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类,是著名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是很有潜力的名特优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大鲵的繁育模式及初步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刚 《经济动物学报》2007,11(4):234-237
将陕西省目前形式各异的大鲵繁育场归纳并命名为3种基本模式:全人工繁育模式、原生态繁育模式和仿生态繁育模式,同时对此3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给予了初步评价,并指出了今后大鲵饲养繁育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20m2左右的空间内,以活体小杂鱼和冰鲜白鲢为饵料,将引进的140尾大鲵苗种养殖4个月后,大鲵体重由(51.83±9.95)g增至(121.96±31.97)g、体长由(20.26±1.44)cm增至(27.34±2.87)cm,成活率100%,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试验表明,北方地区大鲵家庭式养殖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黄鳝苗种繁育及生态养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鳝苗种繁育及生态养殖技术探讨江苏省金湖县水产局李明锋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黄鳝需求量的大幅度增长,野生资源日见匮乏,天然捕捉的黄鳝越来越少,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人工养殖黄鳝越来越迫切。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黄鳝苗种繁育及生...  相似文献   

5.
六、大鲵的人工养殖 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  相似文献   

6.
(四)大鲵的饲料。目前,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水产动物类、畜禽肉类及人工配合饲料。 1.水产动物类饲料。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动物如蟹类、鱼类、蛙类、蛇、鼠、水鸟、水生昆虫等。 大鲵食性虽然广,但对食物仍有选择性,喜欢吞食新鲜的饵料,不吃腐败的鱼虾。在自然条件下,大鲵胃含物中溪蟹出现率最高,在养殖中投喂中华绒螯蟹和海产蟹类,大鲵较少摄食。这可能是由于溪河中鱼类较少难于捕捉,而溪蟹较多,且行动缓慢易于捕捉的缘故。淡水  相似文献   

7.
(三)成鲵的养殖 1.养殖池与鲵种放养:大鲵养殖分室外与室内养殖。室外养殖池可大些,一般20~50米~2,池深1.2~1.5米;室内养殖池可建小些,一般5~10米~2,池深0.8~1.0米。池水的进排水系统及排污、洞穴都要配套。鲵种放养前池子要泡水消毒,鲵种也要消毒。同池放养的鲵种规格要一致,以避免大小不齐发生相互残杀。 2.放养密度:室外大池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马鹿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以及繁育技术的概述,阐述了马鹿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为今后马鹿的养殖与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鲵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已被列入CITES公约的附录I中,它在现存的两栖动物中,是体型最大的,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可达百斤。它属于水生向陆生脊推动物过渡的类群,分布广泛,主要生活在我国中部山地的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的山区溪流中。 大鲵生活在人迹罕至、山高林密的山区溪流之中。那里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有丰富的水生动物。因为大鲵是个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鱼、蛙、虾.蛇来者不拒,并且经常以大吃小,自相残杀。它的窝安顿在有回流水的洞穴或岸边的大石块底下,白…  相似文献   

10.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珍贵两栖动物,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陕西、湖南等地。大鲵在野生环境下由于食物缺乏、冬眠等限制,生长十分缓慢,4~5年体重才达1 kg,但在人工控温环境下养殖,生长速度大大提高。大鲵的人工养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养殖成功,近几年来在养殖和繁育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现将大鲵的实用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08±0.01)g的大鲵稚体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5组大鲵稚体投喂5种不同的饵料,分别为鱼块、黄粉虫、水蚯蚓、卤虫和米虾,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显示: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的存活率以及全鱼水分、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米虾组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各组最高,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卤虫组(P0.05);黄粉虫组和水蚯蚓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干物质效率表现为鱼块组和水蚯蚓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米虾组显著高于卤虫组和黄粉虫组(P0.05),卤虫组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各组间大鲵稚体蛋白质效率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水蚯蚓组米虾组鱼块组卤虫组黄粉虫组;鱼块组脂肪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卤虫组和米虾组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黄粉虫组(P0.05),水蚯蚓组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米虾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为各组最高,显著高于黄粉虫组和卤虫组(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黄粉虫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大鲵稚体全鱼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蚯蚓组、卤虫组和米虾组的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高于鱼块组和黄粉虫组(P0.05)。鱼块组和米虾组大鲵稚体胃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黄粉虫组和卤虫组(P0.05);黄粉虫组胃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胃肠道淀粉酶活性仅卤虫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米虾是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鱼块次之,水蚯蚓和黄粉虫最后选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子二代规模化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系统研究了影响大鲵子二代孵化率的环境因子(包括水质、水温、孵化密度)、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技术。从理论上阐明孵化水质的离子比例平衡直接影响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广州华宝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调节水和水库水适合孵化,孵化率分别为53.3%和46.7%;过高、过低孵化水温都可导致大鲵胚胎发育停止,适宜孵化水温为16~22℃,最适水温为(20±1)℃;孵化密度以每筛(25 cm×35 cm×6 cm)放150颗受精卵为宜(孵化率为48%)。在本试验设定的条件下,大鲵孵化率逐年提高,由1998年的平均3%,提高到2003年的平均18%。  相似文献   

14.
在珍稀濒危动物增殖放流到野外自然环境过程中,人工养殖种群放流前能否进行合适而有效的野化训练是其在自然环境中野外存活的关键,同时也是一项增殖放流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的亟待开展实践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以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为例,对养殖中国大鲵在增殖放流前野化训练的技术框架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包括两方面:(1)食性和食物类型的野化实际上是一个反向驯化转变过程;(2)环境因子(包括流水、温度和光周期等)的野化选择上,参照大鲵的野外栖息地环境进行仿生态,构建清澈溪流石隙间的流水湿地环境,以及野外自然环境的温度调节和光周期。野化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3项指标:(1)可反映自然繁殖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精子卵子质量;(2)反映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密度适宜性的受伤比例;(3)反映野外持续生存能力的病死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养殖大鲵野化训练的个体筛选标准需与其增殖放流的模式和效果追踪联系起来,并通过大鲵冬眠与否的野化训练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探讨养殖大鲵野化训练后尽快适应野外自然环境的建议与对策。通过归纳总结养殖大鲵野化训练研究的技术框架,指明了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以便进一步通过长期的案例研究进行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养殖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经PCR确诊为蛙病毒感染的养殖大鲵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剖检发现病鲵腹部膨大,皮肤上出现白点、出血斑,溃疡,头部与四肢肿胀;肝肿大,呈灰白色或斑点状出血;脾、肾肿大,淤血、斑点状出血;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大量含血的或淡黄色的液体。镜检主要见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肾、肝、胃肠道、脾和皮肤肌肉的损伤较为严重,并在病变组织细胞见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肾表现为渗出性肾小球肾炎及肾小管上皮的空泡变性与坏死;肝细胞广泛性空泡变性与灶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坏死,数量减少;胃肠道为卡他性一出血性炎;皮肤水肿,表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渍疡。电镜显示肝、脾、肾的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颗粒脱落,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并在一些病变细胞浆内见晶格状排列或散在的虹彩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Cathepsin A (CTSA) is serine carboxypeptidase, an important protease in the lysosome. In this study, the full complementary DNA (cDNA) sequence of CTSA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Andrias davidianus was cloned, and its sequence features were analyzed. Tissu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CTSA in healthy and Aeromonas hydrophila-infected salamander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full cDNA sequence of salamander CTSA was 1,620 base pairs in length, encoding 472 amino acids. Salamander CTSA shared high sequence identities with other vertebrates’ CTSAs, ranging from 62.7% to 68.9%. In healthy salamanders, CTSA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spleen, followed by brain, intestine, and stomach. After A. hydrophila infection, salamander CTSA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lung, heart, muscle, and kidney; was downregulated in liver, spleen, and intestine; and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tomach and skin, indicating that salamander CTSA might play defense roles in multiple tissues during bacterial infect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immune function of amphibian CTSA.

Received September 18, 2016; accepted June 18, 2017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9, 2017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桑叶提取物(MLE)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大鲵生长性能、肝脏功能及免疫能力的影响.选择初始均重为(47.81±0.23)g的大鲵72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7.5 g/kg MLE(MLE组)和0.04 g/kg DNJ(DNJ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当前我国选育荷斯坦种公牛的种质来源,对各种种公牛选育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制约我国自己培育优秀种公牛的因素,最后就如何加强我国荷斯坦优秀种公牛的选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个国家级种畜场1980~2000年间的数据对中国西门塔尔牛21年来的育种效果进行分析。对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进行了估计.并计算出总性能指数。所有性状均采用动物模型并利用MT-DFREML(多性状非求导)软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