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钼肥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大豆根瘤数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钼量与玉米密度及带型配置都有一定的互作效应,当玉米密度、带型配置适当时,施入钼肥能增加大豆根瘤数.无论玉米在高密度48000株·hm-2或低密度36000株·hm-2条件下,施钼肥均能提高间作体系大豆根瘤数;无论在低带型2∶4或高带型3∶2条件下,施钼肥均能增加大豆根瘤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玉米密度为42 000株·hm-2、玉米与大豆带型配置指数为2∶2、大豆钼酸铵施用量为4 182.736g·hm-2时,间作体系中大豆根瘤数可达36个·株-1,为全处理最高水平,间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接结瘤后定期制作半薄、超薄切片,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分离自浙江省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根瘤的2株Frankia菌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Frankia菌从根毛细胞侵入后向内部的皮层细胞延伸,受Frankia菌侵入的刺激,侵染的根毛细胞产生大量电子云密度不等的沉积物。沉积物包裹Frankia菌继续向内侵染,形成侵染线穿越细胞壁进入邻近细胞,最终到达根瘤。根瘤产生的时间程序为:接种 6 d 后Frankia菌已侵染根部细胞;接种 12 d 后形成了根瘤原基;15 d 后根瘤原基的部分薄壁细胞被Frankia菌侵染后,转变为前根瘤;接种 24 d 后前根瘤进一步生长发育伸长,突出皮层后形成新根瘤并最终发育成成熟瘤。Frankia菌的整个侵染过程为:Frankia菌侵染形成侵染线形成界面质穿壁繁殖泡囊孢子。根瘤的发育可概括为:根瘤原基前根瘤成熟瘤。图9参20  相似文献   

3.
[目的]菠菜霜霉病,由专性寄生病原菌Peronospora farinosa,sp.Spinaciae引起,是世界上菠菜Spinacia oleracea种植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型病害.建立菠菜霜霉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将菠菜霜霉病菌进行显微镜的形态鉴定;提取DNA、PCR扩增、克隆、酶切、测序、序列比对与分析;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菠菜霜霉病:第一轮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第二轮采用特异性引物SMPF/SMPR.[结果]该菌与霜霉属的形态特征描述一致,确定菠菜患有霜霉病;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分析与Peronospora effusa同源性达100;;巢式PCR技术也特异性的检测到了菠菜霜霉病菌.[结论]建立针对菠菜霜霉病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百脉根根瘤内生菌多样性,揭示百脉根根瘤内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多样性及其互作关系并寻找能结瘤的根瘤菌,本研究采用免培养和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百脉根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互作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免培养法从百脉根根瘤内检测到内生菌分属于17门31纲69目103科140属,...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沙棘根瘤的固氮能力,对其进行了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的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而且能和放线菌中的弗兰克氏菌(Frankia)共生,形成根瘤。对根瘤生长、发育及形成的泡囊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根瘤的寄生部位和泡囊的固氮情况,并深入研究了Frankia菌的分离培养以及根瘤的侵染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生细菌Bacillussp.对菠菜枯萎病的防病作用。[方法]就内生菌Bacillussp.对菠菜枯萎病菌平板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内生菌对菠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内生菌在菠菜根部的定殖位点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浓度为1×107cfu/ml时,Bacillus sp.对菠菜枯萎病防治效果最好,且内生菌定殖在菠菜根部木质部导管中。[结论]从菠菜根部筛选出的内生细菌Bacillussp.对菠菜枯萎病有的较好防治效果,可以利用此开发具有潜在生防价值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7.
3种微生物制剂对轻度镉污染土壤中菠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方法模拟土壤Cd轻度污染状况,研究施入3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乳酸菌)对菠菜生长及对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mg·kg~(-1)镉对菠菜生长起到促进作用,使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增加;使植株镉含量和镉积累量显著提高。施入微生物菌剂后,菠菜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8.8%和15.7%,微生物对菠菜生长的促进作用大小为:光合细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此外,菠菜植株镉含量显著减少,平均下降幅度为14.5%,微生物对菠菜镉吸收的降低作用大小为: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试验还表明,菠菜植株镉含量与菌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植物内生菌已成为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瘤内生菌和根瘤菌普遍共存于特殊的根瘤生 境。比较了根瘤内生菌和根瘤菌与宿主间关系存在的区别,对大豆根瘤内生菌的种类、宿主和适应性、生物固氮、促 进植物生长、增强宿主抗逆、抗病能力以及联合修复环境污染等功能多样性进行论述,指出大豆根瘤内生菌研究的 发展方向,对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究非豆科植物泡桐与微生物共生固氮体系,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条件 及其系统发育地位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从广西钦州市采集的泡桐根瘤上分离纯化得到的根瘤内生细菌, 进行传统生理生化研究和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经分离纯化得到 9 株根瘤内生细菌,大部分菌株 能较好地利用 8 种碳源;78% 的菌株能利用铵盐,89% 的菌株能利用硝酸盐;所有的供试菌株在 3- 酮基乳糖 和淀粉水解试验中呈阴性;89% 的菌株能利用柠檬酸盐;B.T.B 反应除菌株 PG-7 产碱外,其余都产酸;33% 的菌株能使硝酸盐还原;有 56% 的菌株能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多数菌株具备豆科植物根瘤菌的 一般生理生化特征。通过 16S rDNA 全序列分析,确定 9 株供试菌株可分为 4 个菌属,其中菌株 PG-1 和 PG-2 共属于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PG-3、PG-5、PG-6、PG-8 和 PG-9 等 5 株菌株共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 PG-4 隶属于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PG-7 隶属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结论】分离自同一寄主 的根瘤内生细菌其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表现出了遗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从生长于氟磺胺草醚污染土壤的大豆根瘤中筛选出的Sinorhizobium sp.W16菌株,能高效降解氟磺胺草醚并能缓解氟磺胺草醚的生物负效应。以大豆(苏C1008)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探究Sinorhizobium sp.W16对大豆生长、氮累积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及根际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的施用量(以有效成分计)超过450 g·hm-2时显著降低了大豆生物量,抑制了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土壤脲酶活性,降低了土壤固氮细菌(nifH)、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基因丰度,限制了植物-根际系统的生物固氮及有机氮素转化;接种Sinorhizobium sp.W16降解菌显著提高土壤中氟磺胺草醚的降解率至81.97%,且显著提高了大豆根瘤干质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土壤nifH基因丰度,增强了大豆的固氮作用,同时刺激了脲酶活性,提升土壤AOA和AOB的基因丰度,增加了土壤有效氮素的供应,从而使大豆植株氮含量提高了15.85%~24.93%。研究表明,氟磺胺草醚的施用抑制了大豆-根际系统的生物固氮作用,但接种Sinorhizobium sp.W16降解菌不仅能有效降低土壤中氟磺胺草醚的残留量、缓解氟磺胺草醚对大豆的持续药害,还增强了植物-根际系统中生物固氮能力、土壤有效氮素供应及大豆的氮素累积,对修复氟磺胺草醚污染土壤、增强大豆固氮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1.
菠菜叶秆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以废弃菠菜叶秆为发酵原料,采用批量发酵工艺,进行厌氧发酵实验,以获得菠菜发酵产气潜力.实验结果表明,菠菜叶秆厌氧发酵产气潜力为313.62ml/g·TS和411.26ml/g·VS.  相似文献   

12.
从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降解苯乙酸的中度嗜盐菌(BYS-1)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处理苯乙酸生产污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能以苯乙酸为惟一碳源生长的细菌BYS 1。该菌在 2 0h内对1g·L-1苯乙酸的降解率在 95 %以上 ,能在 0~ 3 4mol·L-1NaCl的Gibbons培养基中生长。经生理生化分析和 16SrDNA(GenBankAccessionNo AY0 6 6 2 2 17)序列同源性分析 ,将该菌初步鉴定为盐单胞菌属 (Halomonassp ) ,属于中度嗜盐菌。该菌降解苯乙酸的最适 pH、温度和NaCl浓度分别为 7 5 ,30℃和 1 0mol·L-1。  相似文献   

13.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蚕豆吸收磷和氮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有机磷为磷源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根瘤菌、AM真菌和双接种对蚕豆 (ViciafabaL .)吸收磷和氮的影响。双接种和单接AM真菌蚕豆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瘤数和根瘤质量显著增加 ,生物量比对照增加 2 1 5 %和 2 0 7% ;双接种比单接AM真菌蚕豆菌根侵染率提高 12 0 % ;相对于对照 ,双接种使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由 0 6 9和 0 39增加到 1 30和 0 5 4 μmol·g-1·h-1,磷和氮吸收速率提高 5 0 9%和 2 2 0 % ,吸收有机磷和氮分别增加 6 3 9%和 4 4 8% ,高于单接AM真菌。菌根真菌和固氮微生物双接种对改善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异丙威在菠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大田试验及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异丙威在菠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异丙威在菠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均为1~2d,属于易降解农药。按建议剂量30mL·hm-2(有效成分6.0g·hm2)和2倍剂量60mL·hm-2(有效成分12.0g·hm-2)施用异丙威20%乳油,使用3次,采样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期14d时,菠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641mg·kg-1和ND、0.0126mg·kg-1。  相似文献   

15.
<正> 沙枣、沙棘是新疆荒漠盐碱土上的先锋植物,具有抗寒、抗旱、防风固沙和耐盐碱的特性,同时也是新疆非豆科固氮树种。60年代超显微结构研究证实,非豆科树木根瘤内生菌是放线菌。自1986年以来,我们对南北疆沙枣沙棘根瘤内生菌—Frankia放线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得到38株菌株,其中从小沙枣根瘤中分离得到15株,大沙枣20株,沙棘3株。为了证实这些放线菌是否确是沙枣沙棘根瘤内生菌—Frankia放线菌典型菌株,我们于1987—1988年作了回接试验,并从中筛选出抗逆性强、固氮能力较高的4株菌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5~10月生长季节内的毛赤杨(Alnus hirsute)固氮根瘤进行了研究。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其根瘤有明显季节变化。瘤内生菌表现为2种形式:有分枝且有隔菌丝(0.4~0.8μm)及生长于母体菌丝顶端泡囊(1.5~3.0μm)。毛赤杨根瘤内生菌超微结构与其它赤杨根瘤内生菌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瘤中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探究根瘤内生菌微生物多样性,比较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方法的优劣。  方法  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沙棘根瘤内生菌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差异,并对根瘤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培养,以完成内生菌株库初步构建。  结果  ①传统分离方法得到纯培养菌株96株,共4门8纲8目13科19属。在门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②高通量测序分析6组样品(M1~M6)中共有14门34纲89目148科314属。在门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主要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两者相对丰度之和为87.50%~97.10%。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为20.12%~74.81%,平均相对丰度为51.49%。③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方法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在科和属的分类单元上差异较大。  结论  2种方法都体现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但纯培养方法仅能够分离到部分内生菌,难以评估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高通量测序分析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多样性信息,且为优化纯培养条件而分离特定物种奠定基础。图3表3参41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5、10、15和20 mmol&#183;L-1)对4个菠菜品种生物量以及植株不同部位硝酸盐、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生物量来看,15 mmol&#183;L-1是菠菜生长的最佳氮浓度.菠菜的硝酸盐含量随氮素水平的提高呈递增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则随氮素水平的提高呈递减趋势,表明适当的供氮水平有利于提高菠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木麻黄根瘤形态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根瘤的形态解剖特征及其内生菌的超微结构。 木麻黄根瘤属于枝丛状类型瘤,瘤瓣大小为1—2.5mm×1—2.5mm。瘤瓣顶端呈有规则的两分叉,少数呈3—4分叉,每分叉的小瘤瓣顶端又长出一条向上生长的细根。多年生的根瘤,由于瘤瓣成枝丛状的不断增加,形成球形的根瘤簇,直径1—4厘米。 成熟的根瘤内部构造与根的初生构造相似;外层是表皮细胞,具有顶生的分生组织和维管束。内生菌存在于皮层薄壁细胞中。部分感染细胞产生大量的多细胞(类菌体),直径0.4—1.0um。 电镜图象表示,在感染的寄主细胞中央紧密地充满着根瘤内生菌(Frankia sp)菌丝,直径0.2—0.3um。靠近细胞壁周围的菌丝末端膨大成棒状的泡囊,直径0.6—1.0um,长度2.0—4.0um。  相似文献   

20.
沙棘根系可以与土壤中的弗兰克氏菌形成特殊的共生固氮器官——根瘤。以中国沙棘为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根瘤形态、瘤瓣解剖结构和根瘤中弗兰克氏菌的存在形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结果表明,沙棘根瘤是以单个瘤瓣为基本单位、经多次二叉分枝形成的珊瑚状结构;瘤瓣的各个组织均有侵染细胞的存在,其中外皮层和中皮层外侧区域的侵染细胞分布密集,中皮层的内侧区域以及中柱内侵染细胞相对较少;弗兰克氏菌在侵染细胞内以菌丝体、泡囊和孢子囊3种不同的形式存在。这些观察结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清晰和直观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