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银杏疫病病原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引起银杏疫病的病原疫霉菌株中,选取2个代表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寄主范围和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测定等,认为引起银杏疫病的病原疫霉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nn)。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生长温度大于35℃,异宗配合,自然条件下桂北银杏产区不能产生卵孢子,但在低温等不良环境下形成大量厚垣孢子。注意这些特性,对有效开展病害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叶碟诱捕法从江苏口岸进境的大豆所携带的土壤中,共分离了疫霉12株,选取6个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结果表明,形态观察为疫霉属真菌,接种大豆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且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采用大豆疫霉的特异性引物检测表明,所有12个菌株均能扩增出分子量为330bp的特异性条带。结合形态和致病性测定,这些病原菌鉴定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从福建省龙海大豆根腐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中,选取6个代表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疫霉属真菌,在黑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致密、无隔,形成菌丝膨大体,近直角分支,分支处稍缢缩。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不形成乳突,通过内层出方式产生新孢子囊,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雄器侧生;接种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大豆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结合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这些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sojae. 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福建省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亚洲梨枯死病的发生分布、危害症状、寄主范围以及病原菌(Erwinia pyrifoliae)的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特点等,并分析了与梨火疫病菌的关系,指出了对我国的潜在危险性及检疫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雪松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lateralis Tucker et Milbrath)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引起寄主植物严重的根腐病。鉴于该病原菌潜在的危险性,本文就其分布、寄主范围、传播方式、危害症状、形态特征以及检疫鉴定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供检疫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枸杞烂根病是枸杞栽培中最严重的病害,1993 ̄1994年在新疆枸杞主要栽培区大量采样、分离和致病性测定,查明其主要病原菌是疫霉菌和丝核菌,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寄主范围测定,将它们分别鉴定为寄生疫霉和立枯丝核菌。  相似文献   

7.
华北棉铃疫病菌及蓖麻疫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在华北地区普遍发生棉铃疫病和蓖麻叶果疫病。对于这两种疫病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按标准方法分剧进行了详细观察。把棉铃疫病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的一个株系,并对它的寄主范围作了补充,在温度关系和有性生殖习性上它不同于已往西印度报导的棉铃上的P.palmivora BulterP.parasitica Dastur。蓖麻疫病菌的性状与印度的典型P.parasitica Dastur相符合,与泽田兼吉在台湾描述的P.ricini Sawada和P.formosana Sawada两个新种只在寄主范围和孢子囊长宽比倒上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乐  杨扬 《植物检疫》2001,15(1):14-17
为找到梨火疫病菌适度专化性的噬菌体,用于该病的检测和鉴定,从英国病山楂枝条上分离到一株噬菌体,测定了其寄主范围、潜育期、繁殖量等,还观察了其形态。分离到的噬菌体为高度专化性噬菌体,不能单位用于梨火疫病菌的检测和鉴定,可与其他梨火疫病菌噬菌体株系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9.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辣椒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致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我国尤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迄今国内关于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存在分歧。有报道指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区来源直接相关[1];也有研究认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地理来源不直接相关[2]。此外,辣椒疫霉菌株致病力分化和菌丝生长速率是否相关尚属未知。本文对采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江苏南京和四川邛崃7个县市的23个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和菌丝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及致病力与菌株地区来源及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疫霉所致辣椒疫病的抗病育种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亚洲梨火疫病(Erwinia pyrifoliae)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寄主范围、分布情况,重点介绍了该病菌的微生物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一些致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比较了亚洲梨火疫病菌和梨火疫病菌以及日本梨枝枯病菌的关系,指出了亚洲梨火疫病菌传入我国的风险以及在检疫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引起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危害大豆的破坏性病原菌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植物病原菌。简单、快速、准确的鉴定和检测技术是阻止大豆疫霉菌传入和病害早期诊断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从大豆疫霉菌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Ⅱ(coxⅡ)序列和两个激发素(elicitin)家族基因EST序列中开发了3对大豆疫霉菌特异引物:Cox3-F/Cox3-R、PSEL1-F/PSEL1-R和PSEL2-F/PSEL2-R。这3对引物在大豆疫霉菌中分别扩增出450、289bp和370bp的特异性片段,其检测大豆疫霉菌基因组DNA的灵敏度分别为20、2pg/μL和2pg/μL。3对引物能够有效检测大豆疫霉菌侵染的大豆病株,可以用于病害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2.
木霉菌REMI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不同木霉菌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及机理,为木霉菌生物防治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基因整合技术(restriction enzyme-mediated integration,REMI),通过插入线性化质粒DNA获得了生物防治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效果优于出发菌T21菌株(出发菌)的3个木霉菌转化体Ttrm31、Ttrm34和Ttrm55,对侵染花器和叶片的灰霉病防效分别比原生物防治木霉菌株提高了16.9%和8%。木霉菌转化体的产孢能力、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对碳氮源的利用能力及对高温的抵抗能力都有所提高;木霉菌转化体本身产生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比出发菌高,因此通过REMI技术可以获得新的有益木霉菌转化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菌株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水平。说明REMI技术可以用于改良生防木霉菌株的功能,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薯蓣发病块茎组织中分离到真菌菌株HSQM2005,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菌为薯蓣致病菌。对菌株HSQM2005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序列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将该菌鉴定为Penicillium sclerotigenum Yamamoto。该菌生长温度范围10~31℃,最适温度22~28℃;在pH 2~12均能生长,最适pH为5~8。  相似文献   

14.
胡瓜钝绥螨室内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美  ;符悦冠 《植物保护》2007,33(2):84-87
研究观察了以皮氏叶螨为食物时胡瓜钝绥螨的发育和繁殖情况,建立了室内种群生命表,以期为海南省儋州市引进该螨进行繁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24~28℃为胡瓜钝绥螨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30℃以上的高温对其发育、存活和繁殖具有抑制作用。根据海南儋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皮氏叶螨危害作物的微生态环境,可以考虑将该螨作为皮氏叶螨捕食性天敌加以引进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西洋参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武  陈娟  焦晓林  高微微 《植物保护》2011,37(5):135-138
根腐病是北京地区栽培西洋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明确引起该类病害的病原菌,对北京怀柔区罹病西洋参参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结合形态学以及rDNA ITS区、转录延伸因子TEF 1α区的分子序列特征,对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显示,分离频率较高的11个菌株分属于茄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oxysporum)、三线镰孢(F. tricinctum)、多育镰孢(F. proliferatum)、毁灭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F. solani和F. oxysporum是引起北京地区栽培西洋参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F. solani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力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有严格的要求,RH≥80%以上分生孢子萌发,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孢子致死温度为55 ℃(10 min)。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6%戊唑醇微乳剂、25%丙环唑乳油、25%咪鲜胺水乳剂、25%戊唑醇乳油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温度(25±2)℃,光周期L∥D=12h∥12h,相对湿度(75±10)%条件下,对蒲螨的寄生行为、其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膨腹体的发育过程以及世代生活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室内蒲螨能很好地找寻寄主并寄生。平均每头雌螨一生产雌43.31头,产雄4.82头,产子期14.06d,寿命为21.21d。蒲螨对椰心叶甲各龄期的选择性达极显著差异,最喜欢寄生蛹,选择寄生率达到96.67%;其次是5龄幼虫,寄生率为60.00%;1龄幼虫的寄生率最低,只有10.00%。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以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雪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08,34(2):61-64
在19、22、25、28、31℃和RH为80%的组合下,以二斑叶螨为食料,测定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各螨态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全世代的发育历期在19℃条件下最长(8.96 d),在31℃条件下最短(3.99 d);在19~28℃范围内,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在28~31℃范围内,除卵期外,其他螨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延长,但差异并不显著。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59℃和83.33日.度。分别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拟合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其中Logistic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尼氏真绥螨在高温下发育受到抑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食虫齿爪盲蝽对枸杞木虱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食虫齿爪盲蝽成虫对枸杞木虱2龄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食虫齿爪盲蝽对枸杞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964 9N/(1+0.313N)。捕食木虱数量随木虱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食虫齿爪盲蝽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43.089 0P-0.780 5,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Varley的干扰反应模型拟合为E=0.5394P-0.378 7,饥饿48 h的食虫齿爪盲蝽的捕食速度与时间段关系的数学模型为V=2.128 1x-1.007 2。  相似文献   

20.
在(13±1)℃的条件下,分别对椰心叶甲初蛹、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僵蛹、椰心叶甲啮小蜂雌蜂进行低温贮藏,研究其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及繁殖力的影响寻求其适宜的贮藏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椰心叶甲初蛹的贮藏期11 d为宜;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僵蛹的贮藏期14 d为宜;空贮(不补充营养)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蜂时,贮藏期2 d为宜,补充10%的蜂蜜水条件下,适宜贮藏期可延长到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