟避暑,此地多瘴致使军中发生瘟疫。于是使用茶叶、生姜、茱萸、盐和米研成浆汤,各五味汤,令将士饮之,而后瘟疫得以制伏。自此,桃源南部(后扩展到全县)家家喜饮擂  相似文献   

4.
擂茶是人们一种喝茶的传统生活习惯,流传较广,就我区而言,安化、桃江两县极为盛行,而益阳市县等地打擂茶也多起来了。特别是妇女,一天没有吃擂茶就会感到过不得日子,吃擂茶开始并不怎么习惯,如我们开始喝啤酒一样,喝几次后,都成了一种嗜好。在盛夏,劳动之余,喝上这种浓淡相宜,咸辣(或甜酸)俱备的擂茶,既止渴,又饱肚,爽口舒服,暑气顿消。打擂茶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茶叶、花生、芝麻等放在特制的擂茶钵里,擂茶钵是一种钵内具有隆起的纵向裂纹,经过特殊烧  相似文献   

5.
福安种茶历史悠久 ,新形成的饮茶、用茶习俗也与之相辅相成 ,历史漫长。一、饮茶、用茶已成为福安人民“开门七件事”之一 民谣“油盐酱醋米茶柴 ,件件都在别人家”。这是旧日贫苦人民的生活写照。二、茶哥米弟 福安民间把茶叶叫做“茶米” ,与谷、麦、豆、麻同列五谷类中 ,足见其重茶的程度。有趣的是福安人历来有先喝茶后吃饭的习惯 ,特别是来了客人 ,很少有不喝茶先吃饭的。他们认为先喝点茶 ,保持肠胃通畅 ,然后再吃饭 ,有利于身体健康。故把茶称作“哥” ,把饭 (米 )称作“弟” ,茶哥米弟之称便由此流传。三、“无意冲茶半浮沉” 福…  相似文献   

6.
咏桃源擂茶     
桃源胜境咏擂茶 ,香味悠悠众口夸。解渴提神元气蕴 ,祛瘟去病六神嘉。三生汤洗肝脾洁 ,一碗香茗肠胃佳。唤醒凡尘多少事 ,陶公美梦放光华。注 :擂茶盛行于湖南桃源一带 ,用生姜、生米、生茶擂制而成。咏桃源擂茶@文建虎  相似文献   

7.
茶棍蓟马也称茶棘皮蓟马、米氏棍蓟马,分类地位上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棍蓟马属(Dendrothrips),是南方茶区较为常见的茶树吸汁类害虫,近年来在多地茶园发生,尤以贵州茶区发生较重。本文介绍了茶棍蓟马的分布和为害、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为该害虫的识别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天津科技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次出版的汪劲武等编著的《植物王国》一书中,有关于雪茶的介绍,特摘录于下,以飨同行。祖国地大物博,自然界无奇不有,在云南省丽江的玉龙山、海拔约4000米的地方,可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山地上有白色的粉丝状的东西,很象普通食用的粉丝。如果你把这种“粉丝”用开水冲喝,就象喝普通茶一样。当地土名叫它“雪茶”,是茶的代用品,并含有  相似文献   

9.
徐南眉 《中国茶叶》2000,22(2):35-35
(三)擂茶的冲泡 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带流传的擂茶,风味独特,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健脾利尿的功能,并能治疗感冒,是当地百姓十分喜爱的茶饮,尤其是高寒多湿的山区更是一日不可少。擂茶最早称为“三生汤”,是用茶鲜叶(生茶叶)、生姜和生米3种原料加水烹煮而成。传说历史上某将军(有说是东汉名将马援,有说是三国张飞)在出兵武陵时,正值酷暑,将士水土不服,多患瘟疫,危难之际,当地一位老中医(又传为一老妪)敬献擂茶秘方,将士服用后,病除康复。此后,擂茶就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人们称之为“三生汤”。 擂茶的冲泡…  相似文献   

10.
CDJ-6型六路茶叶光电拣梗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光电拣梗,是根据茶梗与茶叶的色差,产生不同反射率,茶梗比茶叶反射较强,通过光学探头并作用于光电池,产生相对较强的电脉冲,经过处理、放大,达到一定的功率,启动电磁阀,把压缩空气射出,对准茶梗,把茶梗从茶叶中分选出来.  相似文献   

11.
擂茶是一种古老的食茶习俗,在湖南益阳安化、益阳桃江、常德桃花源等地源远流长。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考察湖南地区擂茶民俗记忆被精简、保存、演变和重构的过程,通过首要组织形式、构建回忆场景、融汇于新茶饮、弘扬文化记忆过程来展现湖南擂茶民俗文化记忆的复合性、开放性、融通性和延续性,以期为湖南擂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谈谈客家擂茶与擂茶粥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擂茶与擂茶粥是中国最古老的茶俗,它起源于北方,流传于粤湘赣闽台等客家人居住区。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本拟从多方面揭开这一谜团。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农产品。千百年来经世人品饮。蕴藏其独特的文化,成为了一种附加值极高的农产品。桃源产茶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就盛产茶叶.形成了以桃源擂茶为主流的茶的品饮文化。桃源擂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传诵,从汉代马援平南溪蛮,乌头村老妪献茶除疾的传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茶文化学会上“天下擂茶桃源正宗”的结论.充分说明了桃源擂茶文化之渊源,体现出了桃源茶叶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桃源这片茶香飘溢之沃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独特、绚丽多彩的桃源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茶梗是茶叶加工过程产生的一类副产物。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茶梗的应用研究现状,包括功能成分提取纯化、茶梗的吸附功能和改性,以及其在烟草、家具用品、菌菇类培养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茶梗利用途径进行了展望,为茶梗的深入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试谈电脑拣梗机的误拣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茶叶精制上,拣梗机械是不可缺少的。目前,茶叶拣梗机除有机械式、静电式、光电式之类外,新近又出现了电脑式拣梗机,并已在杭州东方机械厂投入批量生产。笔者曾参加过电脑拣梗机生产性能的测试工作,根据测试结果,该机与其他类型拣梗机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兼备分选性能,其拣出物(拣头)中的误拣茶质量(等级)明显低于拣后的正茶(一般低2个  相似文献   

16.
擂茶又名“三生汤”、“打油茶”,是以生茶叶(茶树鲜叶)、生姜和生米仁为主要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擂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驱寒的良药。中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茶叶能提神祛腻,清心明目;生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  相似文献   

17.
一、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十分著名的宝塔诗,诗是这样的: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桃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敢夸 这首一开头,就点出了诗的主题是茶。第二句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装句,说茶深受“待客”和僧家的喜爱,因饮茶谈天论地,总是相得益彰。第四、五句写的是烹茶艺术,因为古时饮茶多用饼茶,需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煮茶则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讲饮茶习俗,不但夜晚要喝—“夜间邀陪明月”,而且早上也要饮—“晨前命对朝霞”。结尾时,将茶推向高峰,指出茶的妙用和悠久的历史,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使人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饮茶的茶习俗,三是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茶梗的高效利用,对黑曲霉利用茶梗固态生料发酵生产单宁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料发酵产酶量是熟料发酵方式的3.2倍;茶梗中外加单宁酸对产酶没有明显影响,同时添加无机盐和碳氮源对产酶具有协同效应;蔗糖为产酶最佳碳源,但在产酶初期会对单宁酶的合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氯化铵为产酶最佳氮源,在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铵既可提前单宁酶合成的时间,又可显著提高酶产量。添加质量分数为7%的蔗糖和氯化铵获得最高酶产量23.6 U·g-1。试验结果为茶梗固态生料发酵产单宁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有助于促进对茶梗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噪声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总是想方设法将噪声污染降至最低程度。茶叶加工中,特别是精制茶厂内,其嘈杂单调的噪声可高达90dB(A),长期工作在这种环境下的工人,不但工作时容易疲劳,使人烦噪不安,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在茶机标准中,已把噪声作为衡量茶机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茶叶加工中的噪声,主要来自茶机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及茶叶运动时的摩擦声,如筛分机械的筛床、阶梯式拣梗机的拣床等。在茶机设计中,尽可能平衡  相似文献   

20.
茶尺蠖长期以来是皖南山区茶园的重要害虫,该虫发生时,代数多,为害时间长,可使茶树枝梗光秃,甚至无茶可采,且对茶树树势影响严重。以往生产上常用拟除虫菊酯防治,但长期使用后,茶尺蠖的抗药性逐年增强,药效下降。为探索防治茶尺蠖的替代农药,有效控制茶尺蠖的为害,笔者用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