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用菌菌种在多年使用后,产量、品质常有退化现象。在生产中,常见的克服方法,是配制营养优良的培养基、避免长期连续转管等。作者认为,通过有性繁殖选育后代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其具体操作由单孢分离、初生菌丝交配、栽培选育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种 平菇中蔬10号,引自九江国棉一厂食用菌菌种厂,种植6年,产量下降,有畸形菇出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动玉米产区发展平菇生产,我们指导菇农进行了玉米行间套种平菇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栽培技术简介如下:供试菌种为无孢平菇,引自河北望都食用菌研  相似文献   

3.
稻区农家,稻草和编织肥料袋户户都有。为了就地取材发展平菇生产,笔者于1989年元月中旬进行了本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供试菌种:佛罗里达平菇,母种引自郴州山区食用菌开发中心,经转管一次后接于谷屑制原种和栽培种。  相似文献   

4.
目前,稻草栽培平菇一般采用长段或整草进行床畦栽培,费工费时、占地面积大。为了寻找新的栽培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稻草粉袋栽平菇与废料利用试验。现将方法与结果简介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菌种菌种为佛罗里达平菇,引自河南农大微生物室。母种用PDA 培养基,原种为玉米粒培养基,栽培种为棉子壳培养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试用碎玉米作多种菇、耳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无论是母种或原种,菌丝生长旺盛、粗壮,转接效率高,且制作简便,成本低。本文主要报道碎玉米培养基保存菌种的试验简况。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种:平菇、凤尾菇、香菇7402、银耳、双孢蘑菇、金针菇、黑木耳、草菇、红灵芝。 (二)培养基制备:将新鲜玉米粒碾碎,  相似文献   

6.
平菇原种基质配方与栽培料配方的选配对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芝兰  张溶平 《食用菌》1995,17(4):23-24
适宜栽培平菇的原料较多,但各地当前都用棉子壳栽培,对某种资源单一的利用,必然会供不应求。为此,选用适宜配方制作的原料,接种于相应的配方栽培料上以达到广辟资源提高平菇产量。对此我们于1993~1994年开展了本项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种 佛罗里达平菇,由农牧学院实习农场菇户袋栽的子实体经组织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平菇高产途径,我们于1987年春秋两季进行了室内外结合栽培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简报如下:供试品种为糙皮侧耳8001(引自南京野生植物试验厂)、佛罗里达侧耳(引自湖南衡阳市食用菌所)和凤尾菇Pl 27(引自福建三明食品研究所)。试验场地有常年出菇的老菇房、桔园边的荒地(黄沙土)和菜地(腐殖土)。春栽试验试验于1987年3月23日进行。培养料为棉籽壳255公斤,加多菌灵0.1%,拌匀后含水量65+2%,pH9。培养容器为50×33厘米的聚乙烯袋,分层装料、播种,用种量  相似文献   

8.
陆建新 《食用菌》1994,16(1):28-29
近年来,我地区平菇生产发展很快,但原料的利用率较低.为了提高生物学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笔者从1991年12月开始进行了平菇袋式与圆柱式结合的栽培技术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2年秋进行推广试验,创造了1000kg棉子壳料产菇3080kg的高产纪录.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袋式栽培常规出菇(一)供试菌种 推广1号,引自自治区农科院微生物所:R-378,引自江苏江都县富民食用菌推广站.(二)培养料制备 配方为新鲜无霉变的棉子壳  相似文献   

9.
随着平菇生产的迅速发展,作为栽培平菇用的主要原料棉子壳已供不应求.尤其是在烟草产区,菇农为求购棉子壳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我们自1991年开始进行了烟草秸秆栽培平菇的试验,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平菇菌种为佛罗里达,引自莱阳农学院菌种场.培养料试验配方:干后的烤烟型烟草秸秆(粉碎成豆粒大小)85%,麸皮10%,石膏1%,白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平菇栽培技术的普及,对制种的选料也越来越多样化。究竟选用哪种培养基更好呢?对此,笔者做了以下试验。(一)供试材料菌种为佛罗里达平菇,引自贵州科学院生物所。培养原料,选无霉烂的玉米、小麦、棉子壳及干杂木屑。将玉米、小麦用清水泡胀,泡好后放入锅中,玉米煮30分钟、小麦煮15分种(以不开  相似文献   

11.
葡萄架下栽平菇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都有种植,尤其是西北和华北地区,每一个葡萄架下面都有一块值得利用的空闲地,因其郁闭度较高,一般不种什么作物。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于1994年开始进行葡萄架下面栽培平菇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品种 平菇菌种为P9108,引自沈阳农大食用菌厂,葡萄为巨丰。1-2 菌种制作 母种转管:采用PDA培养基,接种后在25℃下培养,7~8d菌丝长满。转管时间为3月中下旬。原种:培养基配方为豆秸粉44%,木屑30%…  相似文献   

12.
我所于1984年秋引种平菇宁杂一号,通过品比和生产试验,表现良好。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一、品比试验 (一)材料供试菌种有:宁杂一号(由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细胞遗传教研室提供,是佛罗里达侧耳-1×褐平菇-17单孢杂交  相似文献   

13.
笔者自1980年秋开始,对平菇进行了多种栽培方式试验,均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报道露天立体栽培平菇的试验结果。供试菌种为佛罗里达平菇。栽培场地选平整、高燥、排水性能良好的地块,将其整成长4米、宽3.1米的畦,实际栽培面积为8.4平方米。培养料选用当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年的调查和室内试验,发现造成平菇菌种“干散”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污染。以后,又进行了回接试验,以确定和检测污染途径。并对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通风等与菌种生长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菌株: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Accc5154)、紫孢侧耳(P. sapidus, Accc5155)、佛罗里达侧耳(P. florida, Accc5165)。 2.回接试验:将从平菇“干散”菌种中分离到的带有不同量细菌的菌种回接到被接种物(菌袋)中,于22℃、25℃、28℃下分别培养,观察菌种长相并进行再次分离。以正常菌种为对照。 3.被接种物带菌的检测:将装好料的菌袋分别于常压高温100℃灭菌1小时(处理Ⅰ)、高压灭菌0.5kg/cm~30.5小时(处理Ⅱ)、高压灭菌1.1kg/cm~2  相似文献   

15.
1987年11月,笔者在大面积露地栽培平菇时,对播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现简报如下: (一) 供试材料:菌种选用佛罗里达平菇。菌种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97%、石膏2%、石灰1%;栽培原料配方为棉籽壳98%、石膏1%、过磷酸钙1%、  相似文献   

16.
贵州盛产刺梨,其果实除少数鲜食外,大量用于榨汁。榨汁后的残渣便废弃。刺梨渣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维生素和果糖等。废弃后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污染环境。为了变废为宝,我们首先进行了用刺梨渣栽培平菇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方法 (一)供试平菇菌株 常州2号,最初引自山东省金乡县鸡黍菌种厂,栽培出菇后经组织分离所得菌种。贵农2号,在贵州农学院枯死的杨树上采集而得,经在棉子壳、稻草培养基上进行出菇试验后,再用于本试验。  相似文献   

17.
通常保藏菌种,是采用在适温下定期转管的方法。一般菇农因没有恒温箱等设备,靠自然温度保藏菌种很不理想。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试探了先保藏干种菇到使用时再进行组织分离的方法,从1988年开始反复实验,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方法简述如下: 供试菌株为佛罗里达,由南阳农校食用菌试验场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平菇产量、品质和抗性,我们从1984年起,以当地栽培表现较好的佛罗里达平菇为供试菌株,采用组织分离、尖端菌丝挑取提纯法进行纯化复壮,并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了多点品比试验和高产栽培技术探索,初步结果表明以F—01比较理想,现简介如下:一、分离纯化供试菌株为佛罗里达平菇,从丹阳食用菌所引进。选择生长发育正常、菇形较大、无病虫害的七、八成熟子实体作分离种菇。母种培养基为PDA 培养基;原种培养基为棉籽壳95%、糖1%、过磷酸钙2%、石膏2%,另加3%土豆汁液;栽培种培养基为棉籽壳98%、糖1%、石膏1%。于秋末冬初或初春将种菇用无菌纱布包好,在无菌箱内用酒精行表面消毒.  相似文献   

19.
邓联云  邓三水 《食用菌》1993,15(5):19-19
用稻谷制作食用菌菌种已见于诸刊,但以稻谷为原料来栽培食用菌尚未见有报道。笔者从1991年开始,进行了以稻谷为主料栽培平菇的试验,结果表明,不仅平菇产量高,而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菌种平菇841、378、002(引自湖南省微生物所),831(引自山东青州市食用菌所),杂交52、NH—1(引自湖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0.
平菇袋栽与阳畦栽培结合二次出菇技术,对提高平菇单产水平,充分利用培养料资源效果显著,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一、袋式栽培1.供试菌种:采用我所驯化的低温平菇菌株S、Z—p117及佛罗里达平菇菌株。2.培养材料:选新鲜无霉变的棉籽壳。3.培植方法:培养基配方:棉籽壳90%,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