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麦叶片,穗,芒对粒重的作用及品种间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试验研究了剪叶、剪芒、套穗处理对粒重的影响,并探讨了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干尖,中部叶片旱枯,干芒及落黄等性状对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粒重的作用,穗部〉倒二叶〉芒〉倒三叶,而且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3.
品种、密度、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品种、密度、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密度、施肥量三因素通过影响高油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植株干物质积累,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农大96065,密度为36万株/hm2,施肥量为210 kg/hm2时的产量最高,达3407.45 kg/hm2;高油大豆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影响,其次是密度和施肥量;蛋白质脂肪总量主要受密度因素影响,品种效应其次,施肥量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甬优1号由宁波市农科所与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 ,母本宁67A由滇I型细胞质源转育而成 ,父本K1722由K7270和宁67(父本 )杂交系选而成。我县自1997年引进试验至2000年首年推广 ,表现出生育期适宜、高产稳产、兼顾优质等特点。一、推广表现在1999年扩大试种200hm2 基础上 ,2000年推广1670hm2。对5个镇实割产量与原当家品种宁67(CK)对比调查如下 :2000年甬优1号、宁67产量比较表由上表可见 ,甬优1号在我县半山区、平原稻区、蔺草主栽区的5个镇均表现出较高产量 ,其产量比宁67增10… 相似文献
5.
6.
种植密度对不同耐密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为材料,调查吐丝期暴雨大风后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增密过程中不同夏玉米群体植株形态与茎秆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风后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增加,登海618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低于浚单20。随着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基部3~7节间均表现为节间伸长、变细,茎粗系数、穿刺强度、抗折力、压碎强度显著降低,两个品种表现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根倒率和茎折率与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正相关,与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负相关。站秆率与倒伏率均与基部第3节间性状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浚单20相比,登海618具有较低的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较高的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抗倒性能较强。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索夏玉米在德州地区的最优栽培模式,采用裂区设计,对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时夏玉米的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量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肥料和密度的互作效应显著。产量达629.58kg/667m2且效益最大的栽培措施是:追施氮肥30.4kg/667m2,种植密度4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8.
9.
群体密度对夏玉米穗下茎秆性状及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设置5个密度处理,2015~2016年研究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穗下茎节性状和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穗下由基部向上第2~5节节长增长;第3、5节7.50万株/hm~2密度处理较4.50万株/hm~2分别增加了19.04%、13.93%(2015)和22.84%和26.76%(2016);第6~8节变化不显著,穗下各节节粗变细。节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倒伏率与茎秆节间直径、茎秆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种植密度、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第3~5节和第8节(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相关系数为r=0.96**。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谷子叶片表皮微形态学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3个谷子品种叶片表皮微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谷子叶片表皮主要由表皮细胞、气孔器、乳突和表皮毛等结构组成;下表皮表皮毛分布浓密,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均大于上表皮。豫谷1号、豫谷18和冀谷19下表皮气孔周长分别比上表皮长9.77%、20.51%和24.36%,单个气孔面积分别是上表皮的1.22、1.58和1.34倍,气孔密度分别比上表皮高4.79%、37.60%和4.56%,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分别是上表皮的1.31、2.23和1.52倍。品种间比较,豫谷18叶片上下表皮表皮毛分布最为密集,气孔密度最大(上表皮221.84个/mm2,下表皮305.25个/mm2),气孔较小(上下表皮单个气孔面积分别为262.49、414.13 m2),单位面积内气孔总面积最大(174162.13?滋m2/mm2)。由此可见,品种间叶片表皮微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可为揭示品种高产及抗性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群体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明确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结果表明,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密度为9.0×104株/hm2左右,较常规耕作方式下增加16.9%,平均增产10.9%。进一步分析高密度(9.0~10.5)×104株/hm2群体下夏玉米产量性能参数,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分别增加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净同化率、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比值分别为9.7%~10.5%、6.5%~8.2%、7.0%~7.7%、9.1%~12.4%、6.7%~9.2%、7.2%~9.1%、3.6%~17.1%。条带深松耕作方式通过产量性能参数的共效差异补偿机制实现密植夏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14.
15.
播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耐密植大豆合农76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耐密植大豆品种合农76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播种密度(25万,30万,35万,40万及45万株·hm~(-2))和6个施肥水平,研究其对大豆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探索耐密植大豆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最优配置,明确该品种最佳播种密度及施肥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升高趋势,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均呈降低趋势;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株高、节数和百粒重呈升高趋势,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及施肥水平的提高,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趋势,最高产量处理组合各产量相关性状均未达到最佳表现,而是达到最优配置,群体产量得到最大发挥。在播种密度为40万株·hm~(-2)及施肥水平为磷酸二铵140 kg·hm~(-2)、尿素45 kg·hm~(-2)及氯化钾35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3 309.77 kg·hm~(-2)),在播种密度为35万株·hm~(-2)及施肥水平为磷酸二铵120 kg·hm~(-2)、尿素40 kg·hm~(-2)及氯化钾30 kg·hm~(-2)条件下,产量次之(3 302.07 kg·hm~(-2))且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也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