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充是四川第一大小麦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5.3万hm2和7.59亿kg,均居全省第一.南充也是我国黄淮海麦区春季发病的主要菌源地,1999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已连续9年在南充市偏重或大发生,发生面积4.8万~11.6万hm2,产量损失0.04亿~0.18亿kg,成为影响南充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农业部也于2003年将南充市纳入"全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防治监控站"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2.
从2000年12月中旬开始 ,组织各县(市区)植保站的技术干部 ,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进行系统监控 ,并在小麦乳熟期 ,对南充市所辖9县(市区)的29个乡镇31个村31个社的289块12个小麦主推品种、阆中市农科所四川省区试的33个小麦新品种 ,以及用于抗锈性观察的49个小麦品种的发病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 :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是南充市条锈病大流行的内因 ;菌源充足、生理小种进一步分化是大流行的首要因素 ;挑治中心病团、搞好小麦孕穗末抽穗初期的药剂防治是控制大流行的关键。一、发生情况及危害程度1.发生…  相似文献   

3.
南充市2009年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特点及成功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充市2009年小麦条锈病大发生.调查分析了该病大发生的特点、原因和防控的成效,总结了防控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利用判别分析方法预测小麦条锈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马尔康、甘肃天水两地1988-200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和期间的气象资料数据为基础,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建立了判别函数,四川马尔康、甘肃天水数据资料回代检验错分率分别为0、0.153 8,交叉验证错分率分别为0.230 8、0.307 7。四川马尔康回代准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准确率81.82%;甘肃天水回代准确率为87.88%,交叉验证准确率为78.79%。可利用该方法作为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的参考,以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1999年以来共16年的发生流行分析,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本市的发生流行趋势,即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其流行特点是在本地小麦条锈菌有两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近16年,条锈病有13年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比1995年以前,重发频率高50百分点以上,轻发生只有2013年1年,仅占6.3%。说明条锈病已完全处于重发流行之态势。经对其成因探讨认为,导致本市近年小麦条锈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直接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并继续保持为优势小种。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直接造成了条锈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6.
2007年郧县小麦在遭受了去冬今春的长期干旱,春夏之交的大面积严重冻害和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等诸多自然灾害频发的条件下,全县小麦收获面积2万hm2,实现总产61.5万t,平均单产3075kg/hm2,与2006年小麦面积2.1万hm2,总产5.77万t,单产2766.6kg/hm2相比,平均每hm2增产小麦308.4kg。2006年秋播我县创办的万亩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的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175.3kg/hm2,比全县平均单产增加1638.75kg/hm2。近几年的小麦生产和管理实践证明:推广小麦健身栽培,增强小麦抗御病害能力,是小麦实现增产增收关键。1找准小麦致病原因,趋利避害制定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襄樊市是湖北的小麦主产区,全国优质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2004年小麦种植面积18万hm^2。小麦条锈病是影响襄樊市小麦产量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全市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14.67万hm^2,防治面积36万hm^2次。在2004年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严峻态势下,襄樊市把小麦条锈病防治作为实现2004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来抓,“测报主动、行政推动、广泛发动、样板带动、上下联动”,经过3月中旬至4月上旬3次战役连续作战,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夏粮总产达10.11亿kg,占全省部产的35.6%;增产1.86亿kg,占全省增量的75%;小麦单产331.5kg,比2004年增46kg。  相似文献   

8.
南充市小麦条锈病流行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2003年,在四川省南充市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流行特点及影响病害流行主要因子进行系统调查明确,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是该市近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基础。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是该病流行的前提。适时化学防治是避免该病大区域流行的最有效手段。通过试验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阿克苏地区小麦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5.6%,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3.5%,小麦是我区人民生活主食,而近年小麦条锈病发病流行频率较高,对产量威胁很大。一、1990年条锈病发生情况1990年小麦条锈病在全地区发生面积64.4万亩,占小麦面积的34.86%。其中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0.
四川是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区和越冬区。四川进行小麦条锈病有效治理,是全国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全国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四川200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和秋冬季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介绍给全国植保部门的同行,仅供各地在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和应急控制工作中参考。1200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为害情况1郾1发生特点2004~2005年度四川省小麦种植面积135郾0万hm2,比上年增加6郾77%。条锈病发生面积58郾7万hm2,损失小麦0郾6亿kg,比上年产量损失降低20%,比大流行的2002年产量损失减少81郾77%。发生的主要特点:一是…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条锈病属气传病害,如果防治不力,减产至少在20%~30%以上,严重田块甚至颗粒无收.小麦条锈病是毕节市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多数品种种植时间长,品种抗性退化,小麦条锈病发生危害较重.为了筛选小麦条锈病抗性品种,特进行小麦条锈病品种抗性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病是安顺市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局部重发生,直接影响小麦生产。文章对该病在安顺的发展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它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州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可能和云南越夏区是一个整体。云南适合越夏的地区甚广,且地形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大尺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为明确大流行年份小麦条锈病时空动态,本研究通过在全国小麦主产省区定期调查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并在总结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条锈病在县域水平随时间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动态。结果表明,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发生面积达555.66万hm2,主要发生麦区平均病叶率为2.70%~40.00%、病害严重度为7.6%~45.2%、病害扩散速率为0.007~0.140;病害发生范围波及全国18个省(区、市)866个县,向北扩散至北纬41°的内蒙古五原县,向东扩散至东经121°的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小麦品种抗条锈现状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四川连年大发生。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大面积生产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分析本省小麦品种抗锈性现状,是新审定品种区试抗性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新品种一经大面积推广后抗锈性衰退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本省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包括提高品种审定时的抗锈性指标,实行老品种"退役"制,加大品种更换的力度和合理品种布局,以及建立科学的抗锈性评价体系等。但要进一步提高本省小麦品种的整体抗锈性水平以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为害,还需要加强品种抗源及其抗性遗传背景的研究,加强学科间协作和对外交流,加大良种补贴面等。  相似文献   

16.
林芝地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与流行相对独立的一个区系,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西藏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林芝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小麦条锈病重要的常发区和流行区。已有研究证实,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之一,并在我国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菌系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林芝地区小檗种类较多,但目前对林芝地区小檗是否能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缺乏相关的研究和报道。本文针对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的西藏林芝地区小檗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小檗能否作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6种小檗在林芝地区常见且分布广泛,均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这对进一步研究西藏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与病原菌致变性变异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襄樊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基本规律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锈病是影响襄樊市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小麦条锈病在我市频繁大发生,我市既是小麦条锈病的冬春菌源繁殖区,又是春季病害流行区,同时也是菌源越夏存疑区。  相似文献   

18.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2020,46(6):186-193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 416.45万~6 051.42万hm2, 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 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 136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 平均年挽回损失1 134.94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 056.42万?1 272.8万和1 612.35万t; 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 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 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 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 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 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小麦条锈病在西藏的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俐 《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1):28-30
小麦条锈病是西藏小麦上主要病害之一。从侵染循环、病菌群体结构、发生区划、为害情况等方面揭示了该病在西藏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分析了该病在西藏流行的温、湿度条件、小麦品种、桥梁寄主等因素。认为小麦主栽品种抗源单一、抗性差、菌源面积大以及锈菌新的生理小种不断产生等是小麦条锈病在西藏流行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对小麦条锈病在西藏发生为害特点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0.
漆文选 《植物保护》2008,34(4):163-165
高寒二阴区是小麦条锈病常发区和重发区,也是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地之一。经过多年调查初步明确了高寒二阴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同时总结了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