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外引国内转Bt基因水稻稳定系的基础上,利用bar基因(抗Basta除草剂)与目的基因cryIA(b)紧密连锁的关系,对Bt转基因水稻及与常规水稻品种杂交的后代单株进行了Basta抗性检测,以及室内和田间抗螟虫鉴定,证明了Basta阳性株与抗螟虫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Xa21转基因水稻后代对白叶枯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正常生长季节,对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Xa21转基因水稻中花11号、盐恢559的T2-T4代株系,以及盐恢559-Xa21作父本配制的杂交种进行白叶抗性鉴定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所获得的转基因材料均为Xa21基因的单考贝插入,其遗传行为符合孟德尔的一对基因分离规律;Xa21基因在纯合或杂合状态下对白叶枯病都具有良好的抗性;在转因基后代中发现有生育期迟熟、叶片黄化、颖壳有褐斑等变异类型,绝大部分转化系未见农艺性状有明显变异。经筛选鉴定,获得与受体亲体本状一致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盐恢559-Xa21株系。  相似文献   

3.
水稻Ds转座子转基因后代的抗性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水稻Ds转基因后代的种子为抗性筛选材料,建立了种子浸润发芽的抗性检测方法,研究表明以340~450mg·L  相似文献   

4.
唐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67-9868
对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的9个独立转化子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除转基因植株R1Ab-8外,其他8个转基因植株都出现选择标记基因bar与目标基因cry1Ab进行共整合。单拷贝转基因植株中,除R1Ab-6植株外,其余4个转基因植株均表现3∶1的孟德尔式的遗传规律。双拷贝转基因植株R1Ab-3出现15∶1的分离比,说明两个拷贝的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基因组的不同染色体;双拷贝转基因植株R1Ab-7出现3∶1的分离规律,说明两个拷贝的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基因组的同一染色体。同时,还发现R0代表现抗性且出现孟德尔分离比的单拷贝转基因植株的纯合体的杂种F1代也能表现抗虫性,表明,利用转基因培育作物新品种时,应选择单拷贝、符合孟德尔遗传且表现目标性状的转基因植株作母本。  相似文献   

5.
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携带水稻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导入中花11号粳稻中,分析了20个独立转化的转基因植株。经GUS染色、PCR分子检测,证明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已整合到这些植株的染色体组中;在转基因植株后代T1的籽粒外观糯性检测中,有8个转基因植株检测到糯性籽粒的存在;在12个转基因植株T2后代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中,有5个T3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有明显的降低;在T3、T4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中,获得了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低1%的株系;来自T2的糯稻株系其后代能相对稳定遗传。在籽粒GUS检测和外观糯性检测中,发现二者的分离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外源基因支入技术在水稻品种改良的应用,指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热加工会导致食品中DNA的降解和破坏,为研究热加工过程对转基因水稻检测的影响,试验采用水煮、高温灭活、高温烘干和微波4种外源模拟热加工的方法处理目前我国3种转基因水稻(KF6,KMD1和TT51-1)。并按照国家标准对相应的参数进行检测,内源基因SPS,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抗虫基因Bt,4种参数的PCR扩增结果显示,热加工过程无论对内源基因和外源插入基因的检测都有影响,表明现行的标准对转基因水稻加工品的检测存在局限,同时我们重新设计了针对抗虫基因Bt 的引物用于检测热加工处理的样品,扩增结果优于标准引物。  相似文献   

8.
CYP71AV1和CPR基因在转基因青蒿后代中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CYP71AV1和CPR基因在转基因青蒿后代中的遗传及表达特性,在获得共转CYP71AV1和CPR基因青蒿(GYR)T0代的基础上,对其T2代用普通PCR和Southern Blot分别检测了目标基因分离比及部分植株中目标基因拷贝数;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了部分植株中目标基因的转录水平;利用HPLC-ELSD测定了其青蒿素含量;对其关键农艺性状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虽然目标基因在世代间可以顺利遗传,但其拷贝数则有一些不规则的变化,转基因位点的纯合较难实现;目标基因的表达也受到基因组的修饰限制系统影响。T2代青蒿素含量最高的一组平均含量比对照提高46.9%,植株鲜重和叶片干重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获得遗传稳定的转基因青蒿株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RAPD技术对远缘杂交后代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RAPD技术对远缘杂交选育后代超丰早1号的遗传物质的来源与进行了分子遗传研究。初步认定水稻超丰早1号基因组中有自高粱的DNA,并推断高梁的遗传物质在超丰早1号中约占0.27%。分析认为水稻与高粱的远缘杂交严格说不应是细胞水平上的杂交,而应该是DNA分子水平上的杂交过程。  相似文献   

10.
《农家顾问》2005,(6):22-23
绿色和平组织委托欧洲一家基因公司对从湖北市场采集的稻种、稻米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25个样本中有19个检测为转基因品种。根据当地种子公司和农民提供的数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去年湖北省最少有950~1200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  相似文献   

11.
以伽马射线诱变籼稻品种"93-11"获得的5个长穗颈突变体"eR-1~eR-5"为材料,与野生型对比研究表明,5个长穗颈突变体植株、倒Ⅰ节间和倒Ⅱ节间分别显著增高和变长,穗长显著变长,突变体"eR-4"和"eR-5"分蘖能力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变化不显著,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突变体"eR-1"和"eR-2"的单株产量显著下降。等位性测定表明,突变体"eR-1"、"eR-2"、"eR-4"和"eR-5"的eui突变基因相互等位,并与已报道的eui基因等位,而与突变体"eR-3"的eui突变基因不等位。由此说明,"eR-3"是一个新的长穗颈突变体,其长穗颈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23进行遗传分析,并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通过EMS化学诱变获得类病变突变体。对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对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C23/浙辐802F2作群体,应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植株三叶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近似圆形淡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数量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并连成中心枯黄色,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几乎遍布整个植株,该类病变发生可能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C23的成熟期株高降低,有效分蘖数和每穗着粒数减少,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C23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SSR标记RM101和InDel标记Ch12-112之间,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6和0.73cM,并与该区段内的4个InDel标记Ch12-91、Ch12-92、Ch12-95和Ch12-104共分离。【结论】认为C23的突变基因位点与已鉴定的spl1位点接近,但其植株类病变表型与spl1突变体表型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2个水稻黄叶突变体的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粳稻品种中花11的转基因植株后代中,获得了2份黄叶突变体(Y-347和Y-427),经PCR等分析,表明这2个黄叶突变均与Ds转座子插入无关。通过突变体与正常中花11杂交和回交试验,证明这2个黄叶突变体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根据2个突变体间的杂交结果,初步表明,这2个突变体是由2个位点发生突变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转OsCYP2基因水稻(Oryza stativa L.)吉农大30后代的PCR检测,发现转基因后代中大部分株系分离比率符合3∶1的遗传比率,依此推断该部分植株中插入片段的遗传分离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对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植株(吉农大30)的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比较后发现转基因植株的平均穗长、穗粒数、结实率、株高以及千粒重等性状表现低于对照,但是分蘖数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而且转基因株系之间变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M23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 cM和0.3 cM,两者间的物理距离为160 kb,与标记RM21971共分离,是一个尚未报道的基因,暂命名为cl7(t)(Cleistogamy 7(t))。【结论】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由位于第7染色体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的RM21964和RM234之间160 kb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水稻含eui基因的半矮秆突变体02428ha 株高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2428ha系从隐性高秆水稻02428h中发现的半矮秆迟熟突变体。用02428ha分别与隐性高秆材料02428h和半矮秆材料02428杂交,对其F1和F2世代株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02428ha的株高是由3对基因控制,除eui基因和sd1-基因外,还含有另外1对半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h(t)。该文还讨论了02428ha潜在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7.
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微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4):488-490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抗除草剂Bar基因转入籼稻品种明恢63,共获得9个独立转化子,其中3个为单拷贝.PCR和Southern blot表明,Bar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上.3个单拷贝转化子的纯合系通过发芽试验获得且均表现对Basta具有高度抗性.这些材料可直接生产抗除草剂杂交种,也可作为抗除草剂的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回交等常规育种方法将抗除草剂Bar基因导入目标品种,获得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温室人工接种方法利用8个云南稻瘟病菌优势小种对39份云南糯稻品种进行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抗及中抗的品种共24份,中感品种15份,无感和高感品种。利用24对SSR引物分析39份云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表明糯稻品种遗传变异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其明显分为籼粳两支。糯稻品种抗瘟性与遗传多样性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了12个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种间杂交组合,定量分析其杂种优势和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1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栽野交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为-0.608~3.031,穗数和籽粒长宽比表现强优势是其主要特征。栽野交的穗数、籽粒长宽比、结实率和抽穗期的优势显著高于籼粳交。各性状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0.50~0.92);狭义遗传力为0.24~0.84,籽粒长宽比和抽穗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其它性状中等偏低。各项农艺性状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作为育种间接选择时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基因枪介导转化水稻花药愈伤获得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质粒pBI121作外源DNA,对基因枪介导转化水稻花药愈伤的有关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值分别为射程9cm,枪膛氦气压力1100psi,真空度3600-3733Pa,轰击次数2次。轰击前后愈伤经0.4mol/L甘露醇处理可提高转化效率。在优化条件下将Xα21基因导入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W9451S,获得了单倍体植株,经人工染色体加倍得倒二倍体转基因植株。白叶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抗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