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是一种有前途的杀虫剂。它杀虫快,效力高,能自然传播。传染力可保持数年之久,并能经过卵传至后代,致使害虫发病死亡,不断扩大杀虫效果。国外已在应用病毒防治叶蜂、夜蛾、油松毛虫、天幕松毛虫、松叶黄毒蛾、松天社蛾和美国白粉蝶等害虫,取得良好效果。湖北省林科所于1975年6月在荆州地区钟祥县盘石岭林场,进行了用病毒毒杀马尾松毛虫的试验,病毒由广东省林科所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是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不仅严重地危害松林,而且还危及人畜健康。为寻找新的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我所从1973年开始,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协作,对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肯定了马尾松多角体病毒类型,进行了林地和室内杀虫试验,证明了用多角体病毒防治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是为害马尾松树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河南省信阳市有马尾松林300万亩,占全市有林面积的60%。占全省马尾松林的80%以上。他们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使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从3年延长到4年-5年。八十年代末,他们在武汉大学病毒系两位教授的帮助下,开始采取白僵菌 CPV(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技术。15年来,共防治马尾松毛虫近  相似文献   

4.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usTsai etliu)在北方分布较广,是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我所在学习外省经验研究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最近在本地区发现了油松毛虫多角体。经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鉴定,初步认为是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用于室内和林地防治试验,证明对油松毛虫有较高的杀虫效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微生物杀虫剂。一、病原体的发现1977年8月,我们用从建平县富山公社鱼山子林地捉的2龄左右的油松毛虫幼虫,分放在用松毛虫死虫水、棉铃虫病毒和洗衣粉水等14种不同材料处理的松枝上,在室内进行观察。8~20天后,各种处理的试虫几乎全部死亡。根据显微镜检查,在每种处理的死虫中都发现了多角体,其中最多的占89%,最少的也有33%。分析结果,与试验处理无关。随后,  相似文献   

5.
利用病毒防治松毛虫是一种多快好省的生物防治方法,具有杀虫率高、成本低、使用简便等优点.1974年以来,特别是1977年,省、地林科所和普宁县林业局,在普宁县应用省林科所自制的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种,进行生产和应用防治松毛虫的试验,一般幼虫暴食期病毒感染杀虫死亡率达90%以上,蛹死亡率达75%以上.现将有关病毒生产和应用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们对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进行初步研究,在生物学特性观察及杀虫试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随着防治面积不断扩大,针对我省冬季温差大、松毛虫休眠期较长的特点,我们进行了病毒贮藏方法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害马尾松、南亚松、湿地松、加勒比松的海南松毛虫Pendrolimuskikuchii hainanensis Tsai et Hou属叶蛾科Lasiocampidae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的一个变种。其幼虫经人工施放喷洒白僵菌、多角体病毒感染后,白僵菌──第10天后就使幼虫出现感病症状,第25天后发病,继而僵虫、僵蛹达到高峰期。多角病毒──第3天就使幼虫开始出现感病死亡,6~8天大量死亡,10~15天达到死亡高峰期。从林间观察结果,害虫死亡率与感染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以来云南澄江从松毛虫等自然感病虫尸中分离出多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型多角体病毒(GV)。于1980-2001年先后应用NPV、CPV防治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文山松毛虫、灰褐带蛾、毒蛾、蚕蛾;面积达7732.2hm^2,当年防效平均约为97%,1次防治,防治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是一种严重危害马尾松、湿地松等松树的害虫。本文介绍了对马尾松毛虫有很好防治效果的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几种生物防治药剂,并详细介绍了运用这些药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技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还对生物防治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细胞水平及亚细胞水平观察研究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viruses,缩写为 DPCPV,下同)对人体及两种哺乳动物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人体及哺乳动物细胞不发生影响。为安全应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自1977年从山东引进后,经多次试验,按多角体用量500-1,000亿/亩,地面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林区缺乏水源,大面积地面喷雾十分困难。1982年我们进行了少量的粉剂试制并作了林间杀虫试验。一、粉剂试制 1.先将采集并饲养的松毛虫幼虫,经人工感染后收集病死虫,用组织捣碎机将虫体捣烂,加无菌水稀释过滤、沉淀、分离,得多角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毛虫(Dendorolimus punctatusWalker)是松林的主要大害虫,它历来为害严重。根据各地多年实践的经验,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是防治松毛虫根本的、有效的途径,而应用多角体病毒防治森林害虫,是生物防治中很有前途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世代多,面积大,为害严重,造成损失大。在70年代初,我们获得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 CPV)。多角体呈六边形的廿面体,大小为0. 5—6微米。病毒粒子廿面体,直径为42—56毫微米,在每个角上有一刺状物突起。经多年的研究,证实D. CPV致病力强,3~4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50)为2.5×10~6PIB/毫升;已在林间试验四万余亩,杀虫率达70%以上,持效作用达5—6年。D. CPV可用松毛虫幼虫大量生产,成本低。对脊椎动物安全。应用D. 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 1 98 3年起应用松毛虫 CPV-W1 984在云南、四川、河南、广西等地防治文山松毛虫、德昌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等主要害虫防治面积累计达 6.7万 hm2 ,效果显著。为了研究该病毒株在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的宿主松毛虫体内连续增殖后的遗传稳定性 ,作者电镜观察了三种病毒样品 ,其多角体形态大小一致 ,3 %和 5 % PAGE分析各样品的基因组RNA,结果表明该毒株在野外长期使用过程中 ,除保持稳定的毒力外 ,其形态结构与基因组也十分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福建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历年4—6月份,特别是5月底至6月初发现木麻黄林内出现大量木毒蛾幼虫自然感病死亡。为摸清其死亡原因及其流行规律,我们于1976—1978年对平潭县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木毒蛾进行了观察研究及防治试验。经鉴定,引起木毒蛾幼虫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是核多角体病毒。现将几年来对木毒蛾核多角体的研究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16.
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由于少公害、不伤害虫天敌、具有持续防效、较易人工复制等优点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已有不少应用成功的实例.日本自1956年开始进行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研究,现已商品化生产(商品名“松毛敏”),大面积用于防治赤松毛虫.用直升飞机喷洒多角体1000亿/公顷,可有效控制虫灾.我们自1977年从山东省沂南县引进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后, 通过室内外多次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对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都有较强的感染力.林间人工喷洒多角体500—1000亿/亩,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了摸索飞机喷洒多角体病毒的适宜浓度、用量和有关应用技术,在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民航局的重视和支持下,1982年春进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CPV—W1984株的遗传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3年起应用松毛虫CPV-W1984在云南、四川、河南、广西等地防治文山松松毛虫、德昌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等主要害虫防治面积累计达6.7万hm^2,效果显著。为了研究该病毒株在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的宿主松毛虫体内连续增殖后的遗传稳定性,作者镜观察了三种病毒样品,其多角体态大小一致,3%和5%PAGE分析各样品的基因组RNA,结果表明该毒株在野外长期使用过程中,除保持稳定的毒力外,其形态结构与基因组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起害虫患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往往使害虫形成流行病,导致害虫大量死亡。例如,1981年承德地区林业局靳家沟试验林场的松林内,松毛虫自然发病死亡率高达50—80%,发病范围波及到20余华里。由此可见,调查、发现、识别、分离、利用病原微生物,对防治林木害虫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尾松是我县的主要用材林树种之一,马尾松毛虫连年持续成灾。由于化学农药防治污染环境,对人畜有害,效果不理想,1992年我们在新县林场进行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林间防治应用试验研究。1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林地为浅山丘陵,海拔150—200m  相似文献   

20.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泰山)、辽宁(阜新、朝阳、昭盟南部)。主要为害油松,是油松林的毁灭性食叶害虫。为了寻找一种“天然的”松毛虫防治剂,对松毛虫进行经济、有效的生物防治,我们在林地调查和室内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于1977年9月在辽宁省建平县富山公社鱼山子林地的油松毛虫体内,发现并分离获得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1]。最近作了组织切片和多角体及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