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明确杂交晚粳花优14在江西省适宜播种期和栽插苗数,开展了不同播种期和栽插苗数试验。结果表明:花优14在鄱阳湖平原作双季晚稻手工栽插,适宜播种期为6月中、下旬,秧龄2530 d,每丛插3本或3本以上有利获取高产,最后提出了花优14高效应用思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两系杂交粳稻70优04制种实施“父本栽插苗数”、“父母本栽插行比”、“生物激素使用”和“父本偏施氮肥”四项试验,明确了该组合制种父本适宜栽插苗数为穴栽2粒种子苗,行比以2:12为宜,九二○最佳用量为240g/hm^2。分析了父本适当偏施氮肥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穴基本苗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系杂交稻为对象,设置1、2、3和4苗·穴-1等4个处理,研究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探明杂交中籼稻机插秧适宜的每穴栽插苗数。结果表明,在拔节及抽穗期,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随之增加,但抽穗期以后由于3、4苗·穴-1处理的群体叶面积衰减较快,致使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成熟期时以2苗·穴-1处理最高。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有效穗数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逐渐减少,但单穴超过2苗时,穗数的增加不再显著;结实率除4苗·穴-1处理显著降低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受每穴栽插苗数的影响较小,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及产量均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以2苗·穴-1最高。综合来看,机插杂交中籼稻以单穴2苗最为适宜,能使水稻在生育中后期形成高光效群体,保持较高LAI及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大群体颖花量从而获得高产。每穴栽插苗数过多不利于群体颖花量的增加,反而易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优质常规籼稻品种新源占在豫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和栽插密度,设置3个播种期(4月5日、4月28日和5月20日)和3个栽插密度(33 cm×12 cm、33 cm×14 cm和33 cm×16 cm)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期和栽插密度对新源占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水稻全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为播种至拔节持续时间减少,而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持续时间变化不大),有效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变化不大,产量逐渐降低。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减少,每穗粒数增加,颖花量逐渐降低,产量也随密度降低而减少,但稻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有所改善。综合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因素,新源占在豫南地区作中稻种植时应在4月28日播种,栽插密度为33cm×12 cm。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花优14'为材料,对机插水稻的育秧、移栽、肥料运筹等进行定量栽培调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芽谷最适播种量为155~175g/盘;在行距30 cm固定情况下,栽插株距14 cm最有利于发挥‘花优14'的个体质量及群体水平;大田施氮量300 kg/hm~2、基蘖肥:穗肥=7:3处理产量最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显著提高是‘花优14'机插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多小穗品种双多2号和香米德优8号2个优质软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优质软米不同栽插苗数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大田用种量、拔秧、运秧和栽秧等成本问题,优质软米在同一栽插密度下,栽插苗数以每丛栽插3~6苗(蘖)为宜。  相似文献   

7.
水稻生产上优质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更为苛刻,明确其主要栽培参数,对优质稻的推广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优质水稻新品种泰优鄂香丝苗为材料,研究其在江汉平原的关键稳产保优栽培技术。试验设计了4种施氮量、4种栽插密度处理;2种播种期、2种栽插苗数处理;2种抗倒伏的化学调控剂及其组合处理。结果表明:(1)综合权衡各栽培技术对该品种产量、品质和抗倒伏性的影响,其适宜施氮量为150~180 kg/hm2、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2)与第1播种期相比,第2播种期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得到协同提高;(3)化学调控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不同喷施效果表现为多效唑+立丰灵处理>立丰灵处理>多效唑处理>CK。研究结果表明,保证泰优鄂香丝苗稳产保优的技术组合为5月20日左右播种,一次性基施氮肥150~180 kg/hm2,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4~5株/穴),并分别在水稻1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浓度为0.03%)、拔节后7 d喷施立丰灵(浓度为0.1%)以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施氮量和栽插苗数对新型杂交早稻新品种"鄱优364"产量形成的影响,在16.67 cm×20 cm同一栽插规格下,探讨其不同施氮量(0,120,150,180,210 kg/hm25个水平)和栽插苗数(2,3,4根/穴3个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纯氮为210 kg/hm2时,增穗、增产效果均不明显,反而降低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着栽插苗数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也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随之降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呈降低趋势;施氮量和栽插苗数互作对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增加,产量增加,然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减少,对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施氮量180 kg/hm2结合栽插苗数4根/穴有利于"鄱优364"增产。  相似文献   

9.
皖稻12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早熟、高产、抗病等特点,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04—2005年对其在淮北地区不同父母本行比及播期、栽插密度与激素用量等对制种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母本栽插密度是提高制种产量的关键,但同时也要兼顾其他性状。皖稻125制种产量3 000 kg/hm2适宜的播种期及播差期为:父本5月10日播种,父母本播差期为31 d;父母本行比宜采用2∶14;母本栽插密度采用13.3 cm×13.3 cm,九二○的用量控制在210 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0.
2002-2004年对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制种田中不同父母本行比及播期、栽插密度与激素用量对其制种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协优9019适宜的播种期及播差期为:在江淮之间,父本5月7日播种,父母本播差期为27d,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父母本行比宜采用2∶14;母本栽插密度采用13.3cm×13.3cm,激素"920"的用量控制在210g/hm2左右,以达到协调群体结构,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崇明水稻生产上推广机插秧种植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主推的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花优14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机插秧和人工撒播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其产量以及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插秧比人工撒播增产1 000.35kg/hm2,增幅11.40%,经济效益增加1 701.77元/hm2,增幅10.82%。[结论]对杂交粳稻种植而言,机插秧种植方式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播期插期秧龄对机插稻黄华占产量性状的影响,2020年在陕西省城固县五爱村开展了油菜茬机插稻黄华占的研究。结果表明:秧田播期相同条件下,随着大田插期提前秧龄缩短,水稻产量增加;插期相同条件下,随着秧田播期提前秧龄延长,水稻产量显著增加或增加,秧田播期比秧龄对产量影响大,后期秧龄对产量影响增加;秧龄相同条件下,随着秧田播期大田插期提前,水稻产量显著增加或增加。秧田适期早播长秧龄的大穗,大田适期早插多穗。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柳州市水稻栽培区季节性干旱情况,引进抗旱杂交稻新品种沪旱优3号,通过适应性、抗性、产量、节水等试验,研究其在柳州的抗旱性及产量潜力,探索其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沪旱优3号具有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强、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可作早造、晚造种植,能有效解决柳州地区季节性干旱问题。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种子消毒、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当密植、施足追肥、适时补水、适期收获、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  相似文献   

14.
寒地优质超级稻龙粳21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超级稻品种巨大的增产潜力,以寒地超级稻龙粳21为试材,通过对其不同播种时期、播种量、插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合良种良法,组装集成其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龙粳21的适宜播种日期在4月15~20日,最佳播种量为200~250g·m-2;最适宜的插植密度为25穴·m-2,插秧规格为30.0cm×13.3cm,每穴5株;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30kg·hm-2、P2O565kg·hm-2、K2O 65kg·hm-2时,产量可达到9t·hm-2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摸索蓉油4号在芜湖县最佳播期和栽培密度,充分发挥其增产优势,对其播期、密度、菌核病、秧苗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蓉油4号最适宜的播期为9月20日,最佳栽培密度为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利于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播期,通过对比不同播期对早晚稻产量和光热资源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熟型双季稻对播期响应的敏感性。【方法】以双季稻主产区湖南省通过审定的主推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8年至2019年早晚稻各设置3个播期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分析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气象资料,比较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的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随着播期推迟,早晚稻通过缩短播种—始穗阶段的天数使生育期缩短,早稻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对中熟早稻和迟熟早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晚稻产量呈下降的趋势,迟熟晚稻对播期推迟的响应比中熟晚稻快;2018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73%、4.4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1.28%、-1.77%,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64%、8.1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14%、13.25%;2019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增加0.36%、10.36%,光能利用率分别增加1.53%、12.52%,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72%、6.09%,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58%、6.21%。【结论】播期对双季稻光...  相似文献   

17.
以优质水稻品种黄花占机械育苗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陕西汉中4月20日左右播种育时播量与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陕西汉中地区,4月20日左右播种,黄花占机械育秧秧龄在25 d左右,每平方厘米播1.8~2.4粒稻种较为适宜,秧苗素质利于机械插秧,此时,苗高12~14 cm,茎基宽2.4~3.1 mm,成苗率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不同播种量机播机插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早稻品种稻隆香优130,晚稻品种广两优201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秧苗素质无明显影响,对机插质量及产量有明显影响。随着播种量增加,机插相同种植密度下,密播秧苗缺蔸率低,机插整齐度高,有效穗和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合在青浦地区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推广种植的中晚熟水稻品种,于2013年开展晚粳水稻新品种适应性试验,观察其种植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稻品种清香软粳、沪软12-12,和杂交稻品种花优14和秋优金丰产量较高、米质优良,抗病虫害较强,均适合在青浦地区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籼稻钱优1号为试材,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666.7m2施纯氮0、5、8、11、14、17 kg)和播种期(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6月25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666.7m2氮肥水平为14 kg时,钱优1号产量水平较高;钱优1号于6月20日播种可以获得高产,提前或者推迟播种都会引起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