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铃薯种薯不同切块大小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马铃薯不同切块大小种薯栽培试验的实施,对马铃薯种薯切块大小与产量、产值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试验表明:马铃薯种薯切块50g作为栽培用神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2.
塑料大棚山药珠芽快繁种薯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平凉山药的繁殖效率,研究了塑料大棚条件下山药珠芽不同栽培密度对当年形成的种薯的茎鲜质量、珠芽质量、种薯横径、单薯质量、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珠芽较露地栽培能提早出苗12 d;珠芽栽培密度对山药种薯生育期无明显影响;珠芽栽培密度越大,种薯的单质量下降越明显(f=0.631**);合理的栽培密度为...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陇薯6号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及施磷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陇薯6号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显著水平。各栽培因子对陇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氮>磷,各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大。经模拟寻优,确定了陇薯6号在该地区产量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施N111.0~147.6kg/hm2,施P2O593.2~125.4kg/hm2,栽培密度41250~44700株/hm2。  相似文献   

4.
栽培密度和氮磷肥对陇薯6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陇薯6号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及施磷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陇薯6号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显著水平.各栽培因子对陇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氯>磷,各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大.经模拟寻优,确定了陇薯6号在该地区产量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施N 111.0~147.6 kg/hm2,施P2O5 93.2~125.4 kg/hm2,栽培密度41 250~44 700株/hm2.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及品种更新,不断扩大了南方特色蔬菜——脚板薯的种植面积。通过对地块选择、品种选择、种薯处理、育苗、整地施肥、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8个方面进行规范,提高了脚板薯的产量和品质,为这一特菜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菊薯块根为材料,进行了常温贮藏下其主要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菊薯块根常温贮藏期间主要营养成分最高含量分别为含水量87.79 %、可溶性总糖132.0 g•kg-1、蛋白质9.5 g•kg-1、粗纤维6.6 g•kg-1、灰分0.68 %,含有18种氨基酸,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同时含有K、Ca、Fe、Zn 4种无机元素,其中K含量最高为3 330 mg•kg-1。菊薯块根常温贮藏25~75 d期间含水量变化不大,蛋白质、氨基酸、Zn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总糖、粗纤维、灰分、Fe、Ca含量贮藏25~50 d期间呈上升趋势,贮藏50~75 d期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脱毒马铃薯小型化种薯生产中控制种薯大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种植条件下,单株块茎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区块茎数量以株行距为7cm×7cm最多,平均块茎质量为11.1g;小区总产量以株行距为15cm×15cm最高,平均块茎质量为21.9g。冀中南地区用微型薯繁殖脱毒原种时,株行距可以密植到7cm×7cm,获得更多的块茎数量;适宜的种薯繁殖栽培密度为株行距15cm×15cm,以获得最高的种薯产量。  相似文献   

8.
对脱毒马铃薯小型化种薯生产中控制种薯大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种植条件下.单株块茎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区块茎数量以株行距为7 cm×7 cm最多,平均块茎质量为11.1 g;小区总产量以株行距为15 cm×15 cm最高,平均块茎质量为21.9 g.冀中南地区用微型薯繁殖脱毒原种时,株行距可以密植到7 cm×7 cm,获得更多的块茎数量;适宜的种薯繁殖栽培密度为株行距15 cm×15 cm,以获得最高的种薯产量.  相似文献   

9.
由于红薯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在其生产过程中几乎不使用农药,生产的绿叶蔬菜薯尖也因此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满足市场需要,黄石市利用大棚套拱棚加地膜技术进行了百薯1号红薯薯块直接生产薯尖的早熟栽培,不仅使薯尖667m2的产量达到了5000kg以上,而且填补了3月下旬至5月薯尖市场的空白,解决了6月份市场薯尖供应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薯八号是从"Mermavrx豫马铃薯一号"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早熟,生育期58天左右.春季每667 m2平均产量1 124.26 kg,高产可迭1 397.3 kg以上.薯块圆形,浅黄皮白肉,芽眼浅,表皮光滑,商品薯率高.品质优,淀粉含量为12.9%,VC含量高迭26.8 mg/100 g,蛋白质含量为2.12%,还原糖含量0.26%.抗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适宜二季作栽培及一季作早熟栽培.  相似文献   

11.
雪莲果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雪莲果幼嫩叶片和腋芽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雪莲果的再生体系.该体系以雪莲果叶片和腋芽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MS可作为雪莲果再生体系的基本培养基;叶片、腋芽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NAA 0.2mg/L 蔗糖3%;继代培养基为MS 6-BA 1.0 mg/L NAA 0.1 mg/L 蔗糖3%;生根培养基为1/2 MS IAA 0.3 mg/L 蔗糖3%.  相似文献   

12.
为寻找适合广西地区的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技术,解决广西区马铃薯北薯南调原种供应不足及脱毒种薯普及率低等问题,2011年我们在广西西北部海拔1000m以上的天峨县进行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不同密度夏繁试验。结果表明:0.8万粒/667m2是高海拔天峨县地区合理的播种密度,‘费乌瑞它’(A1B3)不但结薯数多,而且单粒薯重量适中,产量(1492kg/667m2)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不断减少,产量降低,成本也增加。由此可见,在夏繁脱毒马铃薯原种的繁殖生产中,合理的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稳产增产很关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蕨麻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其地下块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蕨麻地下块根的形成膨大影响较大,高密度处理下对蕨麻单株块根的数量、块根重量及块根直径(即膨大率)均显著小于低密度处理。  相似文献   

14.
种茎大小对山药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山药种茎大小对产量的影响,按大小把山药种茎分成9个等级种植,分别编号为A:10~25 g/个、B:25~50 g/个、C:50~100 g/个、D:150~200 g/个、E:250~300 g/个、F:350~400 g/个、G:450~500 g/个、H:550~600 g/个、I:650~700 g/个。结果表明:种茎越大,总产量越高。当种茎重量达到一定值后,总产量增加趋缓,可供出售的商品产量则下降。通过比较,认为种茎重量在350~600 g/个范围内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地观测的方法对略阳地区雪莲果的物候期及其生长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为雪莲果的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雪莲果一般在3月下旬种植,发芽出苗期为5月2~8日,植株生长和分蘖期为7月19~21日,结薯(块根)期为8月17~23日,块根迅速膨大期为9月16~20日,块根成熟期为11月14~16日。雪莲果在不同生长时期动态生长趋势差异显著,其中株高和茎粗变化趋势大体相一致,而分蘖数则在前期增加较快,后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选取3个籽用西葫芦品种,分别采用平作和垄作2种种植模式和3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模式对不同籽用西葫芦品种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和种植模式对籽用西葫芦病害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在低密度垄作条件下,白粉病发病较轻,绵腐病不发生,高密度平作条件下,病害相对较重;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垄作种植较平作种植产量显著增加;同一品种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密度处理中,低密度和对照较高密度处理产量高。目前,平作种植条件下,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河套灌区的籽用西葫芦生产,若要提高种植密度需要改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外源赤霉素和多效唑对山药块茎膨大和零余子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药大薯品种‘桂淮5号’和小薯品种‘桂淮16’为材料,研究了外源赤霉素(GA3)和多效唑(PP333)对块茎膨大和零余子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 • L-1 GA3显著增加山药块茎产量,而200 mg • L-1 PP333显著降低山药块茎产量。山药块茎生长发育进程可划分为3个时期:块茎形成期、膨大期和成熟期。与对照相比,在块茎膨大期,外源GA3显著降低‘桂淮5号’和‘桂淮16’单株块茎总质量,且显著降低定植后150 d单个块茎质量;在块茎成熟期,外源GA3显著增加单株块茎数量和单株块茎总质量。同时,GA3显著增加零余子的长度和单个零余子质量,却显著降低单株零余子产量。与GA3相比,在块茎膨大期,外源PP333显著降低单株块茎总质量和单个块茎质量,而显著增加零余子的宽度和单株零余子产量;在块茎成熟期,PP333显著减少山药单株块茎数和单株块茎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越蒲1号瓠瓜亲本为材料,进行了母本不同种植密度制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母本株距30 cm 和40 cm 处理的雌花始花、授粉、种瓜采收等生育期基本一致;30 cm 处理制种量比40 cm 处理的少,平均减产2.4%,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单瓜种子质量和数量差异较大,30 cm 处理的单瓜种子质量比40 cm 处理平均减小约27.0%,单瓜种子数量下降26.7%;种子百粒质量、发芽率和水分含量相近。因此,瓠瓜制种母本株距以40 cm 为宜。  相似文献   

19.
宋波  马迅  李昌贵  吕蕾  徐海 《蔬菜》2019,(11):77-79
以3个黄心乌杂交新品种和2个商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农艺性状和杂交制种比较试验,以筛选优良新品种。研究表明:WTC-1株型较紧凑,且杂交制种产量最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WTC-2株型紧凑,适合高密度栽培,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增加产量,但需进一步优化制种技术,提高其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