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小兴安岭林区常见的野生桦褐孔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研究桦褐孔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试验结果,桦褐孔菌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其含量达到8.98%。  相似文献   

2.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用乙醇提取黄酮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浸提获得粗提物的总黄酮含量为2.60%。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葛根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为异黄酮类。  相似文献   

3.
以芦丁为标准样.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和分析了3种苦竹属竹笋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从黄山市采集的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鲜笋中总黄酮含量为4.003mg·g^-1,且鲜笋经过冷水浸泡24h后,笋内黄酮含量减少了77.3%。由黄酮类化合物味苦可证明苦竹笋的苦味与黄酮有关,建议人们食用苦竹笋最好不要用水浸泡,以有利于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获取。同时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同一产地的苦竹竹笋中黄酮的含量远高于衙县苦竹、斑苦竹,反映了苦竹属不同种竹笋之间黄酮含量的差异。而采于广德的苦竹竹笋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于采于黄山市的,说明气候与土壤等条件对苦竹竹笋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测定9个不同施肥处理下元宝槭叶内黄酮类化合物、绿原酸和N、P、K、Ca、Mg、Fe、Zn、Cu、Mn和B的含量与积累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绿原酸含量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N0P250K75和N0P125K37.5处理下元宝槭的黄酮类化合物、绿原酸积累量比对照增加1~1.5倍,是叶用原料林的最佳施肥配方;施肥处理下营养元素的含量与积累量呈正相关,但黄酮类化合物、绿原酸含量与积累量并不呈正相关;“光合与氮素代谢促进”因子和“酶促反应促进”因子是影响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含量的两个最主要的成分,其变异积累贡献率在87%以上,且以P、Cu、Mg的负荷量最大,可通过调节叶内营养元素的含量对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的含量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5.
金樱子黄酮类化合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70%的乙醇提取金樱子中的黄酮类物质,得到粗黄酮,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金樱子的黄酮含量。以亚油酸为反应底物,用TBA法测定金樱子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金樱子果实随成熟度的增加,黄酮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金樱子果肉中总黄酮含量可高达干重的15.39%;粗黄酮粉的得率高达金樱子果肉干重的58.31%,粗黄酮粉中的黄酮含量为26.39%;金樱子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和黄酮醇两类;金樱子黄酮类化合物能显著的阻断亚油酸的自氧化作用,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银杏树中黄酮类化合物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醇提法对银杏树不同部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银杏树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杏树中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分别为:枝桠材中含0.035mg/g左右,主干材中含0.018mg/g左右,根材中含0.014mg/g左右;枝桠皮中含0.41mg/g左右,主干皮中含0.26mg/g左右,根皮中含0.12mg/g左右,苗木中含0.12mg/g左右.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木材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差异,从根部到枝桠再到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增大.  相似文献   

7.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银杏叶丛枝叶黄酮类化合物、花青苷、简单酚类、木质素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在 7月 4日、11月 1日出现高峰 ;花青苷含量变化与黄酮类化合物类似 ,但波动幅度大、波动次数相对多 ;简单酚类含量前期上升 ,也于 7月 4日达到第 1次高峰 ,后分别在 8月 1日和 10月 17日出现低谷 ;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峰相比 ,木质素第 1次峰滞后 ,第 2次峰提前 ;在前期与后期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处于最低时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最高峰段。黄酮类化合物与花青苷、简单酚类、木质素呈显著正相关 ,在 7月中旬至 9月底 ,与可溶性蛋白质之间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但偏相关分析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仅与可溶性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叶黄酮类化合物与其转化产物、前体底物及竞争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树种,对广东雷州地区生长的桉树进行筛选,测定了不同季节桉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并用溶剂法提取桉叶黄酮类,得到粗产品。桉树是世界上最广泛引种的速生树种之一。很久以来,人们就用桉树叶提制桉叶油,供作香料、医药等工业原料。近年来,有关桉树叶中黄酮类的研究已有陆续报道,黄酮类是具有多功能生理活性的一类化合物,至少具有35种不同的生理活性。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桉叶黄酮类化合物有抗微生物活性;它在医药上可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辅助药,对急性肾盂肾炎、腹泻、烧伤等病有较好疗效,此外其有效成份还能促进作物生长和发育;澳大利亚和美国曾报导筛选出8种含黄酮甙很高的树种,目前已用长咀桉和尤曼桉的树叶每年离析出十吨左右的芸香甙,供医药应用。因此,对桉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我国南方生长大量人工桉树林。以雷州林业局年产10万立方米桉材计,每年大约有8,000吨桉树叶。为了扩大森林资源利用,寻找桉树叶利用新途径,我们对雷州林业局主要品种枝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用 70 %乙醇提取蕨菜黄酮类化合物 ,得到粗黄酮 ,经聚酰胺纯化 ,得到精制黄酮。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蕨菜粗黄酮、精制黄酮中的黄酮含量 ,利用聚酰胺薄膜层析法及颜色反应并与标准品芦丁、槲皮素的试验做比较。结果表明 :蕨菜干粉中总黄酮含量为 7.2 8% ,粗黄酮、精制黄酮中黄酮含量分别为 2 7.0 3 %和41 .2 5 %。蕨菜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和黄酮醇两类 ,其中含有芦丁成份。聚酰胺纯化有一定效果 ,但纯化过程中约 70 %黄酮损失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及黄酮类化合物定位的组织化学法,研究了药用植物灯盏花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及黄酮类化合物在组织结构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其根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积累在木薄壁细胞和分泌腔中。在其茎中,表皮细胞、表面凹陷处的绿色组织细胞、木薄壁细胞、分泌腔中均有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在其叶中,则主要分布在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叶脉中的木质部和分泌腔中。本研究表明灯盏花营养器官中黄酮类物质分布广泛,传统上以灯盏花全草入药的方法是合理的。叶是灯盏花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主要场所。黄酮类化合物在营养器官中的储藏量为叶根茎。  相似文献   

11.
狗枣猕猴桃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多,具有抗发炎、抗病毒、抗氧化、抗癌以及舒张血管等作用及生物活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采用微波辅助提取对狗枣猕猴桃黄酮类化合物提取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微波提法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功率455W、微波提取8min,料液比1:20,此条件下可提取0.6070D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野生药用植物-金莲花为试验材料,分别采集花蕾、开放3~5 d、开放5~8 d和开放10 d以上的花朵进行了生物产量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以开放3~5 d的花朵单位面积产量和总黄酮类含量最高,50℃下人工烘干的金莲花总黄酮类含量高于自然晾晒。因此,金莲花的适宜采收期为花朵开放3~5 d,并采用50℃人工烘干的加工方法可提高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侧柏心材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抑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侧柏心材不同部位及正己烷和二氯甲烷依次提取的心材活性成分对白腐菌、褐腐菌、黑曲霉菌的抑菌作用,并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侧柏心材从髓心向边材根据年轮所划分的3个部位对3种真菌都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并且靠近边材的2部分抑菌效果更明显些.气质联机技术对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提取物分析鉴定表明:侧柏心材正己烷提取物中有14种化合物,大部分化合物属于萜烯类物质及其衍生物,最高含量化合物为罗汉柏烯(25.564%)和雪松醇(19.743%);侧柏心材二氯甲烷提取物中鉴定出24种化合物,最高含量化合物也为罗汉柏烯(15.429%).侧柏心材正己烷提取物对褐腐菌、白腐菌和黑曲霉菌第14 d时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0,9.3和8.3 mm,大于二氯甲烷提取物抑菌圈直径(0,2.7和1.3mm),表明正己烷提取物对3种真菌的抑制生长作用明显优于二氯甲烷提取物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沙棘果肉和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组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用HPLC方法测定了沙棘果和沙棘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并揭示了果和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组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华仲12号’杜仲叶片中黄酮类物质的主要组成,比较分析其与‘华仲11号’杜仲叶片中黄酮类物质在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情况,为‘华仲12号’杜仲叶片的定向利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UPLC-PDA-MS/MS法对‘华仲12号’杜仲和‘华仲11号’杜仲叶片提取液中黄酮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并对其组成和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华仲12号’杜仲叶片中共检测到15种黄酮类物质,包括槲皮素糖苷类(10种)、山柰酚糖苷类(3种)和花色苷类(2种)。其中,槲皮素糖苷类的含量最高,为34.644 6 g·kg-1,其含量占检测到的黄酮类物质总含量的94.32%以上;其次为山柰酚糖苷类和花色苷类,其含量分别占检测到的黄酮类物质总含量的4.39%与1.29%。从‘华仲11号’杜仲叶中仅仅检测到槲皮素糖苷类(9种)和山柰酚糖苷类(3种)化合物,其含量分别占检测到的黄酮类物质总含量的88.51%与11.49%。‘华仲12号’杜仲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总含量为36.732 3 g·kg-1,约为‘华仲11号’杜仲叶中的8.88倍,且‘华仲12号’杜仲叶片中黄酮类物质各组分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华仲1...  相似文献   

16.
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Zang是一种狭域性分布的可食真菌。该菌主要与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形成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外,还与华山松P.armandii和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有共生关系(Commesnales)。为了利用菌根培育云南松幼苗和对干巴菌进行引种驯化,本文对该菌的菌根特征、菌丝培养条件、回接试验和半人工栽培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桉树是世界上广泛引种的速生树种之一。很久以来,人们就用桉树叶提制桉叶油,供作香料、医药等工业原料。近年来,有关桉树叶中黄酮类的研究陆续有报道。Paton等报道从巨桉(E.grandis)叶中分离一种生长抑制剂G; Egawa等研究了27种桉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发现有7种桉树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抑制真菌的活性;桉叶黄酮类物质在医药临床上,可做治疗心血管病的辅助药物,对急性肾盂肾炎、腹泻、烧伤等亦有较好疗效。因此,对桉树叶中的黄酮类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柿叶为原料,研究了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不同方法,并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提取结果,说明用乙醇作为提取荆所提取出的芦丁含量最高;用微乳液展开剂对提取物进行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得出柿叶中含有黄酮化合物中的黄酮醇类,为进一步研究柿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干旱和遮荫对中国沙棘生长、水碳代谢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有助于全面了解沙棘的生态适应性,同时有利于了解干旱和遮荫对沙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中国沙棘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干旱(40%土壤水分饱和含水量)、遮荫(遮光50%)及二者交互处理下的水势、枝条导水损失率(PLC)、光合作用、生物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中国沙棘的枝条水势、净光合速率、叶生物量、根和茎的NSC含量,显著增加了枝条PLC、根生物量;遮荫显著降低了净光合速率、叶生物量、根茎叶的NSC含量和黄酮含量,干旱和遮荫的共同作用显著增加了枝条PLC,降低了叶净光合速率、根茎叶生物量和NSC含量;且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枝条水势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干旱会影响中国沙棘的水分状况、碳摄取,降低茎和根的NSC储藏,增加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遮荫会影响中国沙棘的光合速率、根茎叶的NSC储藏,干旱和遮荫的共同作用进一步降低了中国沙棘的水分输导能力、光合作用、生物量积累和NSC储藏,遮荫降低了中国沙棘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适度干旱有利于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合...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加杨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相关成分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时期加杨叶中总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总酚、组织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物质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与花青素相对浓度、组织含水量与可溶性糖含量、花青素浓度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总黄酮含量与组织含水量、花青素相对浓度与组织含水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选取与总黄酮含量变化显著相关的花青素相对浓度和组织含水量两个主要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黄酮类化合物与组织含水量和花青素相对浓度的数学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