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播是本县油菜的主要种植方法,占常年种植面积18~20万亩的95%左右,油菜籽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徘徊,为探讨稻茬直播油菜亩产250公斤以上栽培技术,在前试验基础上,于1986年进一步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参试品系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半冬性发育型821,油菜试验田采取  相似文献   

2.
我省大豆面积大,近年来大豆始终徘徊在亩产90——100公斤的水平。1992年10月7—9日笔者在灵壁县韦集镇双龙村,为期3天,考察了该地大面积丰产的现场,得到了很大的启发。1315.5亩夏大豆目前已收获脱粒完毕,经风干扬净逐户统计共获实产236640公斤。平均亩产达179.9公斤。其中亩产在80—125公斤范围占119亩;亩产在126—175公斤范围占508亩;亩产在176—225公斤范围占509亩;亩产在226—275公斤范围占154.5亩;亩产在276—300公斤范围占25亩。亩产276公斤以上的产量均是在油菜茬的田块获得的。由于该村推行丰产栽培是第一年,少数农户因施肥不当引起疯长,或瘦田稀播,或缺苗断垄,导致产量不高。1993年在栽培技术上,只要严要求高标准,单产尚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1983年我县洋际乡界背村在干旱田试种0.295亩“早稻——秋花生——油菜”获得成功,面积逐年扩大。1986年全县有四个乡种植,面积达210亩。其中洋际乡种植151亩,经取样测产验收,早稻亩产401公斤,花生亩产148.5公斤、油菜籽亩产61.5公斤,洋际乡村民李位禄种植1.5亩,早稻亩产412.5公斤,花生亩产225.5公斤,油菜籽亩产100公斤。试种证明:“早稻——秋花生——油菜”在缺水的高岸田、天水田复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耕作制。  相似文献   

4.
四川绵竹县于1986年8月22—24日召开了油菜生产总结会。到会代表除本县的外,还有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四川农科院作物所,德阳市、成都市、绵阳市、内江市农牧局以及灌县、温江、崇庆等县代表。会上林志全副县长作了总结发言。1984年绵竹县的油菜因菌核病危害严重减产。为此,该县于1984年秋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引进油菜新品系“821”和“秋发”高产技术,经两年试种示范成功,获得大面积高产。1985年收获210亩,亩产151公斤,  相似文献   

5.
油菜茎象甲(Ceuthorrhynchus sp.)是陕、甘、青三省冬油菜的重要害虫,幼虫蛀茎危害对油菜破坏性极大。陕西省的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受害后一般亩产损失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油菜品种的演变及现状官春云(湖南农业大学油料研究室)加拿大是世界油菜主产国之一,也是油菜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约4500万亩,亩产约80-90公斤,油菜产品一半以上出口.品种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加拿大油菜生产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7.
湘油11号(原名83—64—1)是湖南农学院农学系油菜育种组育成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1987年8月通过审定。该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母本为澳大利亚双低油菜品种马努(种子含芥酸0,硫代葡糖甙0.21%),父本是国内丰产品种甘油5号(种子含芥酸47.6%,硫代葡糖甙未测),1981年春作杂交,经两年夏繁加代,1983年定型。从1984年秋起参加湖南省单双低油菜区域试验,在1984年—1985年预备区试中,平均亩产107.3公斤,比对照湘油5号增产13.4%,居参试品系首位;在1985—1986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03.3公斤,比对照湘油5号增产11.2%,居参试品系首位;1986—1987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22.99公斤,比对  相似文献   

8.
直播油菜种植密度与机械收获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播条件下,为减少机械化收割的菜籽损失,以扬油6号为材料,在2006-2007年度和2009-2010年度设置不同的密度处理,于成熟期测定不同部位机械收获损失的产量,研究油菜收获损失率与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机械收获总损失率的变化范围是8.94%~10.53%。油菜机械收获损失主要发生在脱粒和清选过程中,占总损失量的3/4以上。增加密度可减少割台和清选损失,但增加自然脱落和脱粒损失。直播油菜种植密度在30万株-32.5万株/hm~2时籽粒产量较高,收获损失率较低,约9%。  相似文献   

9.
晋东南区1976—1979年,平均每年播种油菜21万亩,但收获面积只占播种面积的38.1%,亩产平均只45.7斤。这种面积不稳、产量不高的状况,严重影响着油菜生产的发展。经过总结经验、深入调查,认为油菜病虫的严重危害,是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0.
棉花和油菜是我省的两种主要作物。棉油两熟制的发展,不仅稳定了棉花生产,而且油菜也获得了增产。1985年全县棉花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5.3公斤,当年又在棉田里套种油菜13  相似文献   

11.
2013年3月10日,农业部在江西省景德镇召开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动员会。会议提出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具体目标是做到稳中有进——"稳"就是稳住面积,力争双季稻面积恢复增加500万亩、油菜面积增加500万亩;"进"就是突破技术瓶颈,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9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提高30公斤,带动亩均效益增加1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 在高山地区用夏播收获的马铃薯(当地称洋芋)做种能显著地提高产量。1988年全县9处对比试验和18处大田验收结果,用夏播马铃薯做种,平均亩产1597.5公斤,用一般马铃薯做种,平均亩产1168公斤,每亩增产429.5公斤,为36.77%。迅速推广马铃薯夏播留种技术是发展高山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措施。为了探索夏播的高产技术,1988年夏播生产过程中,我们选择一批农户,建立了田  相似文献   

13.
苎麻速成、优质、高产栽培,即通过采用推广良种、早育苗、早移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精细管理、及时收获以及搞好病虫防治等综合栽培技术,达到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丰产(亩产40公斤以上),翌年高产(亩产90公斤以上)的目的。1985、86两年,全县推广该项技术2349亩,占发展总面积的11.5%。当年亩产分别达到46.6、48.0公斤,比未推广该项技术的亩产分别增加22.7、33.0公斤,增长率为99.6%、220%;翌年平均亩产达到92.3公斤,比未推广该项技术的亩产增加14.3公斤,增长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四个油菜品种在机械收获过程中各部位损失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四个油菜品种机械收获损失主要发生在脱粒和清选过程中,占总损失量的80%左右;抗裂角性强的油菜品种可减少自然脱落和割台的损失,但增加了脱粒过程的损失;高产品种虽然机械化收获的损失量最高,但总收获损失率却最低。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油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探索新的高产途径,我们在临沭县韩村公社大蔡庄农科队开展了油菜、花生复种培创千斤高产的试验。试验田面积共4.07亩,第一季油菜在五月二十三日经省农科院、省花生所,临沂地区农科所和公社农技站的三结合小组验收,平均亩产油菜341.4斤,其中1.37亩淮油六号亩产440.4斤;第二季花生在十月二日经省农业局组织的高产验收组验收,在亩产油菜440.4斤的地块内,实收“新城早”花生1.18亩,平均亩产皮果568.4斤,两季亩产花生、油菜1008.8斤。“花28”花生亩产皮果599.8斤,油菜  相似文献   

16.
“601”用78130为母本与CQ064杂交,于1987年育成的迟熟早籼新品种。 1988年早季本所示范3.85亩,平均亩产417公斤。1989年早季本所示范6.0亩,平均一亩产442.9公斤,在沙县、明溪、尤溪示范种植约200亩,在明溪县梓口坊重病连片种植100亩,平均亩产485公斤,在尤溪县合溪乡种植30亩,平均亩产520.5公斤,其中15亩,亩产545公斤。1990年早季参加三明市联合区试10个试点平均亩产449.32公斤,比对照种79106增产4.89%,居迟熟组首位。1989年在漳平县种植5 14亩,平均亩产473.7公斤。该品种株高88.5厘米,株叶态好,抽穗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1979年起,对油菜秋发高产栽培进行了系统研究。1979—1981年在原广济县(现武穴市)对30块(每年10块)油菜高产试验田进行观察调查,发现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冬前(12月底)植株(每亩8000株左右)绿叶有12—13片,叶面积指数2.5—3.0,植株干重200公斤以上,我们将冬前这种长相的油菜称为“秋发”生长型(《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12期)。从1979—1989年,我们先后在湖北广济、四川绵竹和武昌本所,采取小区试验(计48项次)与大田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油菜秋发高产技术进行了试验与调查:1980年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菜生产水平,改良食用油品质,1988年开始推广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华杂2号,探索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大批亩产超200公斤的高产田块。 (一)高产油菜的生育特点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三熟水田油菜产区,因双季稻连作,油菜迟播,迟栽,生长发育不良,难以高产。为了开发三熟水田油菜,实现高产高效益,从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免耕方法,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免耕油菜的增产效益 从表1可以看出,在条件相同的基础上,免耕油菜增产效果明显,平均亩产148.6公斤,比翻耕油菜增产  相似文献   

20.
建阳县良种场以往杂交稻不育系的繁殖亩产量徘徊于50多公斤,小面积最高亩产量101.5公斤。1989年承担省繁不育系65.6亩,其中高产示范田5.2亩,亩产132.3公斤,比其余60.4亩的平均亩产84.2公斤增产了48.1公斤。一、增产的原因收获前,对示范田和一般田分别测产,每类田取三个点,每个点取10丛,其结果见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