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在特定条件下经体外培养的肌旋毛虫幼虫排泄/分泌物(ES)抗原的特性,通过体外培养将所收集到的ES抗原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琼脂扩散试验进行分析。结果经SDS—PAGE分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2条蛋白带,其分子量为45ku、49ku;经琼脂扩散试验ES抗原与犬旋毛虫阳性血清出现了明显清晰的沉淀线,而与犬蛔虫阳性血清、犬绦虫阳性血清之间未出现沉淀线,ES抗原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表明研究结果为开展ES抗原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苗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乔壘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4)
猪囊虫、旋毛虫病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传统的检验方法是屠宰后剖检、压片镜检,检出病猪销毁处理,造成了很大积极损失.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活体检验猪囊虫、旋毛虫病,对病猪进行有效治疗,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4.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旋毛虫病由于其对人、畜危害严重历来被人们所重视 ,其免疫防制是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对旋毛虫几种抗原的对比研究 ,排泄 /分泌抗原效果最好 ,它具有双重的免疫学功能 ,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人们对排泄 /分泌抗原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作为蛋白质其主要成分是三种糖蛋白 (分子量分别为4.5万 ,4.9万 ,5.3万 ) ,他们可以发生免疫学交差反应。目前人们已经获得了编码这三种蛋白的基因序列 ,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 ,将表达蛋白用于旋毛虫病的防制。本文介绍了旋毛虫排泄 /分泌抗原的组成成分与功能 ,以及检测抗原和免疫原方面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
6.
7.
8.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探究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物(核酸酶抑制剂ATA阻断DNase酶活性条件下)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活性氧生成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物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减少活性氧生成,促进细胞因子IL-1β、IL-10和TNF-α的表达,降低IL-4的表达,对IFN-γ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旋毛虫排泄分泌物能够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旋毛虫免疫逃避机制等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IEF)电泳及二维电泳(IEF/SDS-PAGE)对旋毛虫肌动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分析结果。肌幼虫ES抗原经SDS-PAGE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蛋白质,结果显示16条蛋白带,分子量范围21~80KD,其中主带9条。IEF电泳后分别用PAS染多糖、考马斯亮蓝R-250染蛋白质、Nile's蓝染脂、醋酸a-萘酯/坚固蓝染酪酶同工酶,结果肌幼虫ES抗原分别显示16,26、7及0条带;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分别显示21、38、4及11条带。二维电泳后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多肤斑点,结果ES抗原显示多肽斑点61个;肌幼虫可溶抗原显示122个多肽斑点。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旋毛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分的变化及外界环境对其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尔曼氏装置分别收集旋毛虫肌幼虫和成虫,同时,将少量骨骼肌和肠黏膜进行酯化处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肌幼虫和成虫的脂肪酸组分涵盖了C12~C22的22种,主要为16、18和20碳脂肪酸,但旋毛虫肌幼虫与成虫的各脂肪酸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对旋毛虫肌幼虫和成虫及其各自寄生部位骨骼肌和肠黏膜中的脂肪酸成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脂肪酸组成相似,但在相对含量上却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不同发育时期旋毛虫的脂肪酸组成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其所处的不同宿主环境和不同发育时期虫体的特殊生理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获得能够用于制备旋毛虫病快速检测试纸条的EsAg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应用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ESAg)免疫诱导Balb/c小鼠,使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NS0瘤细胞融合,利用Es45、ES49抗原通过间接ELISA对大量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的筛选,筛选出分泌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的4株杂交瘤细胞。结果ES45和ES49(分子质量分别为45ku,49ku)分别被Ts-2D4、Ts-4C5和Ts-4H6、Ts-2G8单克隆抗体识别,与猪肺丝虫(Metastrongylus pudendotectus.MP)、囊虫(Cysticercus cellulosae,CC)、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CT)、蛔虫(Ascaris suum,AS)、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miescheriana,SM)抗原反应测试表明,4株单抗与参试抗原均无交叉反应,所有单抗上清ELISA平均效价为1:1120,腹水ELISA平均效价为1.1×10^6,亲和力常数的平均值为6.12×10^9 L/mol。以金标免疫吸附试纸条原理为基础,利用制备的单抗成功研制了旋毛虫病快速检测试纸务,操作快速、无需设备及试剂,可以作为旋毛虫病的实时监测工具。结论ESAg单抗用于制备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是理想的试剂。 相似文献
14.
15.
五种旋毛虫抗原对猪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粗抗原、排泄分泌抗原(ES)、表面抗原(SA)及成虫ES、SA5种抗原对猪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5种抗原对猪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原性,可诱导猪体产生对攻击感染的抵抗力(减虫率),其中肌幼虫粗抗原为55.20%;肌幼虫ES为42.56%,肌幼虫SA为72.21%;成虫ES为32.92%;成虫SA为42.17%。免疫5种抗原后用肌幼虫“B”抗原、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及成虫可溶性抗原进行ELISA检测,均可测出血清抗体应答反应,其中以相应抗原测出的抗体应答较强烈。免疫5种抗原后猪外周血液中B淋巴细胞减少,Th及Ts增加,Th/Ts比值降低,呈暂时的细胞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估计我国2000年以来猪旋毛虫感染情况,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筛选整理猪旋毛虫流行情况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共入选28篇文献,涉及全国9个省份。结果显示:采用ELISA法共检测124 088份样品,阳性率为2.54%(95%CI:1.55%~3.57%);压片镜检法共检测130 267份样品,阳性率为0.17%(95%CI:0.06%~0.34%)。2000年以来猪旋毛虫检出率逐渐降低,华南和西北地区检出率较高,农村饲养生猪检出率略高于商品场,农贸市场猪肉样品中也有检出。结果表明,我国猪群旋毛虫感染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但分布范围仍较广,有感染猪肉进入流通环节的风险,提示该病原对公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的健康仍造成威胁。建议对现有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生猪屠宰的检疫和监管。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比较了3日龄及7日龄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比较了不同佐剂对免疫效果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及疫苗的免疫持续期。结果表明,3日龄及7日龄成虫可溶性抗原免疫猪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力接近,说明免疫原性基本一致。以白油—司班佐剂乳化抗原的免疫效果优于弗氏完全佐剂(FCA)乳化抗原,其减虫率分别为86.3乏%与70.22%2而且白油—司班佐剂苗的粘稠度适中,便于注射。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以成虫可溶性抗原经腹腔注射(IP)的免疫效果优于肌肉注射(IM)。疫苗保存于4℃6个月不影响其免疫效力。猪免疫接种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后免疫持续期至少6个月。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为评价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旋毛虫循环抗原(CA)的应用价值,作者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4个抗旋毛虫CA的杂交瘤细胞系,建立了以单克隆抗体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CA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动物血清中CA的检测。应用该法检测旋毛虫病猪血清的阳性率为72.1%(31/43)。60头健康猪、30头感染猪囊虫和30头感染弓形虫的猪均为阴性。对流行地区河南邓县34头和湖北囊樊134头屠宰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