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螟虫是龙岩市水稻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20世纪70年代重发时曾造成较大面积大减产,局部绝收。历年来龙岩市水稻螟虫以三化螟、二化螟为主,但其重要性正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主要以三化螟为主,进入21世纪后,二化螟的为害比三化螟更加突出,已成为优势种群。1水稻螟虫发生特点1·1两种螟虫的主害代不同龙岩市三化螟和二化螟年发生4代,三化螟是4代多发型,主要造成晚稻白穗;二化螟的主害代是第1代和第3代,主要造成早、晚稻枯鞘(心)。1·2近年来二化螟发生面积比例升高水稻螟虫在20世纪70、80年代几乎年年偏重发生,但随着…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东台市为中稻地区,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不断扩粳缩籼,水稻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预计,今后螟虫将会出现“大螟迅速发展、二化螟继续反弹、三化螟显著回升,三虫并发并重”的态势。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人工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危害晚稻的螟虫主要是二化螟、三化螟.近年来由于早稻收割后免耕移栽的晚稻面积扩大,以及中稻与双季稻混栽,晚稻螟虫危害更加严重,特别是晚稻孕穗期到抽穗期这一时期危害更重,造成水稻大量枯心或白穗.  相似文献   

4.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5.
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第三代螟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第三代水稻螟虫在中稻,单晚稻和连晚稻上发生特点和防治。结果表明,第三代螟虫的发生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和大螟数量较少,为害状主要是虫伤株和白穗,枯孕穗极少,中稻,单晚稻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高于连晚稻,且中稻田最早,连晚田最迟。卵孵高峰期基本上与各稻作的破口与齐穗期相吻合,在破口至齐穗期施用20%三唑磷EC和5%锐劲特SC,防效可达88.6%-100%。二化螟幼虫的残留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卓根 《农家顾问》2006,(10):39-39
近年来,我国螟虫危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因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损失惨重,有些晚稻因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由于螟虫发生世代重叠,尽管农药没少打,可还是难以控制。可见,单靠农药防治难达目的,还须在冬季就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冬耕冻垡二化螟主要在稻蔸中越冬,也有在稻草、  相似文献   

7.
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大螟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自八十年代末以来,三化螟再度回升,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而近两年二化螟回升势头较猛,2001年沿江地区与三化螟并重发生,局部甚至重于三化螟.1999~2001年我们通过3年的分片设点观察、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和对靖江市近5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基本上已摸清我市水稻螟虫的种群演变规律和掌握了防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2001年是本地继1991年三代三化螟大发生以来的又一大发生年,且1~3代均为大发生.在三化螟重发区三代三化螟自然发生白穗率达25%以上,大面积经用药防治后白穗率被控制在3‰以下,但仍有一小部分田块因防治质量差等白穗率仍达15%以上.2002年三化螟发生情况与2001年相比则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与历年比较仍属中等偏重发生年.2002年重发区三代三化螟自然发生白穗率也达15%以上,大面积经综合治理后白穗率被控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9.
一、稻螟虫白穗 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冶一代,挑治二、三代。防治三化螟:一是在幼虫未下移前拔除虫株;二是保护青蛙;  相似文献   

10.
一、稻螟虫白穗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治一代,挑治二、三代  相似文献   

11.
近年由于螟虫抗药性提高,水稻害虫尤其是三化螟在上海地区回升迅速,危害日趋严重.2001年部分水稻田块白穗率达70%以上,产量损失惨重.为此,我们选择7种杀虫剂进行药效试验,筛选出最有效、最经济的农药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一、水稻螟虫(钻心虫)包括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以二化螟为害为主。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以一、二代危害较重,第三代危害再生稻。我区常年防治时间一般是:一代螟虫5月上旬,二代螟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三代在8月初。防治适期要依据当年气候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具体防治时间以植保部门预报为准。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螟虫,压低发生基数;  相似文献   

13.
在2002年以前的近10年越冬螟虫调查中,观察区内查不到越冬三化螟,而2002年却查到了越冬三化螟。2003、2004年三化螟越冬基数分别占总螟虫数的20.6%、40.2%。2001、2002、2003年第四代三化螟的平均白穗率分别为0.8%、3%~6%、4%~8%,2004年在迟熟品种中第三代三化螟白穗率平均为3.57%,防治不好的田块高的达12.6%。可见,三化螟的发生与危害呈极显著上升态势。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最近几年的观察,资阳水稻螟虫的种类主要为二化螟,约占60%左右;三化螟约占30%左右,特别是长势好、密度大、生长茂盛、嫩绿的田块,三化螟明显要多些;大螟数量少,约占10%以下,主要分布在田边。在资阳范围内危害水稻的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螟虫,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时间不一致,在第一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晚发生10多天,但第二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发生期早7~10天,这就为螟虫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大螟发生数量少,发生时间与二化螟基本一致,不作  相似文献   

15.
一、稻螟虫白穗 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治一代,挑治二、三代.防治三化螟:一是在幼虫未下移前拔除虫株;二是保护青蛙;三是在各代螟蛾盛发期点灯诱杀;四是亩用25%杀虫双水剂250毫升或螟除净10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6.
1 2003~2005年江苏水稻害虫危害状况 1.1 2003年 受内源性害虫基数高,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以及气候对迁飞性害虫迁入和水稻品种抗逆性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年水稻虫害大发生,发生程度偏重.其中最突出的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而且繁殖力强,蛾卯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年份;灰飞虱基数大、带毒率高,发生危害较重,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显著高于前几年,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后期局部失治田块出现成片"冒穿",二化螟、三化螟发生程度均较上年有所减轻,三化螟大多为中等偏轻发生程度,沿淮及沿江局部地区偏重,二化螟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7.
滁县是江淮丘陵地区主要稻区之一。一般以中稻栽培面积最广,晚稻次之,早稻較少。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种,其中以三化螟危害最重,二化螟次之,大螟危害最輕。三化螟主要危害中、晚稻,在一般年份里,麦茬中稻白穗率和单季晚稻枯心率均为5—10%;而严重年份白穗率和枯心率可达20—60%,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及时掌握螟情,并及早防治三化螟,是水稻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螟虫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气候、食料和天  相似文献   

18.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造成晚稻损失惨重。如湖南省新邵县一些晚稻由于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施农药,但没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甚至越用药,螟害越严重。因此,防治螟虫还必须采取结合农业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9.
螟虫(主要指二化螟、三化螟)是稻区的主要害虫。据调查,历年由于螟虫为害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严重的达10—20%。特别是水稻三化螟,对麦茬稻、双季晚稻和杂交水稻(生育期长),为害造成大量的枯心和白穗,减产十分严重。历年来在螟虫防治上,长期多使用666粉剂,螟虫对此药产生一定的抗性,致使施药不断增加,防治效果下降,而且有一定的残毒性,影响人、畜健康。1978年进行了呋喃丹新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的药效试验。从结果来看,呋喃丹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杀虫效果为98—100%,较666粉剂具有药效持续时期长、杀虫率高、无残毒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损失惨重。如新邵县,有些晚稻丘块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打农药,但还是没有控制住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甚至越打药,螟害越严重。看来,单纯靠农药防治螟虫真不行,还必须结合采取农业防治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