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业科技     
《种子世界》2006,(11):52-53
中国航天育种发展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987-1995年。1987年8月5日,随着中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向了遥远的天际,开启了中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此后,中国又连续发射了5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藻类、昆虫、鱼、动物细胞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中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种子世界》2006,(11):51-51
2006年9月9日15:00,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出了关键步伐。  相似文献   

3.
航天育种较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育种方法,属新兴的育种技术。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搭载作物种子等以来,人们对此议论增多。现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相关情况及近年来的实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种子世界》2007,(12):4-4
航天育种准确来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通过空间环境中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良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从1987年到现在进行的21次航天育种试验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  相似文献   

5.
航天育种发展概况及其在烟草上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与生物技术、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航天育种的概念、机理、特点、发展和国内外的研究信息.并就航天育种在烟草育种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作物诱变育种方法--航天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侠礼 《种子》2004,23(9):94-95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科技与农业遗传育种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高科技情况下的延伸.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资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种业导刊》2010,(7):34-34
2010年中国航天育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培育的5个航天育种新品种,通过了甘肃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目前,中国航天育种新品种达到60个,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据中国农业部门统计,中国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240万hm2,增产粮食13亿kg,创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  相似文献   

8.
航天育种,双被称为太空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航天器(卫星或飞船),将作物种子、苗木带到200~400km的太空、大交变磁场等特殊空间环境条件对种子、苗木的作用,诱使作物种子或苗木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经地面种植,筛选出发生有益变异(如籽粒或  相似文献   

9.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李培夫 《种子科技》2006,24(1):35-37
以参考文献与报刊相关报道为依据,简要介绍了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原理和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对农作物形态、生育进程和理化特性所产生的影响;国内外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进展;空间诱变育种的特点及其在未来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加强航天育种,追踪国际发展趋势,提高我国作物育种水平。作物品种关系到农产品的数量、质量问题,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竞争力等问题,品种始终是农业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园林植物高新技术育种研究综述和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市场的持续升温,园林植物育种领域的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在传统育种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生物技术、航天和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育种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在园林植物株型和花型、花色和香味、生长发育、延缓衰老、抗病虫、抗逆境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航天育种和离子注入育种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基础,及其在园林植物种质创新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国内有关研究单位的一些相关研究情况。分析了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重点对园林植物现代生物技术、航天和离子注入育种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航天育种"是伴随航天事业发展被命名的新辞语。有学者称"航天育种"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重大进展;有商家随之爆炒"太空种子"为获取商机。其实,把农作物种子置入太空仅是辐射育种的一种方法,混淆了科学概念,就会扰乱种子市场。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几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沙棘研究方面的有关文献,全面地综述了沙棘属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国内外沙棘育种情况,归纳并总结了俄罗斯的两个阶段的沙棘育种,并为中国沙棘今后的育种方向和育种趋势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东鲁花集团公司提供的104克花生种子搭乘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遨游18天后,2004年10月15日成功返回地面,从而翻开了中国花生航天育种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浩瀚的太空正在成为中国科学家水稻育种基地。迄今我国已有7个航天育种育出的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特优航1号和Ⅱ优航1号今年已进入全国生产试验,推广面积逾百万亩。  相似文献   

16.
《作物育种信息》2005,(12):17-18
2005年7月23日,天水市航天育种研究所商新科技示范园正式成立,并于当日举行了航天蔬菜新品种鉴定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各位育种专家和学者对该示范园近期培育的“航遗2号番茄”、“航椒3号辣椒”和“航豇2号豇豆”3种新品种蔬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全部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7.
<正>航天育种,又称航天生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农业育种技术等多门类技术交叉综合的新兴技术,也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的生物学技术。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农业产业,航天育种是其产业高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依托陕西航天工业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充分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构建了从太空到地面一体化的产业体系。2008年兴建的西安航天基地航天育种科技产  相似文献   

18.
更正     
《种子世界》2006,(11):53-53
刘录祥:请放心食用太空菜、太空粮 刘录祥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国家航天育种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业核技术与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针对有人担心太空粮、太空菜是否安全的问题,刘录祥解释说,航天育种是有意识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并没有导人任何外源基因,从本质上与自然变异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利用宇宙辐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场等因素的诱导,使作物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种子产生自然变异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或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航天育种只是使这个速度加快而已,并不存在安全问题。种子上天不一定就能发生优良的变异,也不可能立刻就能稳定遗传,返回地面后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经过多代筛选、鉴定并由有关方面审定后,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将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2~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年增产粮食10亿~15亿kg。  相似文献   

19.
《种子世界》2006,(8):3-3
据悉,我国第一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将于2006年9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升空,飞行15天后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20.
2002-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共审定920个玉米品种,其中普通玉米品种821个,鲜食玉米品种47个,饲用玉米品种47个,爆裂玉米品种5个。区内育种单位单独选育的普通玉米和鲜食玉米品种数量较区外育种单位更多;企业研发选育玉米品种数量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已成为玉米育种行业的主导;部分育种单位实施联合育种,且联合方式极具多样化;鲜食玉米品种审定数量呈“断层式”增长;众多饲用玉米品种育种单位的育种目标针对性较强。此外,对未来内蒙古自治区玉米育种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