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花培技术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严菊强  薛庆中 《作物学报》1995,21(2):247-250
选自杂交组合CPSLO17/明恢63的3个花培系(TG7、 TG8和TG11),与南京11、IR36(籼),巴里拉、秋光(粳)等广亲和测验种测交F1结实均正常,表现为优良的广亲和性。对珍汕97A、V20A、红突A(野败型)协青早A(矮败型),D297A(D型),Ⅱ—32A(印尼水田谷)等籼型和双百A(BT型),7627A(滇—Ⅰ型)等粳型不同来源的雄  相似文献   

2.
花药培养在水稻灿粳心恢复系选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安中  向跃武 《作物学报》1994,20(6):758-761
对6个灿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度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在130个“二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4%左右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  相似文献   

3.
广亲和粳稻恢复系选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利生  申宗坦 《作物学报》1995,21(4):391-395
广亲和粳稻恢复系的选育除采用WA型恢复与广亲和粳稻杂交选育和不同广亲和恢复系间杂交选育外,本研究提出以粳稻为父本杂交选育的4种办法:1、以型杂交稻F1为母本转育同质广亲和恢复系;2、以WA型下育系为母本筛选同质广亲和恢复系;3、以WA型广亲和不育系为母本,筛选同质广亲和恢复系;4、以同质广亲和恢复系为母本转育新的恢复系。用上述方法已育成02428等广亲和恢复系,并可同时恢复WA型和BT型胞质不育系  相似文献   

4.
1988~1992年对11个水稻广亲和品种与不育系测交,鉴定其对育性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培矮64、Cpslo17具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02428、晚轮422、Cpslo、MCP231对粳型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L-201、8544、Lemont、Dular对粳型不育系具有部分恢复能力。具有恢复基因的广亲和品种,可用于选配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和选育新的广亲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5.
花药培养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个籼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度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在130个“二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4%左右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41%。经与籼梗测验种及“三系”不育系的测交鉴定证实:通过花药培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3-4年)获得性状稳定的新广亲和系和广亲和恢复系。讨论了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可利用性,及由此而展现了在“三系”或“二系”上逐步实现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T461是以籼粳中间型品种轮回422为广亲和、野败恢复基因供体,与意大利粳稻Cripto杂交选育成的具有良好一般配合力、广谱广亲和的偏粳型恢复系。T461能恢野败、矮败、印尼水田谷、滇型和BT型等核-质互作型籼、粳三系不育系,与籼型和粳型测验种杂交的结实率非常接近,小穗育性平均在90%以上,表现亲和力强、亲和谱广。在T461的改良过程中,选用多个不同的三系不育系在分离世代检测恢复性和配合力的同时,还能起到鉴定广亲和性的作用,达到获得广谱广亲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6个籼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  相似文献   

8.
应用回交法转导水稻广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林  曹立勇 《作物学报》1996,22(5):595-602
以热研1号为广亲和基因(S)的供体亲本,粳型雄性不育保持系76-27B作为轮回亲本,用回交和测交鉴定进行的方式,将S基因逐步导入到76-27B中,在BC2F3后代中选得8份材料,其中5份材料73-2-1、73-2-4、73-2-6、73-2-7和73-2-8带有S基因,以下简称B(S5S5);另3份材料73-2-2、73-2-3和73-2-5带有S5基因,简称B(S5S5)。亲和性比较分析表明,B  相似文献   

9.
左永树  谢戎 《种子》1997,(4):1-4
本文比较了花培籼粳交恢复系泸恢17的7个姊妹系主要性状的表型和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姊妹系间表型值仅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3个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平。配合力分析表明,这些姊妹系间单株粒重、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穗长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株系间的遗传差异大于表型差异。本文还对花培技术在选育实用籼粳交恢复系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克男和光岛(1958)提出利用多年生野生稻(W_1,Oryza rufipogon Griff)选育细胞质雄性不育[ms-CW]的恢复系,证实可以通过花培将恢复基因(S)从W_1转移到栽培品种中去。以W_1(♀)和栽培品种So-mewake”(?)的杂种F_1代花药,通过培养得到2株具有深染色能力的再生植株,其中1株结实性上表现不育,而另1株(A_1)能育,并且它们的后代(A_2)同样显示出高结实性。以(A_2)植株为父本与携带有W_1胞性而雄性不育的栽培品种“Reimei”测交,结果F_1代具有高的育性,证实再生植株(A_1)具有恢复基因。从F_2和W_1(♀)/Somewake的回交一代(B_1F_1)等常规杂交后代中看出,花粉染色能力及结实性,具有广泛的变异,这不仅归因于细胞质而且也归因于杂种不实性基因。上述结果表明:通过花培途径能有效地利用远缘杂交选育恢复系,尤其是当它们受到杂交不实的干扰时。  相似文献   

11.
庞汉华 《种子》1999,(3):58-60
采用花药培养技术对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原ST221,长花药野生稻Gyw06,普通野生稻叶枯病抗源RBB16与粳型栽培稻中作9037,中作180,84-15等品种杂交后代进行花药培养,获一批粳型栽培稻与野生稳杂交后代花粉植株。几年来经抗病性和农艺性状鉴定从中选出一批农艺性状较稳定,抗病性较强的株系这些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种质,是水稻育种难得的亲本种质源。  相似文献   

12.
13.
水稻广亲和广谱恢复系T136制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13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籼粳亲缘渐渗的方法育成的广亲和广谱偏籼型“三系”恢复系,与珍汕97A配组而成的汕优136于1998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该组合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倒性强,后期熟相好,具...  相似文献   

14.
白和盛  王宝和 《种子》1998,(6):59-61
利用同质恢材料,选择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粳稻品种02428与之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连续多代选择正常结实株,育成了偏籼型的广亲和同质恢复系T136、T137等。通过对当选材料的亲缘关系分析,利用籼型同质恢复材料(系)与粳型广亲和系杂交,可以将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聚合于一体,从而选育出广杂和恢复系,为三系法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探索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水稻广亲和与非广亲和品种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晓月  崔顺丹 《作物学报》1994,20(6):739-745
本文对水稻广亲和与非广亲和品种种子蛋白质组分进行了单向和双向电泳分析,获得了较清晰而稳定的结果。发现籼稻和粳稻亚种间电泳图谱有明显差异,而广亲和与非广亲和品种间蛋白组分未发现规律性的差异。又用SDS-PAGE方法比较了广亲和与非广亲和品种水稻叶片、花药的蛋白组分,未现4个广亲和品种水稻花药蛋白质中均有一条共  相似文献   

17.
水稻广亲和品种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9个水稻不育系与3个广亲和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其杂交组合10个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就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而言,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更为重要;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千粒重等性状,以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而每穗总粒数、生育期、着粒密度等性状虽以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但特殊配合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等性状以广亲和品种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生育期、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着粒密度等性状以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河北省太行山石灰岩退化山场进行研究,通过对山场典型样点20年基本数据的搜集调查,对试验区在理想状态下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预测,最后确立该地区净第一性植被生产力为6.75t/(hm2·a)干物质。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经营、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生物的生存条件恶化,生物量明显降低。石灰岩区未开发地为3.29 t/hm2干物质。通过在石灰岩区修造梯田等措施,人工加速岩石的风化成土速率,可以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得到显著的改善,从而使生物的生存条件得到优化,石灰岩区生物承载力由3.62个羊单位提升到了7.36个羊单位和12.78个羊单位,生物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