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是我国北方主要储藏粮种之一,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收获季节水分普遍偏高。为了保证储粮安全,入仓前需经过烘干、晾晒或机械通风等方法进行降水处理,直至达到安全水分。储存过程中经大功率风机的通风降温以及出入库搬倒作业都会造成水分损耗,势必会影响粮食的加工品质。为了减少玉米保管损耗,保管人员对即将轮换出库的玉米进行了调质通风试验。  相似文献   

2.
稻谷在保管期间使用机械通风降温的同时会导致水分散失,造成粮食数量的损失,并影响其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对拟轮换出仓的早籼稻利用轴流风机及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进行保水通风,并在出库前进行科学的调质处理,达到保水减耗的目的,提高了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风是保存储藏谷物市场品质的常用处理方式,它之所以能够在谷物仓库中逐步推广,就是因为采用通风设备处理的谷堆,能够在不移动的情况下,达到保存市场品质的目的。而且谷物的损耗和保管费用也比较低。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发现,用机械通风处理谷物,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1)机械通风能防止和抑制谷堆中霉菌的繁殖和仓储害虫的活动。(2)机械通风能够阻止和消除谷堆内水分迁移现象和降低一定的水分。(3)消除和排散储藏谷物中的气味。(4)采用通风投放熏蒸剂,可以获得比重力法熏蒸更加理想的效果。(5)通风能够在短期内控制高水分粮的品质劣变速度,可作为一项抢救高水分粮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4.
低水分早籼稻,在出库前利用仓房固有轴流风机进行增湿调质通风。结果表明:粮温低于气温条件下,出库前调质通风操作简便,安全,效果良好。试验仓早籼稻水分增加0.7个百分点,稻谷加工品质有所改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吴建民  李诚林 《粮食储藏》2023,(5):13-16+20
水分含量是影响粮食品质和储存损耗的重要因素,为减少玉米储藏期间水分流失,采用负压缓释通风结合内环流控温储藏技术,有效地减少了玉米水分在储藏过程中的流失,达到绿色储粮,节能降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豆安全储藏技术综述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曹毅  崔国华 《粮食储藏》2005,34(3):17-23
在综合分析大豆主要储藏特性、影响因素和保管要求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大豆储藏技术工艺,提出综合应用通风储藏、低温储藏和间歇密闭等储粮技术,可确保大豆安全储藏,并达到延缓品质劣变、控制虫霉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南方地区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延长高水分大米储藏期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条件相近、不同批次的高水分大米进行试验研究,探索在南方气候条件下,高水分大米延长安全储藏期限、实现保质保鲜的有效措施。研究期间,我们通过对比试验,对采取不同保管技术措施储藏大米的粮温、品质等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单一的保管措施,利用延长粮堆成堆时间、粮堆布设通风道、负压通风、六面密闭熏蒸以及准低温储藏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保管高水分大米,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和控制粮温,减缓大米的品质劣变速度,有效实现保质保鲜,延长高水分大米的安全储藏期限。  相似文献   

8.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夏季气温很高,最高可达35℃以上,不利于玉米的安全保管,玉米在储藏中极易发热霉变,这给高水分玉米的安全储藏带来挑战。高水分玉米经晾晒烘干、机械通风降水后,按照国标(常规储粮技术规范)要求,入仓时玉米的水分应控制在14.0%以内,常规储藏2年后,出仓时水分大都在13%左右,因保管水分降低导致出仓损耗数量增加,进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流体雾化设备和现有机械通风设备,对北方窑式仓储存的玉米进行压入式调质通风。仓内湿度保持80%以上,玉米水分增加缓慢;仓内湿度保持90%以上,吸湿速率显著加快。伴随吸湿和受外界气温的影响,粮温上升。调质可以减少因储藏期间水分降低造成的数量损耗过大,对玉米外观有一定的改善,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粮食的加工工艺品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控温储粮与保水储粮有机结合的探索,持续改进储粮手段,重点完善本库的通风方式和方法,控制储粮水分流失。同时加大仓房硬件改造投入,细化控温环节,实现了稻谷准低温储藏,改善了储粮品质,降低了储粮保管损耗。通过对三间存放稻谷的仓房进行连续2年~3年的跟踪管理,2011年轮换出库后,库存损耗小,仓储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面粉在不同条件下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较系统地探讨了面粉在不同条件储藏期间的温度、水分、虫害、酸度、脂肪酸值、面筋率、粉质及拉伸特性、微生物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剂量AIP缓释熏蒸密闭储藏是面粉作较长时间保管的较好措施;冬春季加工的水分为14%左右的面粉,在化学储藏条件下,可储藏3 ̄4个月,夏秋季加工的可储藏2 ̄3个月;品质正常的面粉在储藏期间,不同储藏方式之间面筋率、流变学特性、微生物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不同仓库条件对粮食储藏损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隔热、密封条件不同的房式仓储粮时的粮温变化、杂质增量、水分减量、储藏损耗、费用投入及储粮品质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性实验。结果表明:一般房式仓的8水分减量最大,标准化房式仓的储粮性能最好,保管损耗也最小。  相似文献   

13.
在设施较为陈旧的传统仓房中,开展了早籼稻包装粮套膜越冬储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冬季揭膜储藏相比较,尽管粮食品质基本一致,但是可减少一次熏蒸和揭膜、套膜作业,延长薄膜使用寿命,降低保管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一定条件下的籼米平衡水分,水活度作为评价籼米储藏稳定性和制定保管技术措施及管理规范的重要依据。对不同水分的籼米,综合运用通风储藏自然低温隔湿保冷储藏磷化铝低剂量和间歇密闭及其它储粮技术,使21710t水分为13.7%-16.6%的籼米保质,保鲜,安全储藏6-8个月。3种不同水分的籼米品质变化趋势,保质保鲜效果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中央储备粮大连直属库新收东北玉米为试验对象,对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偏高水分玉米进行通风降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连地区春季进行偏高水分玉米机械通风降水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达到了安全储藏的目的,同时也能进行较长时期的安全保管,保持良好的粮食品质,为今后偏高水分玉米的储存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为中央储备粮轮换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12座浅圆仓内进行进口大豆二年保管实践,采用机械通风降温、谷物冷却机补冷、空调控温、单管风机局部处理等综合控温储粮技术,通过分析保管周期内粮情、品质变化及相关损耗、费用情况,总结控温储粮技术在浅圆仓保管进口大豆中的优势和应用要点。试验表明,应用综合控温储粮技术可以使浅圆仓中保管的进口大豆长期处于准低温的安全储藏状态,达到延缓品质劣变和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楼房仓不同保管模式对降低储粮损耗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在广州地区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在生产实际中,分别以三种不同保管模式储存稻谷,通过加强粮食在储藏期间的管理,采用薄膜密闭等多种储粮技术,通过跟踪检测粮堆的粮温、杂质和品质变化情况,掌握储粮水分及重量损耗。结果表明:包打围散装长期密闭储存稻谷有利于保持粮堆水分散失,减少储粮损耗。  相似文献   

18.
小麦在储存过程中,由于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而损失一部分水分,轮换出库时水分含量通常比入库水分低1%左右,低于国家标准,不仅造成较大的储粮重量损耗,而且还影响小麦品质。本试验利用环流风机改造成雾化机,在小麦轮换出库前通过调质通风,适当增加小麦水分含量,以减少储粮的数量损耗,改善小麦加工工艺品质。  相似文献   

19.
玉米调质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减少储藏水分降低带来的储粮数量损失.改善粮食的加工品质,我们开展了在储玉米整仓通风调质试验,进一步提高仓储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20.
小麦整仓通风调质试验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减少储藏水分降低带来的储粮数量损失,改善粮食的加工品质,在中央储备粮德州直属库开展在储小麦整仓通风调质试验,使出库小麦水分达到或接近国家规定的安全水分标准,以进一步提高仓储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