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兴乡位于我县西部,与隆昌、富顺接壤。辖9个村,99个社,3964户,13063人,耕地9523亩。现有桑树428.9万株,其中小桑园1278亩,良桑占67.1%。 1989年初,乡党委、政府根据乡情,把蚕桑生产列入“八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之一,制定了蚕桑“八五”规划,即:1995年养蚕发种1万张,产茧6000担,  相似文献   

2.
<正> 一、我市蚕桑规模经营现状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按照专业化、商品化的要求,发展当地一品一业为主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对土地、劳力、设备、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它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程度,弥补农民个体素质缺陷和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  相似文献   

3.
<正>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号召。蚕桑生产属于农业组成部份,运用科技振兴四川蚕业,是科技兴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实现科技兴蚕战略目标?笔者就近年来绵阳市中区在建立和完善农村蚕桑技术推广体系,普及推广科学栽桑、养蚕技术,实施科学兴蚕的认识和体会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多年以来,蚕桑生产被作为一种家庭副业来对待.蚕桑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专业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户少,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不大.据统计2001年杭州市全市共有桑园面积8952 hm2,种桑养蚕农户84457户,全年饲养蚕种239569张,生产蚕茧10772 t,蚕茧产值9878.6万元.平均户拥有桑园面积1060 m2,户均年饲养蚕种2.8张,户均蚕桑收入为1169.7元.这几年来,随着全省"蚕桑两进"工程的实施,杭州市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蚕桑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效益化经营"的格局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一个区域内,实行规模经营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蚕桑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于去冬在镇江、淮阴、扬州、南通、盐城等蚕茧主产区进行了调查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 栽桑养蚕,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栽桑模式、养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七十年代主要是四边桑,以大队、生产队集体养蚕,量小面大。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四边桑逐步向小桑园、间作桑发展、分户养蚕。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亩栽3000株桑的速成密植桑园,仍分户养蚕,虽然养蚕量、产茧量有较大增加,但质量没有提高,蚕桑生产大起大落,为了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提高蚕茧生产质量和效益,笔者认为,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是今后蚕桑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曾一度辉煌的阆中蚕桑生产在经历了十年持续稳定发展之后,终因生产规模较小,千家万户经营,无力抵御茧价暴跌的市场风险,而今步人了低谷.1985年被列为省的蚕丝商品基地县,经过一番努力,阆中的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底全市累计栽桑达1.2亿株,折合桑园6666.7公顷(10万亩),养蚕16.3万张,生产蚕茧4012吨.桑树、发种、产茧年均分别以10.5%、13%和10.6%的速度递增,1995年茧款收入5000万元,户平茧款300元.尽管1995年蚕桑生产是阆中栽桑养蚕收益最好的年份,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小,每个养蚕户1季只养蚕0.36张,产茧8.9公斤,茧款也仅100元.1995年  相似文献   

8.
1983年冬,我市桑地开始承包到户,但在承包过程中,大部分县、乡采用了“桑跟田走,按人(劳)均分”的办法。结果多数地方出现了承包桑地块数多,分得散,每块桑地面积少,承包时间短(1~2年)的所谓“散、少、短”现象。丝绸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到蚕农手中却成了“零头产品”。面对这一事实,各级领导和广大蚕桑干部把搞好适度经营规模,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蚕桑生产面貌有了新的起色,1987年蚕茧产量达8956t,比1983年的6079t,增产2876.3t,增47.3%,创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全市  相似文献   

9.
地处雷州半岛腹部的海康县大部份属平缓台地,少部份为低丘陵,阳光充足,气候温和,经济作物繁多,竞争比较激烈。大宗的有甘蔗、西瓜、蚕桑、青椒、水果,尤其是甘蔗发展迅猛,西瓜、青椒效益也比较高。蚕桑生产能否在我县立足,并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我县蚕桑生产早在1984年开始,首先在附城乡试种26.66公顷,加上其他零散桑的面积达126.7公顷,因零星分散,当时又未有丝绸公司,指导管理很不方便,加上天灾及茧价下跌,群众纷纷挖桑,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到1986年全县蚕桑仅剩  相似文献   

10.
棚下大队有八个生产队,一百九十八户。一千一百三十四人,四百一十二个劳动力,一千一百三十五亩耕地,全部是旱土,农业生产以甘蔗、油料、瓜类等经济作物为主,还有蚕桑、果树、茶叶、乌桕等多种经营。现有蚕桑面积九十亩(其中新植成片桑园六十亩),一九七九年年养蚕四十五张,产茧三千四百七十斤,光这一项收入就达七千五百三十四元。其中春蚕二十二张,产茧二千一百七十斤,产值五千零七十七元,每张产茧九十八点六斤,产值二百三十元零八角。十五名饲养员,二十五天时间内,每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桑蚕生产原有的那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这方面,我县相邸镇郑家相邸村养蚕大户郑成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型。他承包桑园2.67hm~2(其中一龄桑1.07hm~2,二龄桑1.6hm~2),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指导,积极推广科学管桑养蚕新技术,全年养蚕90张,产茧3467.6kg,张产茧38.5kg,蚕茧收入5万元;冬季利用大棚养鸡2万只,获利3万元,综合收入8万元,每  相似文献   

12.
海安县发挥鑫缘茧丝绸集团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引领和辐射作用,按照省市《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的精神,建设规模化蚕桑农场,推进蚕桑农场规模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蚕桑生产是桐乡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桐乡的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市有专业桑园面积1.15万hm2,11.5万户农户栽桑养蚕,蚕茧收入约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30%.由于桐乡是个蚕桑老区,老桑园比重大,树势衰老,缺株多,靠天桑多,土地高低不平,75%以上的已过盛产期,产量很不稳定.因此,全面改造蚕桑传统产业是实现蚕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我们重新对全市的蚕桑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抓示范工程,提升蚕桑产业的目标和方向,用大手笔来规划桐乡未来蚕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丝绸之乡”的南充县,在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南路到北路,101个乡镇的山山沟沟,“四边桑”密如蛛网,恰似条条翡翠腰带;“间作桑”满目生机,与粮、瓜、菜、豆共生;“小桑园”举目可见,处处绿影摇风。桑林、蛛网桑林、带状桑林、成片桑林,把大地点缀得多么青春年少!  相似文献   

15.
<正> 为加速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蚕桑业新发展,蓬安县全面推行了业主经营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蚕桑业主78个,承包土地达6000亩,蚕桑专重大户350户,其中,蚕业局职工程贤能等三人合资承包了蓬安县平头乡印盒村白水滩807亩荒滩地,已建成桑园510亩,2001年蚕桑收入21.7万元,2002年预计总收入达50万元。蚕桑业主经营已成为蓬安蚕桑发展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6.
<正> 德阳市中区寿丰区各乡,村、组农民素以农业为主,粮食富足,但经济拮据。市、市中区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开发绿色经济,多种经营,主要发展蚕桑生产。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协作,采取组织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和请进来、派出去培训技术骨干,先点示范等措施,全区蚕桑生产蓬勃发展,生机盎然。该区寿丰乡在1987年只有1户农民一季养蚕0.5张的基础上,1988年育苗352亩,秋季养蚕34.4张,总产茧1083.6公斤,单产茧31.5公斤,总产值9752.4元,同年冬季嫁接良桑100余万株,由于加强肥培  相似文献   

17.
阳春县潭水区旗鼓乡马草朗村,共35户、252人,劳力116人,全村耕地面积247亩,其中水田110亩。该村地处漠阳江上游的潭水河边,地势低洼,常受早涝灾害威胁,过去,历来是个穷地方。七十年代前,由于农副业生产落后,每年的生产资金靠贷款,吃粮靠统销,用钱靠信社,口粮分配每造人均不足30斤,现金分配每年人均不到50元,是当地有名的贫困队。为改变穷困面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家庭  相似文献   

19.
提高蚕桑经济效益 促进蚕桑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组织实施的"蚕桑西进工程"已于去年9月吹响了号角,这对作为蚕桑西进的重点县--淳安来讲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该如何把握?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是促进蚕桑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如果蚕桑经济效益上不去,即使一时发展了也不能长久.惟有提高蚕桑的比较效益,淳安的蚕桑生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在今后蚕桑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浙江省蚕桑西进发展规划(2003~2004年)>、<淳安县蚕桑发展规划(2003~2007年)>指导我县今后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广东省农业厅家蚕原种场、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场、广东省丝绸集团蚕种繁殖试验所,2004年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为现名并加挂广东省蚕业产品检测中心牌子。中心是一家集蚕桑良种繁育、省级蚕种质量检疫检验、蚕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蚕桑新品种选育、蚕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