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有代表性的作物生境,采用人工挂卵的方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17种生境中的分布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发生时间和种群数量有所不同,说明其对生境有一定的选择性。玉米螟赤眼蜂自然种群消长有4个峰,其中以春甘薯田的发生时间最长,种群数量最大,最具代表性。这4个峰在春高粱间作菜豆、春花生、平作夏玉米和夏玉米间作直立型绿豆这4种生境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间作豆科作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玉米螟赤眼蜂种群数量年度间变异较大,特别是干旱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3.
稻飞虱是都匀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属远距离迁飞害虫.近10余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普遍推广,稻飞虱严重发生的频次提高,仅1989年至2003年间,中等偏重以上严重发生的年份就有10 a,占发生年份的66.67%,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研究其种群消长规律,对于保障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5.
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田间接种和一些辅助试验,组建了一,二代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对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子作了探讨,初步明确了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经过生命表分析得出,沈阳地区1990年-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I)O 2.6666,1991年为1.6558。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存活曲线属于Pearl(1928)提出的Ⅲ型曲线,表明亚洲玉米螟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发生在生命的早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种群消长规律及其模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朱晓锋  赵莉 《植物保护》2008,34(4):50-53
以呼图壁种牛场苜蓿生产基地为主要观测点对紫苜蓿叶象甲幼虫、寄生性天敌消长规律以及幼虫寄生率的调查分析表明:在苜蓿生长期紫苜蓿叶象甲及苜蓿叶象啮小蜂共出现3个高峰期;春季紫苜蓿叶象甲发生初期,越冬代苜蓿叶象啮小蜂大量出现,夏秋2季随寄主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确定紫苜蓿叶象甲的优势寄生蜂为苜蓿叶象啮小蜂[Tetrastichus incertus(Ratzeburg)];寄生性天敌对苜蓿叶象甲幼虫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寄生率在5.10%~78.95%之间,年平均为30.55%。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新建县17年的调查资料,采用模糊列联表评判方法,对早稻白背飞虱种群消长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早稻后期白背飞虱种群的消长与白背飞虱当年在测报灯下的始见期、6月中、下旬降雨量及6月下旬灯下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摸清宁夏设施葡萄上蓟马种群消长规律和空间分布,于2011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各项聚集度指标、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χ2)检验及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看,蓟马在设施葡萄上均呈聚集分布,棚内北、南间差异极显著,虫口分布具有北侧聚集的特点。以虫态来说,在整个葡萄生育期除3月下旬一次大量孵化时期以若虫为害为主外,其他时期均以成虫为害为主,尤其在种群稳定阶段,3月17日左右成虫虫口数量达到高峰,若虫也在3月24日左右急剧增加达到高峰;4月初之后若虫消退,以少量成虫为害。从虫口量比例看,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大棚北侧、中上层居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在北美、西欧、南美、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大面积商业化应用Bt玉米防治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等鳞翅目害虫的实践证明,其不可避免地胁迫靶标害虫产生遗传分化,出现新的抗性种群。研究精准有效的抗性检测方法,将为抗性监测和抗性治理策略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获得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转录组数据,应用MISA (MicroSAtellite)软件搜索SSR位点,从61 622条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中获得了3 467个SSR位点。通过设计、筛选,共获得3 316对特异性引物,从中挑选了15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有51对扩增出目的条带,对亚洲玉米螟敏感种群(ACB-BtS)及5个Bt毒素抗性种群(ACB-AbR、ACB-AcR、ACB-AhR、ACB-FR、ACB-IeR)进行多态性检测,最终得到20条高多态性引物。利用这20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12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6.3个。不同Bt抗性种群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种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195 9,即说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19.6%。根据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种群的相似度,即ACB-AbR与ACB-AcR相似度高。种群变异相似度规律与已报道的亚洲玉米螟对各Bt毒素的交互抗性规律相一致。本研究发现的SSR位点可作为亚洲玉米螟不同Bt毒素抗性种群的分子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气候变暖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趋势,连续3年调查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和发生高峰期,同时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嫩江县3个农场玉米田中玉米螟,结果表明,2014年亚洲玉米螟成虫出现的高峰期比2012年和2013年有所提前。释放赤眼蜂后玉米植株的被害率、折雄率、残虫率以及钻蛀率较未放蜂田均降低,玉米产量增加,防治效果明显。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和嫩北农场赤眼蜂防治效果分别为60%、66.7%和56.7%,比未放蜂田产量分别提高39.1、47.6和67.0 kg/667 m~2。3个农场平均防治效果为61.1%,产量平均提高51.2 kg/667 m~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挽回经济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豇豆荚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种群变动的影响因子、种群监测以及主要的防治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指出了寄主、气象因子、寄主植物的种植环境以及化学杀虫剂的不当使用均是影响该虫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关键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表明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的影响 ,高龄若蚜和成蚜主要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天敌主要为七星瓢虫和食蚜蝇。禾谷缢管蚜是典型的γ对策昆虫 ,具有较高的内禀增殖率 ,又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种群的变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γ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自然种群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表明,棉铃虫在甘肃敦煌棉区年发生3~4代,第4代为不完全代。明确了各世代的盛发期和主要寄主作物。阐明了棉铃虫在本棉区可以安全越冬。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的土层内,且四周地埂是棉铃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冬灌可显著降低越冬蛹的存活率。结合多方面调查资料分析,初步认为本市棉铃虫虫源以本地虫源为主。同时,还在变温条件下,饲养观察了本地区棉铃虫各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15.
苜蓿蓟马的发生规律和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陕西关中地区研究了苜蓿蓟马优势种群、种群数量、危害特征、田间消长规律等。结果显示: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是优势种;蓟马主要危害第二、三茬苜蓿,7~8月份是苜蓿蓟马若虫的发生危害高峰期。选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艾美乐和围打蓟虱蚜4种药剂防效比较表明,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治效果最好,持效期长,成本低。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5~2010年应用塑料黄板涂抹机油系统诱集烟粉虱成虫以及烟粉虱的饲养观察结果表明,烟粉虱在临海地区年可发生11代;其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旬平均气温8.5℃。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成虫逐渐向上部叶片转移,并形成植株自上而下为成虫(初产卵)、若虫和蛹壳(伪蛹)的虫态垂直分布状态。其全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其中夏峰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9月上旬;秋峰期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素有种群基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和洪涝淹没等。其中关键在于气温条件,即烟粉虱虫口密度(M)随气温(T℃)的变化而变化,其线性关系模型为M=0.607T-4.064 5,n=36;r=0.682 6**;其曲线关系模型为M=0.007 1T2+0.351 3T-2.218 8,n=36;r=0.684 6**。当旬平均气温在8~10℃时种群处存活临界状态;当旬平均气温在10~20℃时种群数量处低密度状态,并呈低位运行;当旬平均气温处20℃以上种群数量增速较快,并随气温升高而升高;当旬平均气温处30℃以上时种群数量有所回落,并出现相对低谷期。随后种群数量又回升成峰,并对秋季蔬菜产生较重为害。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底至6月初在山东禹城调查了小麦和3种牧草上的蚜虫和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麦蚜种群高峰期在5月中旬,寄生蜂和瓢虫的高峰期比蚜虫分别滞后5~10d和15~20d;麦蚜种群增长率与天敌种群密度变化呈负相关,其中与瓢虫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4月底至5月初小麦抽穗期是麦蚜种群爆发的关键时期,天敌密度低、害益比大是爆发的重要原因;4月底至5月初,牧草上的天敌密度是小麦上的2~3倍。牧草在麦蚜种群生态调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前提条件,兼顾现实性与合理性,并考虑科技进步因素,按不同的资源开发速度,投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分为三个方案和三种生活水平,建立吐鲁番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容量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该区人口承载容量在1990~2050年60年内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动态仿真运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在半自然下探讨不同初始成虫密度对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种群扩增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密度对该叶甲种群发展和扩张影响显著。高初始密度(20对)处理的种群数量上升迅速,在短期内可迅速达到较高的水平;中等密度(5~10对)处理的种群增长速度较平缓,但在30d内亦可获得较高的种群数量;低密度(3对)处理的种群增长缓慢,在较长时间内亦无法达到理想的种群数量。根据试验结果,推荐大棚规模化饲养的起始成虫密度应为0.4~0.7头/株,以确保30d内获得较高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