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桐育种程序系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义荣  夏逍鸿 《林业科学》1997,33(5):403-411
经对来自10个省(区)184个种质资源号及275个地方品种、单亲家系、双亲家系和无性系系统的研究分析与选育,基本摸清油桐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并得出油桐为“常异花授粉树种”的结论;制定了油桐育种程序和途径,选育出3个优良家系、4个优良无性系、1个“矮早丰”优良品种和1个优良杂交组合;收集了来自全国油桐产区的种质资源451个;生产并推广良种13x104kg。应用这些良种的遗传增益(△G)在34.0%-59.8%。这一研究为油桐生产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供了部分育种和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2.
对 1块 7年生杉木无性系试验林在不同无性系株数、小区株数抽样下 ,进行树高、胸径、材积及木材密度的无性系排序、遗传参数估算 ,并作效果比较 ,结果如下 :对于生长量测定 ,适宜无性系株数应在 2 0株以上 ,以 30株测定效果较佳 ;适宜小区株数在不同无性系株数下 ,结果不太一致 ,普遍表现为参试无性系株数少 ,宜采用少株小区 ;参试无性系株数多 ,则宜采用多株小区。试验株数为 6、12、2 4株时 ,分别采用 2、4、3或 4株小区的效果较好。对于测定木材密度的适宜无性系采样株数宜在 6株以上 ,而适宜小区采样株数为 1株 ,且为所在小区最优株  相似文献   

3.
《湖北林业科技》2015,(5):11-13
为实现区域条件与育种目标的高效组合,将湖南马尾松划分为长衡盆地、南岭北坡地区、雪峰山区、武陵山区四个育种区,并对各区育种目标进行规划。为构建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提出在一代育种群体优良子代中选择马尾松二代优树的标准和方法,并构建湖南省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二代育种群体遗传参数分析表明:二代优株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分别为32%,24%,26%,优树性状高度遗传。  相似文献   

4.
油松种子园施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种子园,提高林木种子遗传品质,已成为林木选择育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种子园种子产量和播种品质,以提高经济效益,是种子园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从1987~1993年,在遵化市东陵林场油松种子园内进行了施肥技术的研究。现将施肥对促进结实和枝条生长的效果及施肥能增产的最优组合系统总结如下。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试验在遵化市东陵林场种子园第1区进行,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化验结果见表1。 选择6个无性系进行试验,每个无性系选择4个生长状况相近的分株作为试验样株,其中1株为对照(不施肥),母株年…  相似文献   

5.
毛白杨无性系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毛白杨优树及其轮交、回交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13个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遗传距离估算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3个性状在34个无性系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且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力;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达88.48%,被分别称为生长因子、冠形因子、干形因子、干形与分枝的综合因子;在遗传距离为5的并类水平上把34个无性系分为4大类,类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类内遗传距离,第Ⅰ类的27个毛白杨优树无性系又可分为5个亚类。文中还对毛白杨选择育种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黄藤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黄藤的壮苗培育和造林技术、藤林的经营采收技术及经营黄藤林经济效益。23°30’N以南为黄藤适生栽培区,年均温20~24.5℃,极端低温大于一2.8℃,15C活动积温大于5800℃;年降雨量大于1200mm。适宜的立地:林内相对光照强度大于50%,土壤润湿,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2%,全氮大于0.1%,全磷大于0.01%,pH4.4~6.7。在15℃条件下,保持种子在29%的安全含水率的湿藏法,能有效保持种子活力6个月。黄藤造林的综合技术质量指标:1年生苗木的合格苗叶片数大于4.O片,苗高大于25cm,壮苗叶片数大于5.O片,苗高大于35cm;8年生藤林成丛株数大于13.O株,12年生藤林原藤产量7000kg/hm2,速生丰产林平均成丛株数大于50株,总茎长大于100m/丛,采收量大于10000kg/hm2。本文还论述了黄藤的工艺成熟龄、采收间隔期、采收和经营方法以及经营黄藤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遵循森林植物引种驯化供种区与引种区环境条件相似的原则,从内蒙古红花尔基,嫩江高峰,大兴安岭十八站、塔河及韩家园子5个樟子松天然群体中引入150株优树的种子,引种在林口县青山林场试验区内,经综合评价,确定红花尔基樟子松为优异群体,群体间子代适应性强、遗传分化较小、生长稳定。  相似文献   

8.
泡桐无性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为我国的重要造林树种,总株数巳达七亿株左右,农桐间作面积2200万亩,遍及20多个省(区、市),已推广的泡桐良种约2亿多株。据估计,全国至少还可发展泡桐10亿株。如能选用优良无性系造林,木材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为了对已经推广的和将要推广的优良无性系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估计,就需要对泡桐的主要性状遗传力及其它遗传参数进行研  相似文献   

9.
通过为估计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多代自由授粉试验林的诸多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为开展林木多世代育种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长乐林场的杉木2代种子园家系自由授粉13年生子代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39个2代家系子代试验林的胸径和木材基本密度抽样数据,利用GeneXpro Tools 4.0软件,挖掘木材基本密度与胸径间的函数关系,获得全林的木材基本密度,并采用转化分析法等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分析,估计全林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结果表明,13年生杉木胸径和木材基本密度在家系间的差异极显著,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胸径遗传变异系数为6.78%,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07%;胸径与木材基本密度呈现出极显著的负遗传相关(P<0.01),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亲本和子代个体的育种值,逆向选择评选出8个胸径优良家系、9个木材基本密度突出的家系;采用独立淘汰法,前向选择评出3代育种亲本18个。上述研究研果表明,基于杉木胸径与木材基本密度间存在极显著的负遗传相关,通过预测不同世代个体育种值,可提高杉木高世代育种材料选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桉树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的利用简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介绍了桉树杂交育种工作的情况及成果。在育种目标和育种策略的指导下,选择31株尾叶桉优树作母本,选择细叶桉、赤桉和刚果12号桉等13个树种72株优树以及3个杂种的5株优树和尾叶桉6株树作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已获得种间杂种405个组合,尾叶桉全同胞家系20个。建立杂种比较试验林23片计12.53hm^2,参试杂种186个组合,尾叶桉全同胞家系4个。已选育出优良杂种组合51个、优良尾叶桉全同胞家系3个,优良杂种单株141株、优良尾叶桉单株7株,部分优良单株已作为无性系进行鉴定,初步选育出优良杂种无性系21个。同时,还选育出3株尾叶桉雄性不育株。试验为桉树生产用种的良种化和更高世代的育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1.
遗传测定是树木改良的核心工作。然而,甘肃正宁育种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优树的遗传表现还未进行过系统评价,这严重限制了该区油松遗传改良项目的发展。本文对正宁油松育种区6个种源17片测定林内221个家系材积生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测定林内家系间材积生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试验林内家系材积生长的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33~0.68,平均值为0.56。种源内家系表现不同,家系数目随育种值的增加而降低。221个测定家系中,育种值大于1.2、介于1.1和1.2之间、介于1.0和1.1之间和小于1.0的家系数目分别为9、19、74、119。最终选择出28个优良家系并根据育种值分为3组。研究结果对于推进正宁育种区油松遗传改良进程具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密植超短轮伐为主的栽培经营试验,在全国12个省(区)、市建立了13个试区,26个试验点,共分5种自然类型。每公顷的造林密度一般为5000~10000株;沿海试区15000~20000株。轮伐周期1~2a;北方局部地区为3~5a。试验林的生物量较一般薪炭林提高3~5倍;西北地区为5~8t/(hm2·a);东北、华北7~10t/(hm2·a);华中地区6~20t/(hm2·a);西南10~20t/(hm2·a);南部沿海20~50t/(hm2·a)。同时从全国传统薪炭林树种和乡土树种中,筛选出60个优良树种,供各地选用。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省黄皮树11个种源1年生苗木4个性状组20个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其相关选择效率作了测定和分析。其结果表明:(1)4个性状组中,17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生产力性状组的性状表型及遗传变异系数较大,而幼苗、复叶和地上生长性状组的表型及遗传变异较小;(2)地上生长性状间、生产力性状间及其相互间具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这为黄皮树地上与地下、生长与生产力性状间的相关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3)幼苗、生长及复叶性状组的性状遗传力较高,多在0.5以上,而生产力性状的遗传力相对较低,一般在0.4以下;(4)用苗高、柄高及地径3个性状,对苗皮质量和根总质量的间接选择效率高于直接选择。其中,用苗高选择苗皮质量和根总质量的选择效率分别提高16.1%和62.9%;用地径选择苗皮质量和根总质量的选择效率则分别提高24.5%和103.8%。苗高和地径可作为黄皮树生产力性状苗期选择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以单株种植为对照,通过设置2株、3株和4株共3个水平的丛栽试验对单叶省藤的丛栽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母茎保存率随丛栽株数的增加而降低,且均低于单株种植时的母茎保存率,各丛栽水平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藤丛保存率均达到100%,高于单株种植时的保存率.②丛栽对植株萌蘖数和藤丛平均株数具有显著的影响,植株萌蘖数和藤丛平均株数分别随丛栽株数的增加而呈递减和递增的变化.③丛栽分别对植株母茎长和藤丛总茎长产生明显的负面和正面效应;与单株种植相比,丛栽抑制植株母茎的生长,但有利于增加藤丛总茎长.④丛栽株数对植株的平均直径和节间长也有显著影响,但二者主要在单株种植与3、4株丛栽之间有显著差异.⑤随着丛栽株数的增加,藤条的产量也逐渐递增;与单株种植相比,丛栽可以显著提高藤林的产量;仅2株丛栽与4株丛栽之间的藤条产量有显著差异.⑥进一步的经济分析表明,2株丛栽可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因而在进行丛栽时以2株丛栽为宜.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通过深入到云南的17个地(州)市,91个县的板栗产区,对云南板栗的分布、面积、株数、产量、品种类型,生产经营销售情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存在问题等的系统调查研究。查清了云南现有板栗面积81.4万亩,计1618万株,年产量734万公斤。按照选优标准,从板栗产区选出106株优良单株,划分为21个品种类型。根据云南发展板栗的优越条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开发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遗传改良的成就、问题和思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3个连续5年的协作攻关研究,马尾松遗传改良和良种生产获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介绍在地理变异和种源选择、生产群体和育种群体建设、无性繁殖和无性系育林、工业用材树种定向选育、育种策略和一些基础性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对种源研究和推广、有种区划分、优良基因资源保护和利用、建园技术和种子生产、造纸材定向选育、抗性育种、遗传参数估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早期选择、育种计划和方案制定等诸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省内外21株无患子优株种子为材料开展育苗试验研究,对21个优株子代的苗高、地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估算无患子优株子代苗期生长的遗传参数,以此对无患子优株子代遗传特性进行整体评价,为往后育种策略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的21个无患子优株子代在苗期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具有极显著差异,整个群体苗高、地径的表型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分别达到了31.13%和25.03%,优株子代间性状变异丰富,极具选优空间;同时,无患子优株子代苗期苗高、地径遗传力分别达0.798 3和0.782 4,遗传变异系数分别达12.74%和8.66%,并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较于其他树种,无患子优株子代的遗传稳定性较高,进行优株子代选优可获得显著的遗传增益。以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增益均大于15%作为优株子代入选条件,对21个无患子优株子代进行初步选优,初步优选出了SM21、SM5、SM4、SM17和SM9共5个优良无患子优株子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优树子代的测定,可分清良好的表现型是位置效应(环境条件),还是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了解亲子代间、幼年成年间的性状相关及有关遗传参数;为提高选种效果和进一步开展多世代育种提供有用的资料。本试验小结仅对部分指标进行分析,对各家系子代的优劣作出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9.
津巴布韦火炬松遗传资源林的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由津巴布韦引入的以家系为代表的火炬松遗传资源50个号的苗期与幼林生长表现。结果表明,5年生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有14个系(含3个对照)与最劣系有显著差异,可列为优系。在30%的家系入选率下,配合选择的材积遗传增益为3.1%,入选优株148株;1、3年生树高与材积的早期相关为较显著或极显著,故早期试验林可测定树高为主,以减少工作量;还比较了3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效果和选留前1/3和淘汰后1/3,5年生时优系的保持率和丢失率,并主张早期选择以淘汰劣系,以指导育种与生产工作为好。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于1991年11月14~19日在贵阳市召开了学术报告会。出席大会代表有139名。会上收到论文150多篇。首先进行了大会交流。开始由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杲先生介绍了1986~1991年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情况。5年来选择和收集了针阔叶优树3万多株,选育优良种源、家系和无性系近2000个,主要造林树种无性繁殖技术有所突破,并确定了其最短决选年龄(早期预测),缩短了育种年代;基因的分离和转入也取得可喜成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种试验林4834.05公顷,其中15个树种的种源试验林705多公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