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割稻全靠力气,常是汗流浃背,大口喘气,是很累的农活。但是,丰收的喜悦,激发人们忘我劳动,挥汗磨镰继续抢割。男女老少,喜笑颜开,累中有乐,其乐融融。诗中还描述儿童处处捡拾丢弃的稻穗,真实的表露出农民珍惜粮食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2.
浸种是在水稻育秧播种之前把种子浸在水中,待吸足水分有时已萌动发芽,才捞出来控去附水播种,比在秧田直接播干子,既安全又出苗快而整齐,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大改进。  相似文献   

3.
清帝康熙对水稻生产过程,从浸种育秧到收割脱粒,直至舂米入仓,都有诗作留世,作为史诗,对研究了解当时的水稻生产情况和栽培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从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给以注释,以供对诗歌和农史有兴趣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布秧即播种育秧,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农谚说:“秧好半年粮,”说明育秧的重要性,故诗中描述农民从来不把它等闲看待。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梁楷、李嵩,明代仇英、宋宗鲁,清代冷枚、陈枚、何太青以及袖珍型等八种目前比较鲜见的《耕织图》,并分别就其内容作了一些比较和分析,对《耕织图》的发展和演变作了分析。以此作为对《中国古代耕织图》一书的部分读者所提问题的释疑。  相似文献   

6.
周昕 《农业考古》2008,(1):146-148
在“耕织图”发展史上,楼靖绘制的《耕织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农业史、中国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清朝是“耕织图”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期。在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大力昌导和亲自参予下,全国上下又出现了一次绘制“耕织图”的热潮。不完全统计,清朝绘制的《耕织图》有:  相似文献   

7.
王良田 《农业考古》2004,(3):193-194
乾隆二十三年开、归、陈、汝《水利图碑》(下称《水利图碑》)镌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八月,原立于河南省永城市西关三里道口村东头山西会馆内,现存商丘博物馆,碑为青石质,高88厘米、宽162厘米、厚20厘米,碑身保存基本完好,图文清晰(图一),属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8.
佟健华  薛春雷 《农业考古》2005,(3):183-186,F0004
河北省蔚县博物馆收藏着一套完整的《御题棉花图》石刻拓片。这套拓片原系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绘成十六幅图,每幅图配以说明文字,求得乾隆帝为每幅图分别题写一首七言诗,方观承将自己所作诗附在每幅图的末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