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青保护区坚持在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保护科研一体化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及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实践证明:保护科研一体化对恢复已遭受破坏了的大熊猫栖息地生境,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了解和掌握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及时救治伤病野生动物和防控森林病虫害,控制区内非法活动和人为干扰,增进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2007年6月,我们对太白山大熊猫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大熊猫11只,是秦岭大熊猫一块新增栖息地。太白山大熊猫的发现,在动物地理演化分布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分析了威胁太白山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对策,为有效保护太白山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大熊猫生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1年甘肃省第3次大熊猫调查资料,利用SPSS和SAS软件,对甘肃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生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以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为优势的下木种群森林群落中,其垂直活动范围主要在海拔1 600~2 800 m间,水平分布在文县和迭部一带;竹类种群的特性、地理环境和森林群落的完整性是大熊猫栖息生存的三个主要综合要素;甘肃省大熊猫的生境特征基本上稳定,但该区竹类种群的正态性分布和人为干扰强度是构成其生境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符合大熊猫栖息地建设条件。残余班块分布连续,占据区域森林植被的主体,有利于廊道栖息地恢复。引进斑块面积大,质量差,是廊道栖息地建设的主要改造类型。在众多的社区活动影响中,采笋的负面影响最大,最值得重点关注。基于一些主要因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在土地岭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因适应竹子资源的季节变化而进行垂直迁徙,关于其迁徙模式和影响迁徙的因子目前还不甚明确。为了探究影响大熊猫垂直迁徙的因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设立了9条样线,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垂直迁徙时间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究气温、降雨量、湿度和积雪覆盖等因子对大熊猫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垂直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7月主要在高海拔秦岭箭竹分布区活动,而2月则主要在低海拔巴山木竹分布区活动。大熊猫从冬居地向夏居地迁徙迅速,仅1~3d即可完成,而从夏居地向冬居地迁徙经历时间较长。气温、积雪覆盖、湿度和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对大熊猫的迁徙活动产生影响,大熊猫喜欢选择在“最适温度”区域活动,当高海拔区域出现积雪覆盖时,就会迁徙到低海拔活动。湿度和降雨量主要通过控制竹子发笋和生长来影响大熊猫的迁徙。研究证实了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现象,并获得了关于大熊猫迁徙模式和影响因子相关的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及开花现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栖息地出现的竹子大面积成片开花现象对其生存构成了威胁。现就大熊猫主食竹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竹子开花等相关方面予以综述,为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类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南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各种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区范围内的大熊猫数量从1992年的36只锐减至2012年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18只。为了探讨大熊猫数量下降的缘由,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人为采笋活动和大叶筇竹生长状况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周边居民的采笋活动由来已久,采笋的群体组成和空间范围都在逐年扩大,采笋收入是居民生活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20年前的竹子生长状况相比较,采笋活动使得大叶筇竹的基径、高度和密度下降明显。因此,人为采笋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马边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策略适应竹子食物,如在不同季节可采食所处不同海拔的竹类,而不同海拔的竹子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和环境特点.本研究以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揭示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不同主食竹的形态特征和立地环境差异.结果表明,峨热竹、石棉玉山竹和丰实箭竹的基经和高度具有显著差异,低海拔...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的作用,2018年 9月对保护区内采笋管理区域和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未管理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采笋管理区域与未管理区域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的生长状况以及森林植被特征。结果显示: 1)采笋管理区域的竹笋株高与数量明显大于未管理区域的相关指标( p <0.05),竹笋基径,成竹株高无明显差异。2)采笋管理区域乔木胸径,乔木树高,灌木层盖度大于未管理区域,且差异显著( p <0.05)。可见,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产生正面作用,而连续采笋不仅影响了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也在改变大熊猫生境的森林植被特征。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大熊猫的生存,保护区实行科学的采笋管理政策是有效的,建议在其他保护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野外生存探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兆华 《林业研究》2001,12(1):59-62
濒危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四川、甘肃和陕西省山区所特有的物种 。该种在20世纪70年代有2000多只。由于生境缩小、偷猎和竹林开花等原因所致,到20世纪 90年代,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下降到不足1000只,且分离成32个亚种群。在过去的30多年中, 大量竹林开花和开花后死亡是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70年代,整个岷山的大熊猫 遭受饥荒,80年代蔓延到琼莱山,造成大熊猫大量死亡。大熊猫的生境被分离成很多小的“ 岛”,每个小的生存地只有几只熊猫,使得大熊猫的生存形式进一步恶化。小的、孤立的大 熊猫种群变的更加脆弱,很容易受到生境退化、自然灾害、疾病和近亲繁殖的威胁,从而导 致灭绝。因此,对于保护野生大熊猫来说,恢复大熊猫的生境并把大熊猫重新引回到它们的 历史生境中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陕西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所知的四川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种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对该地区在地震前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物种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从2003—2018年每隔5年,选取了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利用生态景观格局类型及景观生态指数来分析两次地震前后15年间白河自然保护区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白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由裸岩、草地/灌木、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5种类型组成。在Fragstats4.2中选取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斑块类型水平上,2003—2018年白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两次地震均导致主要景观类型所占面积下降,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水平上,两次地震导致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下降,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差距增大,整体景观朝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以及物种资源尤其是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前后岷山A种群大熊猫栖息地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山地区是现存最大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主震区之一。该地区在地震前就面临着各种人为干扰威胁,而地震叉带来了新的、更严惩的威胁。本文立足岷山A种群大熊猫栖息地,分析其在地震前后面临的各种威胁因素,为其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的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繁衍的场所,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近几个世纪以来,物种绝灭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生物生境被人为破坏.对保护生物的生境评价,是分析这些物种种群减少和濒危原因的重要手段,同时其能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生境分布特点,将影响大熊猫生境质量的因素分为非生物环境因子、生物环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探讨大熊猫生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大熊猫栖息地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调查样地资料,采用相关系数和欧式聚类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类型进行了数量分类。结果表明,卧龙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植被属于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2个群系组,14个群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卧龙-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大熊猫主食竹的受灾情况,探讨了卧龙-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大熊猫主食竹保护与恢复技术,提出了生态廊道的食物资源空间配置规划方案。将生态廊道分为疏导区、缓冲区、保护稳定区3段,根据其不同的生态功能、地理位置进行主食竹的选择与配置规划。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survey the infectious situation of canine coronavirus (CCV) in giant panda population, a 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detecting specific antibodies against CCV in giant panda‘s sera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wo-fold dilutions of serum and 100 TCID50 of the virus. The 62 sera samples of giant pandas, which were gathered from zoos and reserve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 China were detected. The neutralization antibody titer of 1:4 was recognized as the positive criterion, 8 sera samples were detected to be positive,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12.9%. The titer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y ranged from 1:8 to 1:32. It wa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neutralization antibodies against CCV in giant panda popul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study showed that the infection of CCV in giant panda population was universal, which has posed a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giant panda. Therefore, it is incumbent on us to study safe and effective vaccines to protect giant panda against CC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20.
旅游活动对龙洞沟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太白山户外旅游活动的兴起,进入龙洞沟大熊猫栖息地的游人增多,已对该区域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造成威胁,作者对龙洞沟自然状况、游客活动规律、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