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万5.4万株/hm2)对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全生育期会略缩短,株高先降低然后略增高,单株干物重、总果节数和单株果枝台数均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重却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棉株成铃向上部、向内围集中,而且单株成铃数明显减少,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和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霜前花率则呈上升的趋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此时籽棉产量最高,达4292.0 kg/hm2。  相似文献   

2.
降低种植密度、改变种植模式是机采棉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本试验比较M3(1膜3行)、M4(1膜4行)、M6(1膜6行)3种种植模式下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低密度、宽行距有利于增加棉花株高、叶片数量、第1果枝长度、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低密度、宽行距下棉花第1果枝节位位点上移,位点高度降低,生育期缩短;3种种植模式下棉花品质差异较小。3种种植模式中,1膜4行播种模式在农艺性状表现上更适宜机采且增产潜力较高,可作为兵团第六师机采棉降密增效的理论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3.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地方优良品种"香沙芋". 1.2试验设计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4个处理:(1)3000株/亩;(2)3500株/亩;(3)4000株/亩;(4)4500株/亩.每小区面积0.05亩,随机排列,重复三次.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对蓖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雁萍  陈宓  陈显国  王浒  黄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43-10045
[目的]探讨贵州省安顺市蓖麻(Ricinus communis L.)基地建设中适宜的蓖麻栽培密度,为驯化抚育中实现蓖麻的规范化栽培提供指导。[方法]2011年引种成都蓖麻,5个种植密度,即5 130(CK)、6 825、8 530、10 254、11 955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距均为150 cm,株距分别为130、98、78、65、56 cm。试验区总面积588.6 m2。[结果]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蓖麻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有提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6 825和8 530株/hm2时蓖麻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并且产量均超过对照10%以上。[结论]贵州安顺市区中下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蓖麻栽培较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 825和8 530株/hm2,行距为150 cm。  相似文献   

5.
以晋豆30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豆30号产量差异显著;15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2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680.8 kg/hm2;当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产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在日光温室内以薄皮甜瓜"绿麻瓜"为试验材料,采用干种直播,吊蔓栽培法,进行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薄皮甜瓜生长发育、产量、果肉的厚度及折光糖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鲁棉研28为试材,在冀南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比例增加而伏桃比例降低,单位面积铃数、皮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7万株/hm2时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在5.1万株/hm2到10.5万株/hm2之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衣分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多雨年份,不同密度棉花株高、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干旱年份,低密度成铃率高而高密度成铃率低。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明 《农村科技》2006,(11):21-22
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①品种试验选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23号。②基本情况试验设置在125团农技推广中心25~#-2条田,土壤质地为粘土,有机质含量2.24%,全氮0.15%,速效氮36毫克/千克,速效磷25毫克/千克,总盐0.04%。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置4个密度水平,Ⅰ:1.3万株/667米~2;Ⅱ:1.5万株/667米~2;Ⅲ:1.6万株/667米~2;Ⅳ:1.7万株/667米~2,各设3次重复。试验田面积为1.2公顷。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高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高油115行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高油Xy-1株高对产量影响最大,而高油298和Sc704则是穗粗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胜  伍琦  曾小林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37-38,43
分析不同栽培方式下棉花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的生育进程有较大的影响,地膜覆盖植棉易早熟早发,有效地延长开花结铃期;而棉花的总铃数、子棉产量、株高、果枝数、果节数均为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直播>基质育苗裸根移栽>板地直播,地膜植棉长势旺,结铃多。其中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单铃重、衣分、子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12 g、42.8%、5211.6 kg/hm2,是获得棉花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适合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高粱食用杂交种辽杂13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三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对不同生育时期的高粱辽杂13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产量等指标数据进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9.750万株/hm2时,辽杂13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都比较适宜,籽粒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系)的最佳种植密度,以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为材料,采用5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5、420、420万/hm2.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之间差异明显,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密度的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千粒质量在相邻密度间差异较小.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三值产价随密度的增加,穗值产价呈下降的趋势,而粒值产价呈增加的趋势,重值产价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穗、粒、质量范围,使穗、粒、质量得到协调发展,从而获得最佳产量.此外,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河北低平原棉区土壤肥力较差和氮磷钾营养不协调致使种棉效益不高的状况,探讨了施用不同肥料品种与用量对棉花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前底施棉花专用肥450kg/hm2再配合蕾铃期追施高氮复合肥150kg/hm2,棉花的籽棉产量、肥料生产效率及其产投比均比较高,籽棉产量可达4038.0kg/hm2,肥料生产效率和产投比可分别达到252.5kg/(kg*hm2)和24.54∶1.  相似文献   

15.
垄作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裂区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平作为对照研究垄作、种植密度与棉花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作改变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比平作平均增产12.35%;垄作与密度之间存在优良的互作效应,较好地改善了棉花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和样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中强筋小麦和一般高产品系为试材,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样式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水平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4种种植样式的产量效应为等窄行》1窄1宽》等宽行》2窄1宽;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与筋力强弱有关.穗数随种植密度增大或平均行距减小而递增,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趋势相反.不同强筋小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样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分析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