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太清 《安徽农业科学》2023,(7):247-250+255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加入相关控制变量且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且互联网使用通过信息渠道效应这一作用机制来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因此,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运用,对于农户家庭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充分释放劳动力回流的人才红利是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在劳动力回流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比例为21.7%,相比于无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收入增加0.362万元,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0.09个单位。可见,劳动力回流能够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劳动力回流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层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来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回流更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同时这种缓解作用在中低收入、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鼓励人才回流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培训,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电子商务在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本文构建2010—2020年县级面板数据,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检验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缓解县域经济不平等,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通过提高乡村就业人员比例和促进社会消费缓解县域经济不平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非贫困县、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以及市场可达性较低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平等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研究可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提供经验证据,也可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电商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异质性条件下农村电商对农户收入的具体影响有待进一步辨析,对于规范农村电商发展和形成精准的扶持政策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山东省东营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分析农村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探讨发展农村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农村电商的发展提高了农户参与电商的积极性,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一方面,传统农业地区农户而言,发展电商基础设施、成立家庭农场和农产品品牌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对于工业经济发达地区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参与电商的高收入群体的增收有益,政府资助对于参与电商农户的增收效果较显著。鉴于此,为增加农户收入,应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同时政府应增加财政专项电商扶持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及其内在原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较为严重,且城市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明显高于农村,但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却更加明显;从地区层面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平等程度较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收入差距较小;对基尼系数贡献率的分解结果显示,城市内部、城乡间及地区间不平等对总体收入不平等起着主导作用,户籍差异、受教育程度均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解释因素。  相似文献   

6.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造了一个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探讨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8年各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且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同。其中水利、通信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村电力、医疗基础设施显著抑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则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建议加强水利、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电力、医疗基础设施的维修力度,同时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使其能更好地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2000—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消费等统计数据,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农村社会保障消费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供给的消费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现较快的增长,地区差异明显,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挤入效应,且东部地区的挤入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储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保障收入、上一年人均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同,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3年统计数据,从农村信息资源、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农村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农户计算机拥有量、农村宽带接入户和农村人均图书馆馆藏量等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是导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区域差异,计量结果表明,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同时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的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牧民收入结构及其不平等情况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以内蒙古为例,利用定点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牧民收入分配状况,探讨市场化因素和政府生态环境政策对牧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与国内居民的差距不大,整体在0.4~0.5之间波动,最高值为0.47,最低值为0.41。畜牧业收入仍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贡献因素,但影响程度在逐渐下降,非牧业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在快速增加,其中畜牧业收入和非牧业收入起着拉大差距作用,转移性收入发挥着缩小差距作用。此外,工资性收入对非牧业收入不平等贡献最大,并呈增加的趋势;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对转移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贡献最大,有助于缩小差距。牧民收入的区域差异主要贡献来自于区域内差距,表明各盟市内部的收入不平等更为明显。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扩大牧民非牧业就业途径,在增加收入的过程中降低收入不平等;与此同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持续实施和结构调整也需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0.
被征地农户的生计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大局,探讨征地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国家统计局及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分别从征地时间和地区差异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征地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净效应。结果表明,在未考虑样本征地时间与地区差异的情况下,征地可以显著增加农户收入水平,且被征地农户家庭总收入均值明显提高3 151元,但简单均值对比分析明显高估了征地对农户增收影响效应。从样本的征地时间差异可知,征地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推移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征地时间周期越长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家庭总收入的净效应从2 632元逐渐提高到5 257元。从样本的地区差异可知,土地征收对于农户收入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征地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呈现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征地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最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征地并不能明显带来农户收入的增加。为切实提高中西部地区被征地农户收入水平,需要继续进一步完善农地的"三权分置"制度,鼓励闲置土地进行流转,结合农户特征与意愿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征地补偿标准,采取多元化的补偿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11.
Excel在期刊采访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目前图书馆采用ILAS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的某些局限性 ,并根据Excel的优点和功能、详细列举了利用Excel建立期刊订购汇总表、期刊馆藏动态表、期刊发行机构管理统计表以及期刊订购清单制作等方法。该方法对使用ILAS系统管理期刊的工作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背景下重庆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水稻抽穗扬花与灌浆结实两个高温敏感期为切入点,确定了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划分轻、中、重度3个等级,利用重庆34个气象站48年(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尤其是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水稻抽穗扬花期,重庆东北部、中部、西南部高温热害较重;灌浆结实期,长江河谷地区高温热害重.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市2010年气候对牧业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牧区6个台站1961~2010年降水、气温、日照时数、大风日数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呼伦贝尔市2010年主要气象要素与50年系统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牲畜生理特征及牧草生长特点,分析2010年呼伦贝尔市气候异常特征,研究气象条件与牧业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呼伦贝尔市冬春异常低温,夏季干旱是制约该市2010年牧业产值的主要气象因素;并提出要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草原水利工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产品质量,最终达到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果胶酶酶解大枣发酵产酯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方法]以枣和水或豆芽汁为发酵底物,乙醇为中间产物辅料,设计L9(34)枣香料酶解发酵产酯生产最佳工艺条件试验。4因素分别为酶量、料液比、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以产酯量作为评定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底物和乙醇添加量。[结果]发酵底物用豆芽汁加枣,乙醇添加量为3%时,果胶酶较佳的酶解条件为果胶酶加入量0.2%,料液比1:5(W/W),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h,乙醇添加量为3%,枣香料产酯率最高,可达5.63mg/ml。[结论]为利用酶和产酯微生物定向开发新的烟用枣香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就泰安城市绿化中彩叶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3处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中,所用彩叶植物共23科30属42种,公共绿地应用种类较多,其次是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并从彩叶植物的植物种类、造景方式、种植设计等方面对泰安市区绿化中的彩叶植物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用了抗旱基因聚合杂交后代的147个品系为材料,以水作为对照,研究了旱作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旱作处理抗旱新品系的直链淀粉含量比水作处理低,随着直链淀粉含量(AC)的增加,旱作和水作的差别越大。但在AC较低时,旱作比水作稍高,所以旱作对改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很有利的。旱作和水作处理下直链淀粉含量的线性关系可表示为y=0.671 1x+4.633,决定系数达0.903 8。  相似文献   

17.
铅的作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是作物的非必需元素,在低质量浓度下会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高质量浓度下会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本文从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铅对作物的促进作用及铅对作物的毒害作用几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ABA对植物体细胞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综述了ABA对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发育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及对体细胞胚的几种内含物产生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体细胞胚胎中ABA应答基因的表达及克隆研究进展.提出ABA作用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如何参与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发育等问题需要重点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冀东地区对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水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一直高于少水处理,且叶面积指数下降平缓。子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推迟。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四水、三水、二水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一水和旱处理的产量,但四水、三水、二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下降。从高产、节水出发,冀东地区小麦春季灌水方案为在越冬水的基础上,春季灌拔节期、孕穗期两次水。  相似文献   

20.
凤眼莲净化水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凤眼莲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的对待,其命运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凤眼莲对营养盐、重金属等水体污染物质具有很好的去除能力,曾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的治理和水环境的修复.但是,由于监控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凤眼莲的应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凤眼莲的使用产生了一些误解和怀疑.从凤眼莲净化水体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