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为做好畜禽疾病防控及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根据空肠弯曲菌的16S rDNA基因和马尿酸酶基因(hipO)分别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双重PCR方法用于空肠弯曲菌的检测。通过对参考菌株的测定,确定了其特异性高、灵敏度强,最小检出的DNA浓度达1 pg·μL~(-1)。在采集的540份临床健康羔羊肛拭子样品和92份患病畜禽肠道样品中,共检出10份样品为空肠弯曲菌阳性,其中羊、鸡、鹅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0.74%、10.5%和12.5%。通过细菌分离纯化,获得了10株空肠弯曲菌。体外培养试验发现羊源分离株生长速度低于鸡源和鹅源分离株。药敏试验表明所有分离株对磺胺类药物完全耐药;对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且所有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3.
经济动物的空肠弯曲菌带菌调查和细菌分离培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对伊沙褐蛋鸡、乌骨鸡、锦鸡、蓝马鸡及银黑狐等动物的空肠弯曲菌带菌率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分别为66.19%、13.33%、20%、10%和6.19%。同对对微需氧培养方法和培养时间、TTC琼脂平板、蛋鸡采样时机、样品运送以及增菌培养等一系列影响检出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菌微需氧培养时间以48小时为宜;TTC琼脂平板不宜做该菌的初次分离培养;产蛋前采样要比产蛋后采样的检出率高,差异极显著(P<0.01);样品运送时间、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以及增菌培养等对检出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同一样品的重复分离培养,明显提高了该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蛋鸡和鲜蛋空肠弯曲菌带菌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420只蛋鸡和200枚鲜蛋进行了空肠弯曲菌检查。结果表明,蛋鸡平均带菌率为66.2%,在43~46用龄时带菌率最低(34.0%),26~28周龄时带菌率最高(92.0%),19~20周龄时带菌率居中(45.3%),差异极显著(P<0.01)。在200枚鲜蛋中未检出空肠弯曲菌。对15只空肠弯曲菌阳性蛋鸡进行该菌在体内分布的研究表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为空肠弯曲菌的主要栖居场所,在咽喉、腺胃、卵巢和输卵管内也有该菌检出,而在嗉囊中未检出该菌。同时,对蛋清抑制空肠弯曲菌的平板试验显示,蛋清没有抑菌作用。本文并对空肠弯曲菌在鸡体的垂直传播途径进行了讨论,认为空肠弯曲菌不经鲜蛋而垂直传播于仔鸡。  相似文献   

5.
【目的】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致病菌,主要经被污染的水源、乳制品、生禽肉进行传播,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是防控空肠弯曲菌感染的重要措施。【方法】本文引入一种新型的核酸检测技术--DNA环介导恒温扩增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以空肠弯曲菌ORF-C序列为检测靶基因,建立了空肠弯曲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利用本LAMP方法对21种病原菌进行检测,仅空肠弯曲菌为阳性结果,说明该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该LAMP方法对空肠弯曲菌纯培养菌的检测灵敏度达6CFU/反应管,对污染材料中空肠弯曲菌的检测灵敏度为9CFU/反应管。【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空肠弯曲菌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弯曲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6S rRNA、mapA和ceuE为靶基因,建立检测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试验能分别扩增出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特异性条带,其他参考菌株均未扩增出条带;敏感性试验表明,基于增菌培养和选择性培养的多重PCR方法对弯曲菌检测限为10 mL或10 g模拟污染样品,最低可检测0.925 pg.μL-1空肠弯曲菌DNA和1.050 pg.μL-1结肠弯曲菌DNA。以国家标准为参照,应用该方法对180份生鲜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多重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克服传统生化鉴定和血清学方法的不足,为弯曲菌检测提供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碱解法的基础上,优化了提取空肠弯曲菌质粒DNA的条件。细菌经37℃,5%CO2培养48h后,每个样品以长满一个φ90mm平板(约2.86×106个/mL)的细菌用量为宜;溶菌液的最适SDS浓度和pH值为2%和12.0~12.5;最适温育温度和时间为55℃、60min。在该条件下用该方法提取了219株不同畜禽来源的空肠弯曲菌质粒DNA,质粒阳性率为10.96%,最大质粒DNA108kb,最小质粒DNA1.9kb。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15株不同动物来源的空肠弯曲菌的冻融耐受性,结果表明,不同动物来源的菌株间冻融耐受性差异极显著(P<0.01),但与其来源动物不相关.并分析了—10℃~37℃、—25℃~37℃两种冻融温度和FMPG、P—基、MSG、布氏半固体4种培养基对该菌冻融耐受性的影响,认为温度与培养基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现象(P<0.01),4种培养基对该菌耐受性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其中以FMPG和P—基对该菌冻融耐受性的增强效果最佳(66.2%和63.9%),MSG的效果中等(52.5%),布氏半固体最差(31.2%)。在—10℃~37℃下,以P—基最优(62.7%).在—25℃~37℃下,以FMPG最优(70.2%).对MSG而言,—10℃~37℃下(59.6%)优于—25℃~37℃温度下(45.3%)。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疆部分地区牛空肠弯曲菌污染及耐药性。【方法】从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3个地区共采集牛肛拭子171份。用布氏肉汤初步增菌后,用改良CCD琼脂基础和哥伦比亚血平板2种选择培养基培养,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最后参照201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使用的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乌鲁木齐牛场肛拭子分离鉴定到1株空肠弯曲菌(编号为N22),检出率为1.11%(1/90);昌吉牛场肛拭子分离鉴定到1株空肠弯曲菌(编号为C25),检出率为3.33%(1/30)。石河子牛场肛拭子没有分离到空肠弯曲菌。2株空肠弯曲菌对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和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新疆牛群存在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感染菌株可用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防治。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新疆牛群空肠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flhG,并在大肠埃希菌(E.coli)BL21中诱导表达带His标签的FlhG和带GST标签的FlhF融合蛋白,应用GST pull-down技术鉴定FlhF和FlhG在体外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old I-flhG,诱导表达获得可溶性的rHis-FlhG和rGST-FlhF蛋白,GST pull-down试验证实FlhF和FlhG之间存在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为空肠弯曲菌鞭毛的生物合成以及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调查青岛地区空肠弯曲菌(C.jejuni)的流行状况,采集青岛地区不同分离地点的鸡盲肠棉拭子及内容物98份,经分离鉴定得到23株C.jejuni,分离率达到23.47%.应用C.jejuni的马尿酸酶(Jej)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分离到的23株C.jejuni分离株和4株C.jejuni上海分离株进行分析,并与8株已知的C.jejuni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对其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及已知菌株均能扩增出774 bp的Jej基因片段,得到11个不同的序列,有1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13%~1.42%;基于Jej基因构建的进化树表明,分离株分为2个分支,其中4株分离株与C.J-NCTC11168和C.J-IA3902亲缘关系近,1株与C.J-RM1221、C.J-S3亲缘关系近,2株与上海分离株亲缘关系比较近;2株与C.J-81116、C.J-M1组成另外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2.
<正>由动物医学院吴润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肠弯曲菌毒力特征及其畜禽腹泻致病机制的研究”,该研究发现了空肠弯曲菌在生物学特性上的一些歧异,尤其是一些菌株对萘啶酮酸和噻孢霉素的抗性差异,在国内首次确定了空肠弯曲菌可引起畜禽腹泻和死亡,其产肠毒素性和粘附性与畜禽腹泻发生和该菌毒力相关,肠毒素主要为68 kD的蛋白质,不耐热,pH依赖和对胰酶有抗性,抗LT血清能完全抑制其活性.粘附菌能侵入到Hela细胞内,引起细胞病变,对细胞的粘附性可经加热而破坏,为抗血清所抑制.有些侵袭性细菌还具有血凝性.该菌的质粒检出率为10.96%,大小为1.9~108 Kb的8种CCC型质粒,构成7种质粒谱型,质粒种类及其酶谱与菌株来源、生物型、致病性、产肠毒素性和耐药性有关.该研究建立了菌肠毒素检测法、10%CO2微需氧培养法和分离菌株的保存法.  相似文献   

13.
将单克隆抗体引入ELISA中,建立了快速检测空肠弯杆菌的间接法和BA法.两种方法分别能检出每毫升含1.6×10~5和3.2×10~4个空肠弯杆菌培养物,动态检测能检出每毫升含有10和5个空肠弯杆菌的24小时增菌培养物,不与鳗弧菌等20种对照菌呈交叉反应;对372份动物肛拭粪便标本检测结果,与常规分离鉴定法的总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9%和98.7%,敏感性分别为97.0%和98.8%,特异性皆为100%.并27小时内报告结果  相似文献   

14.
动物源性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以牛奶为代表的动物源性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在以往20年对牛奶等动物源性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数据的支持下,进一步对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进行对比,发现黄曲霉毒素M1污染构成动物源性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特征规律。从产品形成过程分析了影响动物源食品黄曲霉毒素的因素,分析了引起污染的主要途径,得出了“动物源性食品黄曲霉毒素主要由于动物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代谢产生”的结论。针对切断黄曲霉毒素污染链条、有效提高动物源性食品质量水平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控制、减少动物源性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畜禽粪便及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农膜地膜、生产和生活污水等。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概念、成因和危害,并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畜产品安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由畜产品安全引发的事件,不仅给所在国造成危害,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如198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给整个欧洲养牛业带来灭顶之灾;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事件,导致比利时政府集体辞职。“三鹿”奶粉事件,使我国奶产业遭受重创等等,这些由畜产品安全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与死亡,给国家带来损失,给人民生活造成恐慌。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畜产品安全,但农村畜产品安全工作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农民传统养殖方式、落后的思想意识、较低的购买力等,致使一些“三无”、过期和违禁产品流向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7.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食品的污染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介绍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食品的多渠道污染来源,它们本体或其产物在食品中或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含量,对人体健康就会产生危害,因此,提出了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等方面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尽量减少危害,保证食品的安全和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研究我国典型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悬殊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学原因,指出需要建立城市补偿农村的新机制来帮助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这种补偿新机制是全方位的,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反哺"的理念,并指出"环境反哺"是城市对农村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蔬菜中农药的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化学农学的生产、使用情况及农药污染的危害,总结了近年关于化学农药生产及在蔬菜中农药使用、农药残留检测及农药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畜产品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饲料是养殖业的主要投入品,是人类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原料,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畜产品安全,而畜产品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一、饲料添加剂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的风险(一)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对动物生命是必需的,但是动物对每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都很少,在饲料中的含量多以每千克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