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松材线虫在我国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Buhrer,1934)Nickle,1970]引起的松树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松树感染此线虫后可很快死亡。作者在温室用松材线虫接种三年生黑松苗,35d后76%的松苗即枯死了。据记载,在日本由于松材线虫为害引起的木材年损失量最高可达240万m~3 。自1981年以来,在我国湖南、贵州、云南、浙江、江苏等省都有松树枯死现象。1982年首次在南京发现松材线虫危害。以后,病情逐年加剧,到1987年已累计病死松树60万株,成为我国突出的、至今尚无防治良策的一大森林病害。  相似文献   

2.
自1982年秋南京中山陵园发现黑松(Pinus thunbergii)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为害以来,此病已陆续蔓延至南京市各区及江宁、江浦、六合三县,以及毗邻的镇江市句容县,寄主范围已扩及千头赤松(P. densiflora var umbraculifcra)、火炬松(P. teada)、海  相似文献   

3.
无菌松材线虫对10年生黑松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1年9月,用无菌的松材线虫对10年生黑松进行接种.2002年8月,检查黑松发病情况,并对接种的松树进行线虫和细菌的再分离.试验发现:接种的8株黑松11个月后仍有5株表现正常,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而从其木质部却能分离到数量较多的无菌松材线虫.结果说明:无菌的松材线虫虽然能侵入松树木质部,但在不携带细菌的情况下对松树是没有致病力的.  相似文献   

4.
流胶法在长岛县防治松材线虫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岛县是我国北方松材线虫病的唯一疫区。 1999年用流胶法对长岛疫区内约 4 0 0多hm2 的松林内的感染松材线虫黑松病树进行早期诊断 ,结果表明低温对流胶法影响很大。在约 6 0 0 0 0 0株松树中 ,发现 935株松树流胶异常 ,从这些松树中取样经分离镜检发现 182株松树带有松材线虫 ,伐除这 182株松材线虫病树后 ,当年松材线虫病树死亡率减少 97%。对流胶法在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PWD)疫区数量、发生面积和病枯死松树数量进行汇总,分析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情况,为制定松材线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全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66个县级行政区发生松材线虫病,发生总面积为111.46万hm~2,病枯死松树1 946.74万株;重庆、江西、湖北和浙江4省75%以上县级行政区发生松材线虫病,浙江、山东和江西3省疫情出现大暴发;200个疫区病枯死松树数量大于10 000株,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77.35%;59.04%的老疫区病枯死松树数量减少,超四成新疫区发现不及时;全国疫情持续扩散蔓延,造成危害持续加重,疫情防控和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Ius)萎蔫病主要发生在日本、美国、法国、朝鲜及我国台湾。它是日本森林的一种特大病害,受害最重的1979年损失松材达240万立方米。我国大陆在1983年才在南京郊区首次发现。这种线虫病不仅为害性大,蔓延也快。据南京市农林局资料,1983年南京因此而枯死的松树不过200多株,到1986年竟达10万株以上。松材线虫在日本主要为害日本赤松、  相似文献   

7.
松材线虫病的诊断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是及时诊断疑似疫木、疫点,既能采用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诊断,且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诊断。文章根据广东省松材线虫病疫区的特点,对林间枯死松树外观症状诊断法、林间枯死松树体内线虫的分离鉴定法和松褐天牛引诱剂辅助诊断法等3种松材线虫病的诊断方法及其适应范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日本学者首次报道在赤松枯死木中发现线虫以来,美、法等国相继报道欧洲赤松、黑松、海岸松等松树中发现线虫,1983年7月,中国林科院李广武等人报道,我国浙江、山东、江西等省马尾松、黑松等枯死树上有大量线虫;同年12月,南京农学院程瑚瑞等报道在南京市黑松树上发现松材线虫,拟松线虫。同年7月,我们在洪江市嵩云山马尾松枯死木中发现大量线虫,继而在靖县、会同、通道、怀化、麻阳、芷江、溆浦、黔阳等县市的马尾松枯死树中陆续发现  相似文献   

9.
<正> 松线虫 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Mamiya et Ende,1979)也称松材线虫、松木线虫和松干线虫,在日本是一种危险性线虫。松树一旦感染上此线虫,无论树龄大小,树势强弱,几个月内就会枯死。1978年日本灾情达到高峰,木材年损失量为243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年需要量的2%。目前除北海道外,几乎蔓延至全国。法国东南部的地中海沿岸(1977),美国在33个州也发现有线虫发生(1979)。 1980年10月,我们在浙江省肖山县北干山考察松干蚧时,发现松树枯死株率达32%,受害对象有马尾松、黑松。我们在考察树木致死原因时,除发现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危害外,还怀疑有线虫。1981年6月采到几头新羽化的松褐天牛成虫,发现  相似文献   

10.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 1934)Nickle1970)是松萎焉病的病原体,以松褐天牛(Monochamus aiternatus Hope)为主要传播媒介,并随病枝、材转运而加速扩展蔓延.该病最早于1905年在日本九州长崎发现,现在美国、法国、加拿大、朝鲜、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发现病树,近几年病害迅速发展,已波及南京市近郊6县及江苏镇江、安徽马鞍山等地,为害面积20万亩以上,累计病死树70余万株(本市于1985年发现病树,从1986~1988年为害面积1.0万亩左右,累计病死松树约2.23万株).该病除危害黑松(Pinus thunbergii)外,寄主范围已扩大到黄松(P.thubergii×massoniana)、红松(P.koraiensis)、海岸松(P.pinastcr)、赤松(P.densiflor)、白皮  相似文献   

11.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 xyIophilus)病最早发生在北欧地区.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1982年,我国在南京中山陵风景区的黑松上首次发现松材线虫。1988年深圳市沙头角一带成为广东松材线虫病疫区,1997年扩大到深圳市大部分地区及惠州市、东莞市的局部地区。到2011年.疫区已经扩大到广州大部分地方.汕头、韶关、梅州、肇庆的部分地方。本文从普查监测、除治松褐天牛和伐除松树等方面回顾了广东20多年来松材线虫病防控过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广东已经成功拔出5个疫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但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技术上、政策上、监管上的问题,为此.广东积极思考探索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舟山地区的定海、普陀两县黑松死亡现象严重。自南京中山陵园发现松材线虫危害,造成黑松萎蔫大量死亡以来,国内不少地区都提出松树大面积死亡报告,唯舟山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对外交流频繁,又系黑松林,是否由松材线虫危害所致,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为此,我会特邀了省内外专家于1986年8月底进行了现场会诊和病原分离鉴定工作,以探讨黑松死亡原因,寻求有效防治措施。一、考察方法考察组首先听取了舟山地区、定海县关于黑松死亡情况的介绍;然后由程瑚瑞先生介绍松材线虫危害及识别;最后进行现场考察并伐倒枯死木解析,取样进行室内解剖镜检。  相似文献   

13.
厦门市松材线虫病的持续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住厦门市绿化和美化生态环境的主体树种马尾松,对厦门岛内松材线虫病疫点未采用皆伐寄主松树的方法,而是采取疫情监测、清除枯死松树(枝)、山场套袋化学熏蒸、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捕捉器)、设置立式诱木和释放哈氏肿腿蜂、白僵菌生物防治等持续控制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病松林面积由2001年11月首次发现疫情时的1973 hm2减少到2007年的42.8 hm2,病死松树数量由2002年的136968株降低到2007年的6株,病枯死株率呈极显著下降;林间松墨天牛种群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平均每个诱捕器每年诱集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由72.7头下降到1.8头.目前厦门市大面积松林常绿,说明松材线虫病是可防可治的,也为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技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松材线虫是引起松树死亡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的病原。为了研究松材线虫的致病性,该文对松材线虫的接种量进行研究,对3年生黑松苗接种松材线虫后的发病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以及发病等级的描述。3年生黑松苗,接种松材线虫LN001后,每株接种量为10000条时,发病率、感病指数、死亡率3个指标均达到最大值。接种松材线虫LN002后,每株接种量为8000条的松苗,在接种第47d时,感病指数达到100。3年生黑松苗接种松材线虫8000~10000条,为适合进行松材线虫接种试验的接种量。  相似文献   

15.
湖南松材线虫病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基于松材线虫的法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建立了以管理系统和技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松材线虫早期预警系统,前者包括法律法规系统、检疫监管系统、宣传培训系统;后者包括监测普查系统、疫情确认系统、疫区根除系统以及生态恢复系统。通过建立和实施松材线虫早期预警系统,延缓了松材线虫侵入的时间;松材线虫现有的疫情控制在原有的发生范围,达到了发生面积和枯死数量双下降的控制目标,疫区枯死松树下降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南京中山陵发现松材线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2年中国林科院从事松干蚧科研的同志在我省无锡等地松林调查到松材线虫.8月下旬,我处梅花山风景区生长健壮的黑松突然针叶枯萎,死亡8株.分别在树干、枝条检查1809平方厘米样方,发现树皮下、木质部表层有松褐天牛(Momochamusalernatus Hope)幼虫5头,坡面材小蠹(Xyleborus interjectus Blandford)、梢小蠹(Cryphalus sp.)等小蠹成、幼虫87头,马尾松角胫象(Shirahoshlzo patruclis(Voss))成、幼虫34头.未几日,卫桥、四方城以及5号、11号宾馆附近又陆续死亡10余株(按本处花旁附近1981年曾堆放因松毛虫为害致死的带皮原木数十万斤越夏越冬,毗连花房的上述地区松树上次期性害虫发生猖撅.)但附近马尾松已呈极度衰弱状态,未见成片死亡,而长势旺盛的黑松却频频迅速枯死.根据松褐大牛传播松材线虫和马尾松抗线虫、黑松不抗的文献记载,我们于10月14日用麻花钻在枯死黑松的离地面2尺处,每树钻取木屑约200毫升,共7株.将木屑置玻璃瓶中用蒸馏水中浸泡24小时后,吸去上清液,双层纱布滤去木屑,残液在1500转/分离心机上离心2分钟,用吸管吸去上清液,将残液置玻片上镜检,发现大量线虫.10月28日复请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病理教研组朱熙樵、张九能两位讲师镜检,确认系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17.
自1982年秋南京近郊发现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lnerand Burher)Nickle为害以来,累计已枯死黑松5万余株.本病在日本为赤松、黑松林的毁灭性病害.Kobayashi在Hikigawa观察严重受害10年生黑松死亡率的年变化如表1.发病后3—4年死树占全林70%,第7年即全林复灭.南京六·一工地一万余株25年生黑松,1982年发现此病,到1984年死树即占全林60%.松材线虫一生经过卵、幼虫(共四龄)和成虫三个阶段.雌成虫体长960—1310微米,雄成虫体长910—1190微米.交尾后,每雌产卵约100粒.完成一代所需日数:15℃时为12天,20℃时6天,25℃时4天)9.5℃停止发育,超过30℃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18.
以黑松、马尾松和火炬松为研究对象,对其接种松材线虫后4,12,24,48,72,96和120 h的NO和核酸酶的活性进行测定.3种松树接种松材线虫后,针叶内NO平均含量的积累为火炬松<马尾松<黑松,这种差异在12 ~48 h尤为明显;48h后较其割伤处理(CK1)的增加幅度为火炬松>马尾松>黑松.同时3种松树接种后的核酸酶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单链核酸酶活性在4~48 h为火炬松>马尾松>黑松,而火炬松双链核酸酶活性在4~96h时却一直低于马尾松和黑松,这表明不同松树体内单链或双链核酸酶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有关.且3种松树在接种松材线虫后,表现出症状的时间顺序为黑松最早,马尾松次之,火炬松最晚.这表明NO和核酸酶的变化与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的病程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lignicolus Mamiya et Kiyohara)首次发现于日本枯死的松树体内,据报道该属线虫有记载的计20种,而于树干内寄生的现象,还是首次发现。目前在日本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松树病害,1971年以来,几乎每年的枯损量均在100万立方米以上。1982年,仅用于防治松材线虫的费用即达71亿8268万日元(折合人民币5200万元),占日本政府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总预算的95%,是日本当前森林病害研究的重  相似文献   

20.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lbrer)Niclde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我市于1988年在原卞庄乡首次发现该病,至今先后有1185.9hm2松林发病,累计枯死松树60余万株,经济损失上亿元。尤其在2003年省政府将我市划定为松材线虫病疫区后,我市松木生产和销售大受影响,损失无法估量。近几年松材线虫病工程治理的开展,疫木管理力度的加大,使松材线虫病发病率、死树率、松褐天牛种群密度显著降低,疫木利用秩序得到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