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生物埂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2)生物埂土壤有效库容与对照自然生草埂相比差异明显(P<0.05),表现为木本埂>草埂>对照自然生草埂;在生物埂蓄水过程中,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性能越好,土壤水库库容越大;生物埂土壤容重越大,则土壤渗透性和通透性越差,导致土壤无效库容越大,坡耕地农作物水分利用困难。(3)生物埂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紫花苜蓿埂(0.38 kg•cm-2)>花椒埂(0.25 kg•cm-2)>桑树埂(0.22 kg•cm-2)>自然生草埂(0.18 kg•cm-2),内摩擦角以花椒埂最大(20.76°);生物埂土壤内摩擦角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初始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黏聚力和抗剪强度与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分散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由于紫色丘陵区生物埂措施对土壤孔隙结构等物理性质具有改良作用,提高了土壤有效库容,这对抵御坡耕地季节性干旱作用成效明显;同时也增强了土壤抗剪强度,使得地埂抵抗降雨和径流剪切的能力增强,保证了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3.
宁夏黄土丘陵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农业是宁夏黄土丘陵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水资源贫乏,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人口膨胀,教育水平低,劳动者素质差等是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是: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旱作农业,稳定解决温饱;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基础教育,依靠科技兴农,强化政府统筹,加  相似文献   

4.
红苕是川渝两地对甘薯(学名)的叫法。本文从川渝丘陵区最基本的麦至玉至苕种植模式入手,以邻水县红苕覆秸垄作高产栽培为例,分析了当前红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红苕覆秸垄作栽培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改良土壤等特点,同时提出了选良种、适期播、增温苗、收小麦、倒麦秸、配方肥、覆层土、雨后栽、强管理、适时收的三十字诀高产栽培技术,供川渝丘陵地区红苕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了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年际间存在差异;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增加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与坡面径流深、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与土壤侵蚀量分别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坡耕地主要的土壤侵蚀因子,降雨历时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随坡度的增加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7.
<正> 西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西吉试验示范区位于西吉县西部的滥泥河流域的源头黄家二岔小流域,因受严酷的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为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1988~1990年,我们在实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大力开展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使旱作农业产量成倍增长,短期内实现了人均有粮645.1公斤,人均收入731元的目标。1 耕作栽培技术措施1.1 改变土地状况,挖掘增产潜力4~6月份是旱作农业需水量最大的时  相似文献   

8.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典型降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对2007年盐亭小流域两场典型降雨(施肥后首场大雨和大暴雨)的径流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测定了径流量、氮磷浓度,旨在阐明农业小流域典型降雨氮磷流失随降雨径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流量曲线与浓度过程线变化趋势一致.整个径流过程中的氨态氮(AN)与磷酸盐(PO3-4-P)浓度较低且波动较小.初期径流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与总磷(TP)的浓度高于后期径流,初期冲刷效应明显.颗粒态氮(PN)是氮素在径流初期迁移的主要形态,而后期以硝态氮(NN)为主;但PP是整个径流过程中的主要迁移形态.初期径流中AN、PN、TP、PP及泥沙(SS)负荷分布较大,而硝态氮(NN)、总氮(TN)和PO3-4一P则主要分布在径流后期.污染物初期冲刷和NN后期淋溶是暴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而施肥后首场降雨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是NN淋溶.暴雨径流产生氮磷负荷巨大,TN与TP分别为167.04kg和20.75 kg;而施肥后首场大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较小,分别为12.07 kg(TN)、1.04 kg(TP),其中60%的TN以NN流失.  相似文献   

9.
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我国南方丘陵区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南方丘陵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发展循环农业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并从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层面探讨了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大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但在成都市的各区(市)、县中,其经济水平则相对靠后.  相似文献   

11.
农业机械化发展保证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当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一个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决定这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农业机械化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切实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十分关键。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提出了笔者的个人观点和意见,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指点,同时也希望大家积极提出宝贵的意见,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事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我国南方丘陵区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南方丘陵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发展循环农业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并从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层面探讨了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肉牛产业的重要主成部分,在良好的政策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刺激下肉牛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受气候、地型等影响,西南地区肉牛产业还相对落后。本文以西南丘陵山区(四川省、重庆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为背景,分析了近年来西南丘陵山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生产水平以及面临转型升级所出现的问题,结合作者调研情况,对西南丘陵山区肉牛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新形势下西南丘陵山区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川东北丘紫色陵区柑桔园地土壤的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土壤障碍因素等抽样调查和分析,初步摸清了川东北紫色丘陵区柑桔园地土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土壤改良、培肥、施肥和果园生产管理等果农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了川东北紫色丘陵区柑桔园地土壤的改良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青海海东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进行了评价分析,找出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立足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福建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与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依据福建丘陵区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等现状,提出了福建省丘陵区循环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是现代化、高效化、安全化和产业化,应重点突破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三大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十大接口循环技术,构建起7个主要循环农业体系,促进福建省丘陵区循环农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农业产业也随着革新。在我国农业体制逐步健全的同时,现代农业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质量层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不过,仅仅在工具上下工夫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四川低山丘陵区的农业面貌,如何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依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近10a的阶段性尝试和探索,现在四川低山丘陵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了种子市场质量事故的严重后果,分析了川渝两地存在发生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质量事故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蓬勃兴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中以商洛的农业特色产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着力发挥政府的服务性职能,加大资金投入;科学选择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竞争力等对策,以期有效促进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全省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省各级农牧部门把发展休闲农牧业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