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黑木耳LSOI菌株的驯化与栽培(浙江省丽水地区食用菌开发研究所)(丽水师专化学系323000)吴锡鹏,黄云坚笔者从野生黑木耳中分离、驯化出一株优良的黑木耳新品种,经菇农在生产中应用,表明该菌株是适合我区气候特征的优良菌株。(一)黑木耳LSOI菌株的获...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对11个野生黑木耳菌株的驯化栽培,初步迭出了07号优良菌株。该菌林每立方米耳木产木耳21.0千克,比对照(19.7千克)高1.3千克,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与其它10个菌株相比差异极显著。在质量和抗逆性方面分别护近和优于对照.更优于其它菌株。试验表明,利用本地区野生黑木耳资源筛迭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正玉木耳又名雪耳、白玉耳、白木耳,是从毛木耳中发现的白色变异菌株,经分离纯化、驯化栽培获得的遗传稳定的毛木耳新菌株[1]。玉木耳口感清脆,含有丰富的多糖,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且色泽温润如玉,晶莹剔透,洁白无瑕,营养丰富,商品性好,是木耳界名副其实的"白富美",堪称品质优良的"木生海蜇皮",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2]。近两年玉木耳食用菌特色栽培是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的优质项目,又是助力精准扶贫、农村农民致富的  相似文献   

4.
李峻志  雷萍  张兴朝 《食用菌》2001,23(5):15-16
平菇纪丰一号是西安市纪杨乡的一位食用菌爱好者1997年从野生菇中组织分离后,经本所驯化选育获得的一个优良生产菌株。经三年多轮次、多点小试、中试和规模化栽培,表现出菌丝浓壮、抗逆性强、原料适应性广、出菇较快且后劲足的优良品性,子实体个大、形状美、灰褐色,无论产量、质量均很突出。现将其驯化选育过程和生物学特性介绍如下:1 驯化试验1.1 菌株来源 原始菌株采于纪杨乡一株枯死杨树上,编号陕微分97-3,选育驯化栽培试验后定名为“纪丰一号”。1.2 培养基质①母种培养基:A.PDA综合培养基;B.PDA综合…  相似文献   

5.
滑菇菌株驯化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张维规(福建省南平市食用菌研究所353000)《滑菇菌株驯化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是1991年原南平地区料委下达的科技任务。从1991年冬引进滑菇品种,经过3年栽培试验,选育出适合本地袋料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对其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6.
猴头菇野生资源丰富,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来源。以采集到的2株野生猴头菇为材料,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鉴定,并开展生物学特性分析、驯化出菇试验和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株野生菌株均为猴头菇,蔗糖、酵母粉、KH2PO4 0.15%+MgSO2 0.1%分别为2个菌株通用的最适碳源、氮源和元素,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0~25℃。2株野生猴头菇均可驯化出菇,与栽培菌株相比,2个野生菌株的子实体较大,菇形好,肉质紧密,产量高。其中野生驯化菌株A的平均生物学效率高达110.43%。2个野生菌株的最优栽培模式均为棚内立体床架摆放式栽培。本试验结果可为猴头菇野生菌株的驯化栽培提供参考,同时为今后猴头菇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巴里坤野生蘑菇"天A2号"菌株培育及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蘑菇“天A2号”菌株是采集东天山北坡带巴里坤革原的野生蘑菇。经分离、提纯、人工驯化培育而成。驯化时将其放在不同的环境和较恶劣的生长条件下.采用多种栽培模式和方法进行出菇实验.测定该菌株确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好、遗传性状较稳定等优良特性.该菌株属中低温草腐菌。很适合在北方逆温带地区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8.
取野生黄伞子实体菌肉组织分别接入不同配方的分离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试验 ,对获得的次生菌丝体经 1代母种扩转后 ,挑取各种颜色和各个生长阶段前端的少量菌丝 ,初步确定了黄伞菌丝体的形态结构。通过驯化栽培试验 ,该菌株生物性状稳定 ,无退化、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9.
野生珍稀食、药兼用菌大孔菌在河南省汤阴县食用菌研究所驯化栽培成功。该品种源自该所科研人员于2008年7月26日从野外枯死的杨树墩上采到的一株野生菌(图1),经过组织、孢子分离,菌丝体纯化培养,模拟野生配方筛选等一系列驯化研究程序后,栽培得以成功(图2)。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生云耳的分离和以桑枝秆为原料进行栽培驯化,获得一株性能稳定的优良菌株,定名为百云6号。经过小试、中试栽培,表明该菌株完全适应以桑枝秆为原料的代料栽培,正常气候条件下,桂中、桂南两地域中试的生物学转化率没有明显差别,分别达到119.34%和120.36%。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延边地区的一株野生杨树桑黄进行驯化栽培试验,经组织分离获得菌种,提纯培养后制备成栽培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并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好,原种、栽培种长满时间分别为35天和40天;菌丝黄色,抗杂能力强;子实体形成较快,形态好,适合作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采集到1株野生平菇菌株,对其子实体进行了组织分离,测定了菌丝长势及吃料能力,经ITS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为弗罗里达侧耳;经驯化栽培,成功出菇,味道鲜美,对开发利用野生真菌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灰树花驯化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树花驯化栽培研究陈国朱(福建莆田市食用菌开发中心351100)陈玉先(莆田市郑坂中学351142)灰树花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开发前景广阔。我市稻草蔗渣丰富,从野生灰树花中分离菌种,以稻草蔗渣为培养料进行驯化栽培。1菌种培养1.1组织分离199...  相似文献   

14.
野生茶树菇YW-2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国梧桐树上分离获得了一株野生食用菌菌株,命名为YW-2,对其分类地位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驯化栽培试验.该菌株在分类上属于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其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菌丝最适合生长温度范围25~30 ℃,最适生长pH为自然,最适合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5~25 ℃,出菇温度范围6~28 ℃.驯化栽培结果表明:最佳母种培养基是PDA加富培养基;最佳原种和栽培种配方为玉米粒培养基,大生产配方为棉籽壳40%、木屑38%,辅料22%,其生物学效率达9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开发野生硫黄菌资源。方法:以野外采集的1株硫黄菌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片段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开展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该真菌为硫黄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对其驯化栽培最终成功出菇。结论:试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阿魏侧耳的驯化与栽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阿魏侧耳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它分布在我国的新亚维吾尔自治区;欧洲、北非和中亚也有分布。1958年至今,国内外许多科技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驯化栽培研究。1983年中国驯化栽培成功,1990年选育到一株适于商业化栽培的菌株KH2,目前已在许多省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7.
程昌平 《食用菌》1993,15(2):17-17
木耳817菌株原产我国南方,生长在腐朽的树桩或枝干上,经人工驯化后可用木屑、稻草、棉子壳等原料栽培。该菌株抗逆性强,产量高,口感和主要营养成分优于毛木耳接近黑木耳。已在新疆大面积推广,以棉子壳为主料,高密度吊袋式立体栽培,生物转化率在150%~180%,最高达280%。本文主要介绍其栽培技  相似文献   

18.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慈巴沟风景区采集得到野生子实体,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通过菌丝培养确定最适碳源、氮源、pH和温度,选用3种栽培料配方驯化,统计每袋子实体数量,称量单菇鲜重。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菌株XZNM-NX01,将该菌株鉴定为黏小奥德蘑(Mucidula mucida);培养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酵母膏,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26℃;采用3种栽培料均可出菇,以配方B为栽培料时,每袋子实体个数比配方A和C多,为10左右,且单菇鲜重也高于配方A和配方C,为(16.28±2.01) g。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是黑木耳栽培大省,发展前景看好,而近年来由于菌种混杂、退化,生产规模虽扩大,但产量有下降趋势,选育优良菌种是当前的主要工作。试验对分离于我国的14株野生黑木耳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对收集于黑龙江省的31个栽培品种进行春季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14株野生菌株中初步筛选出5个较优菌株;从31个栽培品种中初步筛选出13个较优品种,若以总产量为指标,仅有6个品种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通过表型鉴定和ITS测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香蘑属2个菌株。结果表明,2个供试菌株1株是花脸香蘑,另1株是紫丁香蘑。对香蘑属菌株进行驯化研究发现,花脸香蘑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子实体的最适宜发育温度为22℃~26℃,利用玉米秸秆发酵料栽培,成功驯化花脸香蘑菌株。紫丁香蘑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没有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