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以土壤供肥和作物需肥为基础的测土配方施肥,能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为求得本市水稻主栽品种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的供应量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技术参数,2005年我站分别在水稻土和潮土两大代表土壤类型区进行了水稻三要素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旨在为不断完善科学施肥指标体系,指导大面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汉中优质水稻生产肥料运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设计(即3414设计),研究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对汉中地区不同生态类型区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探索适合本地区水稻最佳施肥方式,提出提高施肥利用率的科学养分管理方法,本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肥料效应回归方程拟合好,试验能够反映肥料效应真实情况,对肥料效应方程求偏导数可得到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最高产量、最佳经济产量和最佳施肥量;施肥处理中N2P2K3产量最高,不同生态类型区产量可达437.5-767.4 kg/667 m2;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改善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有利用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梨树县三个施肥类型区施肥模型及有关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6年在梨树县3个不同施肥类型区上进行了12个点次的玉米氮、磷、钾肥试验研究,采用国际平衡施肥通用的“3417”设计,利用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施肥类型区的回归模型,分析总结出现阶段氮、磷、钾肥的增产作用和化肥利用率、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等有关参数,并提出了3个施肥类型区的经济施肥量和氮、磷、钾肥最适配比。  相似文献   

4.
测土配方施肥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在梨树县三个不同的土壤施肥类型区,选定10个乡镇做了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即"3414"试验,同时在这10个乡镇也落实了测土配方校正试验和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田块。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田设测土配方施肥区和习惯施肥区,有的还增设了空白区(不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区是根  相似文献   

5.
湟中县国有苗圃树木的合理施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树木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都适宜时,合理施肥就有显著增产效果,只有在真正掌握各树木对肥料的需求与合理施肥时,才能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阐述了湟中县国有苗圃树木施肥原则、肥料用量和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6.
香蕉氮·磷·钾施肥效应模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香蕉N、P、K肥施用量,为建立香蕉平衡施肥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香蕉进行N、P、K肥料"3414"试验,并对结果进行肥料效应回归分析,拟合建立产量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和二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模型。[结果]适量的N、P、K肥料对香蕉的增产效应明显,过量施肥造成肥料利用率下降,在生产中N、P、K肥宜选择适宜的用量。建议采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计算推荐施肥量,试验土壤的香蕉最佳产量为44.193~45.904t/hm2时,对应的N、P2O5、K2O最佳经济施用量分别为795.1、262.3、1236.9kg/hm2,其N、P、K施肥比例为1∶0.33∶1.55。[结论]试验结果可供与试验地(黏壤土)相类似的土壤类型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香蕉N、P、K肥施用量,为建立香蕉平衡施肥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香蕉进行N、P、K肥料"3414"试验,并对结果进行肥料效应回归分析,拟合建立产量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和二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模型。[结果]适量的N、P、K肥料对香蕉的增产效应明显,过量施肥造成肥料利用率下降,在生产中N、P、K肥宜选择适宜的用量。建议采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计算推荐施肥量,试验土壤的香蕉最佳产量为44.193~45.904t/hm2时,对应的N、P2O5、K2O最佳经济施用量分别为795.1、262.3、1236.9kg/hm2,其N、P、K施肥比例为1∶0.33∶1.55。[结论]试验结果可供与试验地(黏壤土)相类似的土壤类型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2种缓释肥料及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生产中缓释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掺混树脂控释复合肥料处理平均增产29.3%~45.5%,施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处理增产26.6%~52.9%。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数;本研究不同缓释肥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均提高了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减氮20%肥料用量条件下,掺混包膜型缓释复合肥处理和腐殖酸缓释肥处理,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产量下降不显著,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施肥成本。掺混肥料相同施氮量下,肥料质量显著大于腐殖酸缓释肥料,增加了用工成本。该地区水稻应优先选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适宜用量为144 kg/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召开现场会、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渑池县作物类型、不同作物产量水平、施肥情况、作物施肥方式、肥料投入、肥料品牌、各时期肥料施用数量等项目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农户施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户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肥料施用效果如何,不仅和肥料质量和数量有关,而且与施肥技术关系密切。只有根据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有重点按比例地合理施用肥料,才能满足作物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施肥必须考虑土壤,土壤与肥料各具酸碱性,在酸性土壤上选用碱性肥料,在碱性土壤上选用酸性肥料,是减少肥料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的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2.
平衡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增产效应,以有机肥料为基础,提高氮、磷、钾肥料和中微肥料用量与比例的施肥技术。黑龙江省近二十年的推广应用,使平衡施肥技术由经验配方转变为测土配方施肥,使科学施肥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当前农民节本增效,增产创收起到了促进作用,从二十多年推广应用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配方施肥对夏花生肥料效应参数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夏花生肥料施用效果评价试验,研究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模式下的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和肥料农学效率均有所提高,肥料偏生产力提高了3.32 kg/kg。  相似文献   

14.
马立洁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239-239,248
科学合理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农作物品质、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从明确肥料的肥效性、正确的施肥方法、配方施肥、适期施肥、限量施肥、根外喷肥、种子包衣拌种浸种7个方面介绍了科学合理施肥的方法,以期指导农户更好地运用肥料,提高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枸杞施肥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近几年试验研究,初步明确了枸杞的需肥数量,但仍然无法准确确定施肥量,因此需要调整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应从施肥量转向施肥部位及其施肥方法上来。在明确根系分布特点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传统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点、肥料在土体中应如何分布(即施肥部位:水平距离与垂直深度、施肥点位数的多少等)、长久性地下管道渗灌施肥技术、长效专用肥料与钻孔施肥机械研发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信息》2006,(1):36-36
为探索新形势下科学施肥体系模式,以及肥料企业在新的科学施肥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2005年11月16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以“科学施肥与肥料企业”为主题的座谈会。应邀参会的专家、肥料企业代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协会的领导,就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科学施肥体系的问题建言献策。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认真听取了与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强调测土配方施肥要与企业对接。  相似文献   

17.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本地区水稻施肥规律以及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产量。本试验结合农场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研究了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中以完全配方施肥区的产量最高,产量为647.48kg/亩,其次为完全常规施肥区,经过方差分析,各施肥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棉花地设计3个处理,配方施肥区、传统施肥区、不施肥区,通过试验比较各处理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并且进一步优化肥料配方。  相似文献   

19.
从土壤施肥、无土栽培施肥和根外施肥角度总结不同肥料类型对叶菜型甘薯产量、营养成分、品质及生理特性等的影响,总结了不同品种的施肥技术要点并分析差异性,讨论了部分肥料种类在叶菜型甘薯上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不同肥料施加对叶菜型甘薯影响提供参考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合理施肥通常是由于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不合理造成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施肥浅或表施。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应施于种子或植株侧下方16~26cm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