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渚,地名也。紫笋茶,以其色紫而形似笋得名。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已成为有名的贡品茶。据唐朝陆羽著的《茶经》(公元780年)中提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唐朝时由陆羽等人的推崇,成为皇朝的贡品。元代《牟(山献)陵阳集》中有旬“唐中叶以后,顾渚茶岁造万八千斤,谓之贡焙”。可见当时顾渚茶不仅质量高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08,(4)
紫笋茶史称顾渚紫笋,也称顾渚石笋,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名茶。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764年)毗陵(常州)太守、御史大夫李栖筠在阳羡(今宜兴)督造贡茶,适逢一位山僧献上长城(今长兴)顾渚山产的茶叶,茶圣陆羽尝后认为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遂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紫笋一名,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  相似文献   

3.
我国唐朝时著名的贡茶—“顾渚·紫笋茶”,向为人们所传颂。查考有关史料,它与陆羽《茶经》有密切关系。现特根据史料作如下探讨。一、顾渚紫笋茶的产生来由“顾渚·紫笋茶”的名字,在唐·陆羽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源远流长,茶叶产品的品种类型繁多,但由于品牌经营理念落后,政府保护力度不足,消费群体老龄化,导致湖州紫笋茶虽拥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如今却逐渐被人遗忘。在此背景下具有地域特色的顾渚紫笋茶应该如何重振风采呢?本文以长兴顾渚紫笋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田野考察方法对顾渚紫笋茶文化内涵与发展现状,分析顾渚紫笋茶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从顾渚紫笋茶的营销策略、视觉形象、传统工艺、创意产业链的五个角度深入分析紫笋茶文化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助力顾渚紫笋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品牌,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助力湖州长兴顾渚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十八、章元应——雁山茶明成化进士章元应《谢洁庵上人惠新茶》:“雁山春味道仙,恰在清明谷雨前。珍重露芽分御品,摩挲石鼎试新泉。玉川漫逐清风去,顾渚空将紫笋传。却叹平生陆鸿渐,暮年翻著毁茶篇。”雁山茶于明代列为贡茶,现在的雁荡毛峰产于浙江乐清县境内的雁荡山龙湫背、斗  相似文献   

6.
正长兴紫笋茶是历史名茶,自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试制以来,品质优异,干茶条索紧直细嫩、色泽绿翠、匀净整齐,内质香气清高,滋味甘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成朵。长兴加工紫笋茶的茶树品种(系)现有鸠坑群体种、龙井43、白叶1号、浙农系列、野茶等,但对于适制性何为最佳尚无定论,一直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标准化加工作为紫笋茶标准化  相似文献   

7.
东白春芽和太白顶芽东白春芽是历史名茶,太白顶芽是创新名茶,产于东阳县之东白山。东白春芽历史上有过兴盛的年代,唐朝时曾与蒙顶茶、顾渚紫笋、睦州鸠坑茶等十四种大名茶同列贡品。东白春芽的品质、产制、饮用、运销在古籍中均有记载。宋·张公泽《禅林院重建记》说:“土产春芽,名在古人茶谱,与壑源顾渚  相似文献   

8.
王融初 《茶叶》2005,31(3):191-193
《茶山诗》是一首真实地反映顾渚紫笋贡茶生产者和进贡役工辛劳而悲惨的情景。从中也发现顾渚茶是我国众多贡茶中生产历史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进贡额最多。影响最火的御用特产。文中对顾渚紫笋茶何时被帝王命作贡茶。《茶山诗》作于何时。都提出了新的考讦。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长兴千年贡茶—紫笋茶的标准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加工生产成本,稳定产品品质。我们对现行的紫笋茶加工工艺与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了紫笋茶连续化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及机械装备要求,并于2014年10月在长兴大唐贡茶有限公司建设了长兴紫笋茶连续化生产线1条,2015年对新建生产线的加工技术参数进行测定与调整,对其生产出的产品品质进行感官鉴定,总结出了一套长兴紫笋茶的标准化工艺参数。研究表明按照标准工艺参数连续化生产的产品达到并超过单机生产的紫笋茶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福建贡茶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当时福州方山、宁德天山、闽北武夷山.均有采造“腊面”贡茶;到宋代又有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院制“龙团凤饼”、“小龙团”等贡茶品。名冠天下。明代以后,武夷山、福州、天山茶区等开始采制“芽茶”进贡朝廷,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明末清初.福建除产绿茶外还发明创制了乌龙茶、红茶、白茶和花茶,出现了中国品类最多的名茶。目前,福建茶叶更是推陈出新,培育了19个国优品种、17个省(部)优品种。武夷岩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荼之首,安溪铁观音也荣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还有不少由地方政府、茶叶主管部门、茶叶企业和茶农选送的名优茶叶,在国际和全国性茶事评比活动中屡获金奖,荣列榜首,为闽茶增辉添彩。2004年,福建更是连续多年蝉联茶叶总产、单产、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特种茶、名茶种类、茶叶发祥地、销售总额、市场占有率等8个单项全国第一。福建茶叶能有今天这样的骄人业绩,应该说名优茶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龙凤茶(亦称龙团凤饼茶),宋代驰名天下的御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 龙凤茶产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北苑,取名为原产地北苑有龙山和风凰山之意。北宋初年,宋朝废唐代顾渚山贡茶院至建安,设官焙,置龙焙精制贡茶,北苑开始成为宋代贡茶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2.
花卷茶漫谈     
花卷茶始名“百两茶”,即一卷 (支 )茶 ,净重合老秤一百两 ,创制于湖南安化的江南一带。据资料记载 ,清朝同治年间 (公元 186 2~ 1874年 ) ,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茶量 ,用大长蔑篓踩制 ,易名“千两茶”。在历史上最盛时期的年产量达到 3万多支 (卷 )。花卷的踩制技术一直由安化江南的刘姓家族掌握 ,有“传子不传女”的约法。解放后 195 2年白沙溪茶厂聘请技工进厂带徒传艺 ,部分职工逐步掌握了花卷茶的踩制技术 ,白沙溪茶厂成为花卷茶的独家生产厂家。花卷茶是以安化上等黑茶为原料 ,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 ,并经…  相似文献   

13.
我市是全省主产茶叶的地(市)之一,所辖长沙、宁乡和浏阳等县均属全国重点产茶县。早在唐朝,就有茶叶生产的史实。制茶经验极为丰富。据省志记载:浏阳普迹“白茅尖”与“黄茅尖”两山峰的茶树,树高干粗,叶大肉厚。茶叶冲泡后,芽张叶展,如白鹤飞翔,故誉为“白鹤茶”。品质特佳、曾被列为贡茶。相传十八世纪浏阳红  相似文献   

14.
紫笋茶     
紫笋茶,名驰遐迩,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年)就被列为贡茶。是我国最早享有盛誉的名茶。 (一) 紫笋茶原出僧门,安史之乱后,陆羽南下江南,子公元760年抵达瑚州,与诗憎皎然同住湖州杼山妙山喜寺,课余品泉别茶,五年中往来长兴各地,进行茶事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叶》2008,30(8):35-35
开县龙珠茶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上品贡茶。 自晚唐开始进贡,到清朝为止,历时千年。应该说,开县的茶史已有近3000年的文明史。开县古属巴地,是“周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中的巴人生存地区。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商末周初,巴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上斗茶活动源起于唐代。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该诗反映了唐代常州和湖州新茶进贡之前,有品阳羡茶与紫笋新茶的活动,名流大家斗新茶,上品作为贡茶,这应是贡茶惯例。至宋代,斗茶活动十分盛行。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  相似文献   

17.
罗岕茶又称“峒岕”,蒸绿。采摘较粗,分别剪取芽叶制为散片。产于江苏宜兴县和浙江长兴县毗连的罗岕一带,历代为紫笋贡茶产地。清代规定宜兴年贡80斤,长兴年贡32斤。天池茶、虎丘茶炒绿。产于江苏苏州城的天池山和虎丘山。明清时远近驰名。碧螺春炒绿。产于苏州吴县东西洞庭山。《柳南随笔》说:1699年(己卯)清康熙帝至苏品饮后,以原名“吓杀人香”不雅,改题此名。《随见录》则说:产于碧螺  相似文献   

18.
略说贡茶     
我国贡茶的历史非常久远。茶叶何时成为贡品?循着文字记载的蛛丝马迹,据说其源头可以追寻到公元前10世纪的周武王时期,距今已然三千余年。贡茶初始,仅属于土贡生质。自唐代开始,贡茶有了进一步发展,且逐渐形成了贡茶制度,并由此一直沿袭至清王朝的寿终正寝。唐朝最早在湖州长兴和常州义兴(宜兴)交界的顾渚山设立贡茶院,纳入官府直接管理,并设官督造,细求精制。每年集"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采制贡茶"顾渚紫笋",并按规定时间送抵京城。到了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他不仅爱茶,而且懂茶。他还研究茶学,亲自撰写《大观茶论》。佞臣投皇帝所好,以求幸进,便是很自然的事了。因此,宋代贡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保留顾渚山贡茶院,贡焙重心逐步由浙江移往福建,建安北苑贡茶(亦称"建茶")  相似文献   

19.
“说茶”     
茶味芳香隽永,兼有提神消暑之功,询称佳品。“客散茶甘留舌本”句,韵味深长,可为茗之本色。宋史:“茶之产于东南者,云川顾渚,生石上者,谓之紫笋。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隆双井,皆绝品也。”东坡有韩秉文惠日铸茶诗: “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珠。”顾渚在浙江长兴。茶谱云:“陆龟蒙嗜茶,置酒于顾诸山下,岁入茶租,自为品题。”茶以其收采之早晚而异其名。陆羽茶经别之:日茶,日槚,日蔎,日茗,日荈,非热于斯者不能辨。昔人煎茶有用姜者。薛熊诗:“盐损添常戒,姜宜着更夸”可知。又放翁亦有:“姜宜山茗留闲  相似文献   

20.
珠茶是我国绿茶的一个独特品种。它以浑圆紧结、色泽绿润、香高味浓、经久耐泡著称于世。珠茶,又称“圆茶”。有人认为是由宋代龙凤团茶演变而来。在诸暨旧县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又有一种名圆茶,揉授一叶如凡,焙于仿古龙凤团之制法,售于外洋……”。说明最初的圆茶是仿效宋代团茶的制法是可信的。珠茶究竟何年开始输出,尚缺乏可靠的史实资料。根据片断资料分析,珠茶输出可能始于十七世纪后期。最初出口的珠茶,被译为“Hgson”(贡熙),说是进贡康熙(公元1662—1722年)皇帝的茶叶。17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